如今連「世界是平的」,遑論國內的流通與便利,於是不管我們走到哪個城市,都會找到幾乎是其它所有各地的風味餐廳。當然,我們也會察覺到那些原本熟悉味道在新落腳點的澶變,因此,要想真正領略地方味道,還得在原產地一嘗纔是。

「杭幫菜」是這二三十年來才流傳開的,對我等北方人來說,一直與「本幫菜」混為一談。後來才知道,「本幫菜」是「滬菜」的名稱,屬於「江蘇菜系」,而「杭幫菜」是和「寧波菜」、「紹興菜」以及「溫州菜」等歸於「浙江菜系」名下的,而「浙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

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去杭州,在「樓外樓」喫過最出名的三個菜,分別是「西湖醋魚」、「東坡肉」和「宋嫂魚羹」。後來在深圳的滬菜和杭幫菜餐廳,也多次點「東坡肉」和「西湖牛肉羹」。

這回來到此菜系最權威的原產地,不免多喫了幾回,不過令我詫異的,是好幾位同行者均不以「西湖醋魚」為首選,且都給了「差評」。尤其「過分」的是有一次在餐館點菜,居然服務員也說其實這菜不好喫,不予推薦。

因此值得一提的是一次也沒喫到「西湖醋魚」,但是「杭州燻魚」非常好,而且是大家眾口一詞的評價,於是寫進詩裏,這真可以作為杭州代表性的菜餚了。

還有「清湯魚圓」和「馬蹄響鈴」也值得推薦,尤其是「響鈴」的名字叫得特殊,原來是用豆腐皮包上肉餡放入油鍋煎制,之後豆腐皮就很薄了,喫得時候一口咬下去,發出清脆如響鈴的聲音,故名。本來是叫「幹炸響鈴」的,可能這家在肉餡中加了馬蹄才另起一名。

另有一菜:「杭三鮮」,以水發肉皮(北方稱之為「橡皮」)、魚茸、熟雞肉、熟豬肚為原料,湯鮮肉滑,很是爽口,點過兩次,可見大家的認可。

在西湖邊的「杭州酒家」,看到菜單上有「大刀餅」,不知什麼東東,及至端上桌來,原來是擀得很薄很薄的麵餅,因為極薄,所以很脆。陝西有一道麵食叫「大刀鍘面」,是用寬厚的大刀切出來的,而杭州人的「大刀餅」,是形似一柄大刀的前端。看著在考究的餐桌上赫然擺放用架子支撐的「大刀餅」,有一種時空錯亂感,很像是宋朝梁山水泊眾英雄大塊喫肉大碗喝酒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

還有一道菜叫做「悶騷南瓜」,是某個美食網站點的最多的菜,我們也好奇的要了,原來是用方面包做皮,裡面使用南瓜原料調製,明顯的是西餐的一種,倒也獨樹一幟。

其它如「油爆河蝦」、「悶小雞」,還有一道「杭椒牛柳」,醬色的牛肉配以蔥綠的杭椒,用甄嬛的口吻:那也是極好的。

價格方面,除了「胡慶餘堂葯膳」包房明顯的高一些,其它都挺平民化,以五個人計,一次是225元,一次只有158元。聽說還有更合適的,如「外婆家」和「綠茶」,在「外婆家」排隊等位,取號一看,排在第61位,只能知難而退啦。

追溯「杭幫菜」的來歷,據說最早可以到一千多年前的南宋,那時叫做「臨安」的杭州是京城,因此南方北方的名廚大都雲集於此,使杭州菜達到其歷史上的輝煌時期。

杭幫菜的口味好像不如滬菜那麼濃重,而是以鹹為主,甜味略有出頭。不過其清淡平和的特點剛好順應了目前國內很多菜餚往「清淡」發展的趨勢,於是為大家接受和喜愛。

圖片1:大兜路上的店面,抱歉,沒對好焦距,有點模糊圖片2:美食一條街

圖片3:運河邊是茶樓圖片4:餐廳裏的裝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