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這幾百年來,中國社會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風雲際會的國際形勢,頤和園做為歷史變化的見證者和承載者,其中也發生了很多歷史未解的謎團與傳說。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頤和園裡發生了哪些奇異傳說和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事件1:北京也曾有「黃鶴樓」

  涵虛堂的前身是望蟾閣,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清漪園時期仿武昌黃鶴樓所建,建築為三層,高大挺拔,望蟾閣和萬壽山佛香閣、西湖治鏡閣呈鼎足之勢。乾隆命名望蟾閣其意為此處乃賞月最佳處,所以乾隆曾經十數次登臨望蟾閣,並賦詩十四首。

  由於望蟾閣是冬季施工建造,所以昆明湖注水後造成望蟾閣地基下沉,在望蟾閣建成第十九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對望蟾閣進行大修,並對主管望蟾閣建造的官吏人等進行處罰。但是由於望蟾閣體量高大,由於自身的重量加之難以承載昆明湖的風力,終於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時壽終正寢,被拆除改建成今天見到的一層的涵虛堂,望蟾閣只矗立了59年。

  1860年涵虛堂也沒躲過英法聯軍的大火,南湖島上的涵虛堂和廣潤靈雨祠等建築均毀,直到光緒年才在原址復建了涵虛堂。

事件2:中國最奇特的建築

  頤和園有一座奇特的建築,估計沒人知道,因為那座奇特的建築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張黑白照片,它就是傳說中的曇花閣。頤和園中有很多亭台樓閣,為什麼單說它奇特呢?

  我們看下它的造型,曇花閣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建造型,上下三層檐下都懸有雕飾極為精美的垂蓮柱和掛落罩。屋頂似為藍或綠琉璃瓦黃剪邊,六角形攢尖頂。二層有平座欄杆。最為稱奇的是置於星角之間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事實上曇花閣就是今天景福閣所在的位置,曇花閣原來是供佛的地方,後來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給燒毀了。等到慈禧重修頤和園時,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賞月、看雨景的樓閣,過去曇花閣的樣子顯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麼辦?就這麼地給他弄一個景福閣,寓意大福長壽,而景福閣下面有一個小院,它叫益壽堂。

事件3:頤和園「水牢」真的存在么

  站在萬壽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會發現西堤以西的湖水當中有一座孤島,這裡常年封閉,無路可通。有人發現孤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牆。根據傳說,當年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發現島上有城牆和高台,認為有清軍把守,就遠遠地向島上發射了一通炮彈後,一看沒有什麼反應,就撤走了。如今這裡早已成為了一片廢墟,讓一切的傳說成為了未解之謎,那麼頤和園中真的有傳說中的水牢嗎?

  其實,這座孤島上的建築叫做治鏡閣,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的時候,由於治境閣是建在湖中,而四周都是水,沒有陸路連接,因此躲過了一劫。不過今天的治境閣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堆殘垣斷壁,這是為什麼呢?

  既然它沒有被英法聯軍燒毀,難道被八國聯軍燒毀了。實際上,孤島上建築沒有毀於侵略者的手裡,反倒是被自己人給拆了。光緒年間慈禧重修頤和園時,由於缺少木料,直接將治境閣拆除,將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

  那治境閣里到底有沒有人們傳說中的水牢呢?答案是沒有的。因為過去這裡曾是禁區,沒有人去過,所以人們對這個建築它究竟是幹什麼的產生了猜疑,以至於後來人們都說這裡是一個水牢,宮女太監犯了錯誤就關在裡面,以訛傳訛就傳開了。

事件4:頤和園也會「長個

  乾隆時期的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和光緒年間重修的頤和園一對比發現,也不是所有的建築都變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園大戲台就是增高的一個。原先這裡是一個四合院,是一層的戲台,它名字叫怡春堂。

  但到慈禧統治時期,這裡就成為她的專用戲樓,各位想必不用我多說,老佛爺是個十足的戲迷,而且是個發燒級戲迷,不僅愛聽,還愛編戲。原先的一層戲台也太小了,限制了觀戲的效果,她一琢磨,乾脆重修個大的,於是原本是一層的房子,就變成了三層的大戲樓。

事件5:佛香閣為何是三層

  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裡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想當年乾隆爺修清漪園時,這佛香閣就是按照杭州六和塔樣式設計建造的,不過塔身設計高度要比杭州六和塔要高出2層,也就是乾隆爺想把佛香閣建成九級浮屠塔,讓人琢磨不透的是這塔修到八層時居然倒了。乾隆認為這是上天在警告自己,於是改變設計,變成了今天的三層。

 事件6:寶雲閣為何在戰火中倖存

  頤和園內有一座特殊材質的建築,名叫寶雲閣。為什麼說它材質特殊,因為其他建築基本上都是磚木結構,只有它是由黃銅製成的,說白就是一座黃銅建築。有人說,寶雲閣沒有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是得於它的材質結構。其實並完全這樣。

  據當時的一些資料顯示,不僅寶雲閣,整個萬壽山西部的很多建築都保存完好。如果是因為黃銅製成的建築,那麼其他的那些木質結構建築呢?為什麼在東部建築幾乎蕩然無存的情況下,西部的一些建築卻保留了下來?

  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很多年,人們只能從風向上來作出合理的推斷,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是十月份,風由西向東吹,當時放火時是以佛香閣為中心,所以萬壽山東邊的建築燒毀較多,而西邊的建築燒毀較少。

事件7:皇家園林為何不見城牆

  頤和園最美麗的風景,莫過於寬闊的昆明湖。早在明朝的時候,這裡就是一片觀賞風景之地。每年三四月份,當地百姓都會到這裡來踏春。後來,乾隆皇帝瞧上了這塊風水寶地,修建了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建成後,乾隆皇帝並沒有在四周修建圍牆,也沒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這邊來,不過當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線」以外觀賞,不能越過「警戒線」,否則被抓要蹲大獄的。可您知道這警戒線在哪兒嗎?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東不設限,當地百姓可以到這個地方來遊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橋、南湖島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說誰想來就能來的,否則要付出代價的。

  相傳,有一個農民喝醉酒,就糊裡糊塗走過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橋上去了,結果被抓起來了,十七孔橋上邊是禁區。從這個事例就能看出來,這說明當時這個地方老百姓可以來,另外一個也說明當時這個地方防衛薄弱,這麼一個老百姓居然輕輕鬆鬆地走到了十七孔橋上,基本上也就沒什麼守衛可言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