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旅遊版以「永不停止道歉的島嶼」為題,解析臺灣的「不好意思」文化。報導中先以拼音方式寫出「不好意思」四個字,指出這四字若從字面上解讀,可能會給人一種不好的、負面的感覺,但事實上這個詞能在任何情況下使用,不論是在餐廳叫服務生、向老闆道歉,或是在臺北捷運上下車時都可聽見。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張嘉如在報導中表示,臺灣人總是在用「不好意思」一詞,是因這是種口頭上的禮貌,當臺灣人在打斷他人或尋求幫助時就會使用,甚至也會用這詞來開啟一段對話。報導中並提及,「不好意思」一詞不同於英語中的「excuse me」,它的意思可以是一種感覺、行為準則,貫穿臺灣文化的思想體系,對不知情的人來說,臺灣似乎是個「最抱歉」的國家,然而,「不好意思」文化正揭露了臺灣隱藏的謙虛及羞怯這一層面。

 

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勤岸在報導中指出,臺灣受過往日本殖民化及儒家道義影響,發展出極端道歉文化,也就是現在常聽見的「不好意思」文化,雖然這句話確切起源是未知的,但他及其他語言專家都認為,這是儒家和諧概念的產物,核心價值在於維持人與人間的關係,「傳統臺灣文化就像那樣-更加細膩、替他人著想,又試圖與他保持禮貌關係。」報導指出,這種文化一方面給人順從、過度有禮的印象,一方面卻也展現出臺灣無與倫比的禮貌,而李勤岸則認為,「不好意思」文化僅限臺灣纔有,在其他華語地區不太可能會聽到。

 

報導中引用InterNations的Expat Insider Index報告,指出臺灣一直被評為世上最友好國家之一,約有90%的外籍人士對臺灣民眾的待客之道給予高度肯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