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打窩誘魚,有人窩子打下去就能發窩,有的人則是幾盆窩料下去,魚星都不冒個泡,有很多釣友認爲,這是窩料的味型有差異,這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更深層次的,是沒有搞明白打窩誘魚的根本原因。

  爲什麼釣魚要打窩呢?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爲魚的密度不固定,不管水面大小,水多魚少,這是實際情況,爲了有效率的誘釣,只能想辦法,把四散的魚羣,聚集一下,使得釣點附近,魚羣的相對密度大一些,這就是打窩的誘因;但是問題來了,爲什麼都是打窩,打窩的效果會不一樣呢?

  一、誘魚的思路不同,技巧不同

  比如我們打窩誘鯽,鯽魚是羣棲魚,少則3~5條,多則八十條成羣,窩料過於集中,魚羣是聚集了,可是魚層就混亂了,所以,打鯽魚窩,撒窩拋窩,效果都比集中打窩效果好,但是撒窩也有一個弊端,就是窩料香型不足,窩料味型就不集中,所以有利有弊。

  再說鯉魚,鯉魚不成羣,但是會結尾遊曳,換句話說,就是彼此不聚集,但是會習慣追隨;野外水域,這種習性不好驗證,但是黑坑中,鯉魚往往不成羣,但是會接踵而至,所以窩料越集中、香型越集中,誘魚的效果越明顯。

  草魚食量比較大,屬於游到哪,吃到哪,哪裏的食物最多,聚集的也就越多,所以草魚窩子,要麼不發窩,一發窩就是一羣羣的。

  二、目標魚體型不同,窩料的顆粒大小不同

  還以鯽魚窩子來先舉例,散炮窩料的發窩效果好於酒米,酒米的發窩效果好過麥粒,因爲鯽魚是小體型魚,窩料的顆粒越小,魚羣進食就越方便,發窩自然越快,當然,這個前提是沒有小魚鬧窩。

  那麼打窩誘聚鯉魚時,窩料的顆粒就不能太小,甚至霧化太好也不合適,顆粒小、霧化好,味型是能散發出了,但是吃不飽,留不住,只能做到能誘魚,但是不留魚,不留魚,能釣上的魚自然就少,反之,顆粒足了,比如玉米粒打窩,就比軟料打窩發窩慢,但是留魚效果,玉米粒就比軟料效果好很多。

  三、單獨而集中的窩點,是比不過輔窩加主窩的誘魚效果的

  釣魚打窩時,尤其是野釣打窩誘魚時,窩料集中是優點,但是窩點單一就是缺點,優點就不多說了,就說缺點,開篇就說了,打窩的根本目的是把分散的魚,聚集到一起來,這個聚,就是打窩的精髓所在,但是我們也不確定哪個位置打窩,誘魚效果最好,那麼多打幾個窩點,既能增加誘魚的區域,又能通過主窩、輔窩,來做到增加誘魚機率,輔窩,一點點窩點即可,主窩窩料集中,分量足一點,也能極大的緩解魚羣的警惕性。

  四、窩料和釣餌之間,既要做到味型一致,也要做到濃引淡釣

  好多釣友對窩料和釣餌的味型,認知是相反的,認爲窩料要素淡、持久,釣餌味要重、要獨特,其實這是錯誤的一種配香型思路;窩料的目的,第一是誘魚,既然是誘,那自然是香型越濃、越香,當然,這個越濃、越香,必須要符合本味特點,超過極限了,那就變成死窩了;而釣餌的味型濃度,就不易蓋過窩料的濃度,味型方向上,也應該一致,否則,窩料谷香、玉米香,酒香濃郁,釣餌腥香、奶香,誘來的魚,也多半不敢吸食鉤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