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前,唐朝文學家韓愈寫下名篇《師說》,傳遞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理念扭轉當時恥於相師的世態。在“一日爲師終生爲父”的觀念賦能下,國內衆多文化產業在傳統師徒制傳承下歷久彌新。時至當代,契約關係逐漸取代師徒聯繫,師徒傳承也在快節奏生活中變得格格不入。

  究竟師徒關係會有怎樣的演變模式?這一公衆疑惑遲遲得不到正確解答。在國內綜藝節目陷入親子、戀愛、夫妻關係等情感怪圈良久,4月5日,芒果TV新上線的綜藝節目《少年可期》率先走出觀察新方向,通過讓7位偶像少年拜師學藝,重塑當下師徒傳承模式,還獲得《光明日報》點贊:用流行文化的表達方式剖開了“傳承”積極立意。

  偶像變音樂學徒,師父教誨學藝先成人

  首期節目中,7位嘉賓——朱正廷、範丞丞、黃明昊(Justin)、畢雯珺、丁澤仁、李權哲和黃新淳,從上海千里迢迢前往內蒙古鄂爾多斯拜見師父——騰格爾。

  作爲一旦主打全新視角的觀察類節目,《少年可期》企圖用“音樂”爲線索連接師徒傳承,通過7位偶像的視角帶領觀衆走向學徒生活。第一位師父騰格爾是國內的草原搖滾第一人,成名已經30多年。7位徒弟則出道不滿1年,技藝還集中在跳舞、說唱,他們到來都有清晰的目的:學習老師對音樂的理解;得到自己的音樂目標;吸收師父多年的經驗…….

  該怎麼學,怎樣得到目標?從首期節目的內容來看,不同於“耳提面命”的傳統教育模式,節目組制定的3天2夜同吃、同住、同行的師徒相處模式,着重鼓勵、傳播師父言傳身教的力量。

  7人初到內蒙古大草原,放眼望去寸草不生,耳邊颶風狂放。拜師的第一天,騰格爾帶領大家體驗摔跤、弓箭等內蒙古傳統技藝,吃的食物都是草原風味,一步一步帶領徒弟們在生活細節中尋找草原音樂的內核。

  一次簡單的“畫畫”課,騰格爾把大家帶到了自己小時候常來玩的石林——沙漠縱橫,巨石疊嶂,寒風在盡情呼嘯。騰格爾不經意間提問:看見這些石頭,腦海裏會出現什麼音樂?徒弟們說出各自天馬行空的答案,騰格爾一一肯定,並分享自己的經驗:在腦中作畫能激發創作靈感。

  他拿出隨身攜帶的吉他,坐在巨石上安靜彈奏《天堂》、《希拉草原》,身邊的徒弟們圍坐一圈,歌聲隨風而蕩直至心靈,朱正廷忍不住起身伴舞。徒弟們事後回味,以後外出遊玩要主動聯想各種音樂風格,在思緒放飛下創作音樂作品纔有生命力。

  晚飯時間,騰格爾給大家分享自己最喜愛的詩歌: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主動給徒弟們念寫給兒子的日記,用自己座右銘“出名不出名無所謂,不幹壞事就行了”提醒徒弟們保持初心。

  《少年可期》意圖傳達“通過拜師學藝,成爲更好的我們”的節目宗旨。總體來看,騰格爾的爲師之道也是層層遞進,既帶徒弟們走入蒙古族的生活,感受原汁原味的草原音樂,也將自己多年的生活經歷、創作經驗傾囊相授,還不忘告誡新一代的偶像歌手:做好歌手之前,先做一個完整的人。

  從播出的數據來看,《少年可期》首期節目上線後,芒果TV上的播放量迅速突破1.5億,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達到5.2億,討論達348.5萬。節目開播第一期,師父騰格爾登上熱搜首位,節目三個熱搜活躍在熱搜榜上,初步試水的全新觀察視角已經得到市場驗證。

  師徒關係換新顏,少年成長引發觀衆共情

  綜藝節目的原始作用是給觀衆帶來娛樂性和趣味性,隨着觀衆精神需求的增長,節目也成爲觀察社會的窗口。縱觀近幾年綜藝發展,從相親、知識解答、草根選秀到賦能傳統文化,再到如今聚焦現實焦慮的情感觀察,觀衆的共情價值已成爲衆多節目製作的首要考量因素。

  《少年可期》是主打觀察師徒關係的體驗式真人秀,雙方用音樂爲連接共同剖解“傳承”立意,通過7位新時代徒弟的觀察、切實的體驗,重構當代社會的新師徒關係建設,目前在國內的觀察類綜藝市場中尚屬新鮮。

  節目也不吝惜展現師徒之間的新相處模式。7位95後少年與60後師父在一起的3天2夜相處,雙方思想、生活理念也在不斷碰撞融合:騰格爾誤把護膚水當做洗髮水,徒弟及時介紹使用辦法;在體驗摔跤、弓箭時,騰格爾少年氣十足,與自來熟的徒弟直接處成了同齡人…...

  而《少年可期》聚焦師徒關係觀察便能引發觀衆廣泛關注,背後更指向傳統師徒關係在新時代社會中的落寞。

  中國傳統倫常講究“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曾爲“傳道受業解惑”做註解稱:“傳道,謂修己治人之道;授業,謂古文六藝之業;解惑,謂解此二者之惑”。換言之,師父不僅是徒弟在技藝、學識上的領路人,也是做人、品德上的燈塔。我國的相聲、小品、魔術、武術、曲藝、音樂等文化產業均屬師徒傳承,德雲社十大班規之首便是不得欺師滅祖。

  但隨着市場規則、契約秩序成爲時代主流,一場來自郭德綱與曹雲金的衝突直接引發傳統師徒制是否是糟粕的大討論,也讓這項傳承製度在當下社會陷入尷尬處境。而在此次節目中,“師父”騰格爾既像父親,又像朋友,與7位少年“亦師亦友”的關係展現出新時代師徒制的全新面貌,引發觀衆感慨:師徒關係其實美好又溫情。

  而《少年可期》還有另一層深意——對傳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進化式傳承。節目組對七位少年拜師學藝提出的要求是:同吃、同住、同行,以多聽、多看、多感受,意在鼓勵少年們主動出擊,通過與師父在音樂以及人生問題上深入交流,不斷吸收與成長。

  性格迥異的7個小徒弟也成爲節目的一大符號,精準投射到熒幕外的萬千觀衆身上,引發觀衆在學習、成長上的共情體驗。而師父在節目中傳授的專業經驗、人生經歷不僅能幫助徒弟提高音樂素養,解答青春困惑,也能聯動影響屏幕外更多的“徒弟”,恰如《光明日報》的點評:成長奮鬥的故事更動人。

  偶像示範、節目倡導,傳承與成長話題引導社會正能量

  率先走聚焦師徒關係的觀察新模式,《少年可期》明顯有自己的一套打法,關鍵的議題設置便是師徒身份的篩選對立。

  7位“徒弟”嘉賓年齡分佈在18—23歲,是真正的Z世代。他們以“練習生”身份出道,學習的是韓國引進的聲樂舞蹈,在舞臺上的一顰一笑都有專門訓練,是國產偶像產業鏈上批量生產的標準用戶向產品。儘管出道不滿一年,他們已經擁有千萬粉絲,有明顯的“偶像明星”標籤,被媒體冠以“流量”稱號。

  而他們的成名,用粉絲的話說,就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究其實質,則是具有能在粉絲心中產生心靈投射的“偶像效應”,既包含年輕人對青春困惑的排解,也有對未來的深切寄望。

  節目中出場的師父們也極具看點。首期亮相的騰格爾,以及目前已經官宣的鄭秀文、蔡國慶、蕭敬騰等人,雖然分屬兩岸三地歌手,但他們都是曾經中國音樂黃金時代的各個領域領軍人物,憑藉歌唱實力吸引衆多忠實歌迷。

  《少年可期》將師徒之間的對立身份標籤融合,主張撕開觀衆刻板印象對年輕一代明星的“流量”標籤,以傳統拜師學藝方法,讓他們找到成爲“偶像”的更好入口。正如《光明日報》的評論:“用流行文化的表達方式剖開“傳承”的積極立意,讓年青一代在前輩藝術家的感染下獲得專業和綜合素質的成長,有助於實現對當代年輕人的正向引導。”

  由此看出,《少年可期》雖然選擇了7位自帶流量的明星,但明顯已經跳出了粉絲圈層圈地自萌的綜藝打造模式,而是意圖通過兩代人的互動,讓更多的觀衆在偶像少年們身上找到共鳴,釋放正能量啓示。據說,騰格爾在節目中說了一句“現在草原沙化很嚴重”,已經有不少熱心人士着手進行鄂爾多斯草原綠化工程了。

  目前節目已經播出一期,而這場聚焦師徒對話的綜藝新觀察入口,未來究竟能給這個時代帶來怎樣的意義,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