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的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是不是指無明取識為有我(我執.執有我生) 故因無明妄執取識有我老死?


不要把無明理解為一個獨立的實體。這是漢傳佛教普遍的錯誤。比如楞嚴經「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很明顯把無明當做了第一因的實體來解釋。

十二因緣是一個循環,往大的方面講是十二支互為因果。而濃縮起來只有惑,業,苦三支。其中惑指煩惱,包括無明愛取三支。業指造作包括行與有。苦指果報,包括識……受,生,老死七支。

凡夫因為煩惱而造業,因為造業而有果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全部內容。無明就是指凡夫的煩惱,凡夫有了煩惱,就會造作有漏的業,即身口意三行。而造業就有果報。這裡就涉及佛教的因果理論。佛教認為因有六種,其實只有兩種,一種是可以產生與其性質相同果法的同類因,另一種則是可以作為果法助緣,產生非善非惡的果報體。這種叫做異熟因。

按道理講,因和果性質不是應該相同嗎?為什麼會有異熟因存在。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事實上大部分果報都是非善非惡的。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你投胎輪迴就是因為前世的業,但是你能說投胎這件事本身是善是惡嗎?並不能。所以為了保證這一類果報能夠成立,佛教就提出了異熟因作為異熟果的因緣。當然唯識學不認為異熟習氣有因緣作用,他們認為異熟習氣只具備增上緣。

因此,行緣識也就很好解釋了。凡夫有漏的造作導致了業力,業力作為異熟因感召了無覆無記的異熟識確保了輪迴的相續。


不是。

愛緣取,是無明有情在「受」形成後,由於對五取蘊的過患不遍知的緣故,對當下的境遇或貪求或排斥而形成產生種種想法和行為的趨勢。

取緣有,是由於「執取」而形成的新的想法和行為,即新的一段名色法。根據這段名色法的性質,分類成欲有、色有和無色有。

有緣生,是在不斷因愛而取、因取而有的過程中,當舊形態色身壞滅的那一刻,執取形成新形態的色身的現象。

以上過程發生的前提是「無明」:當「無明」存在了,有情面對受會有貪求或者排斥的趨勢;而當「無明」不存在了,有情由於遍知五取蘊的過患,面對受時不再會有貪求或者排斥的趨勢,即不再會有「執取」的現象,自然就沒有新的名色法的形成。當無明褪除的修行者死亡,由於沒有執取的緣故,不再會有新生。


思惟「十二因緣」,先把「十二因緣」背誦清楚了!

類似於有人說「因為颱風,所以起黑雲;因為黑雲,所以下暴雨;因為暴雨,所以地上有水泡。」

然後這句話被你重複一遍,就成了在知乎上問別人「是不是颱風取黑雲為實有(雲執,執雲我生),所以因颱風妄取暴雨有我水泡破滅?」

想要別人怎麼回答你??比如我打開手電筒說:「來!你順著這根光柱爬上去!」,你爬不爬呢?

給你一個建議,每天早中晚各念一遍:諸法無我


無明緣行就是指愛取緣有,兩者的含義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闡述同樣的事情。無明,愛,取這三支統稱惑;行,有統稱業,因此無明緣行和愛取緣有都是在講有情因為迷惑而造業,不同的是,十二因緣法是講三世的,並非論述一世的事情,所以無明緣行和愛取緣有需要區分前後世。無明緣行是講前世因為迷惑而造業,愛取緣有是講今生因為迷惑而造業。行緣識和有緣生的意思也是一樣的,都是在講造業之後來世會投胎輪迴,輪迴的主體稱為識,此主體在投胎稱為生,和之前一樣,需要區分一下前後世,行緣識代表前世造業導致輪迴到了今生,有緣生是指今生造業了必然會有來世的投胎轉世。

無明和愛取的關係是抽象和具體的關係,無明的具體表現就是愛取,而愛取的總體概括就是無明,所以意思是一樣的。行和有是能和所的關係,行就是我們講的造業,比如身口意業,而有就是指所造業本身,如果用英文語法表示的話,行就是進行時態,有就是完成時態,進行時和完成時實際上也是能所關係,也就是能造業和所造業。識和生是視角的不同,識是主觀的視角,生是客觀的視角,識代表了精神世界的感知能力,人怎麼衡量自己是否已經生在了世界上,就是自己有精神體有感知能力,輪迴的時候,這個感知能力從今生的肉體延續到來世的肉體就是識緣名色,這個過程如果從外在的客觀世界描述就稱之為生。所以識和生同樣是一體兩面的關係,識是從精神世界的角度講投胎,生是從外在世界講投胎

無明、愛、取三支是惑

行、有二支是業

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是苦(果)

關於無明,聲聞說是不了知,不了知四諦,緣起等,因為不了知而迷惑而造業而感苦果;大乘說是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


十二因緣是世尊給弟子的一個口訣,不是固定不變的死公式。經典中也有「觸受想思」的種種變化。

題主的理解我認為是把「無明」和「識」當成一種用來取代「我」的「實有」了。(雖然後世把「識」當「真我」的也大有人在)

世尊說的蘊/處/界就像電腦的硬體軟體,緣起法就像計算機原理,十二因緣就是具體解釋電腦的運作過程了。

無明貫穿著整個緣起過程,就像眼睛看不見計算機裡面是如何計算一樣。然而任何時候可以開始「明」了,你就有機會可以洞察緣起的過程了,到時你想Hack也好,維修也好,開班授徒也好。

(過去的,宏觀的)行,識,名色,六入:我個人傾向用認知過程理解緣起法,故把六入同時放在第一和第二層,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認同。識,即認識。因為有無明,故「識」亦是妄識。不止對「有我」是如此,對一切內外六入處皆是虛妄的認識,想帶著有色眼鏡來感知這個內外的「世間」

(現法,微觀)六入,觸,受,愛,取,有:這個過程就像敲鍵盤至到屏幕顯示出字元,存入硬碟。比較好懂,好多高人都說過了。指出一點,「觸」和「受」是比較容易禪修體證的地方,所以世尊推薦學人用「四念住」為「自洲」。

(當來的,宏觀的)有,生,老死:內外「眾生」的生滅流轉。

緣起法是一個模式,是一個過程,是無常的變易法。而十二因緣則是對緣起法的一個抽象概括,非其本身。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願安詳自在。


我答的這個或許跟題目關係不大,主要我覺得已經有很好的答案了,就不再重複說了。

我也是自己瞎猜,就估麼著可能不能這樣說話,就是「人變得無明」之類的。因為如果說「人變得無明」,就好像是在說人類本來「明」似的~主要人類要是本來就「明」的話,還學佛幹嘛啊你說是不是?

主要我想的是吧~大家不是都在學佛麼?佛學領域可不光只有人類唉,還有動物(畜生道),餓鬼,地獄有情,天人們,阿修羅們呢啊!如果無明是人類能變出來的的話,你讓這其他這些道中的有情眾生們情何以堪啊?會不會有些過於自大了呢?

實際上我自己瞎理解的是:無明為始,在各種亂七八糟的客觀因緣和合作用之下,促成了包括你我都能理解得了的這個人道世界的六道世界的誕生,再之後,這些道中的有情眾生們開始輪迴。所以我就覺得,人可能不是變得無明,人類是生於無明的~六道眾生,全都生於無明。換句話說,人之為人,咱們身體上看得見+看不見的零部件(胳膊腿軀幹內臟血肉之類的),在十二因緣法裏屬於「四大所造色」,就是「名色」當中的「色」英文是form(有形物);而想法做法意志之類的這些無形的呢,我覺得有可能就是因緣法裏的「名」。而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人之為人,動物之所以是動物,惡鬼之為惡鬼,本質就都是無明。

SN.12.2?

agama.buddhason.org

而就「人變得無明」這篇文章而言,其實我覺得也無可厚非,或許本來所有有情眾生就都是一片虛無縹緲的「佛性」,然後在無明的作用下生成了人類或者其餘形態的有情眾生,也能說得通。注意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那更確切的表述方式應該是:佛性為什麼會變得無明,幻化出了人類和包括人類在內的六道眾生。

菩提道也挺好,不過還望各位菩提道的師兄們積累波羅蜜之餘把佛學基礎鞏固好,倒果為因就不好了。


你說的這些像是外道歪理,並不是佛所講的因緣,生老病死非因非緣,眾生本性無生無滅,真心性空,空勞起妄,妄生諸相,色身色心都是心所現,佛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所以虛妄都會生滅,何談無明或因緣呢?


應該不是你說的,試著解釋如下:

「無明」,是一個起心動念,它帶來後面十一個結果。其中,從「無明」開始,到「六入」,是屬於投胎之前的過程。從「六入」之後,直到「老死」,纔是「人」的一生。

其實世尊只說了整個過程的一部分,解釋如下:

愛緣取:不愛則「舍」或者「避」,甚或「恨」。

取緣有:還有取不到的。

有緣生:這個沒什麼不一樣,既然你擁有了,自然對你而言,是「生」。

所以總結世尊的十二因緣法,其實還是在描述「變苦」的過程,對於本身就是苦的部分,即「苦苦」的部分,並沒有多談。

而「識」,在還沒有投胎之前即存在了。而且就「名色」這個部分,也說明所有生物都具備靈性(名)與肉身(色)。只是有進入六入(具備五官的),也有不是六入的(例如病毒,細菌,植物…)。因為經文是要對「人」說的,所以十二因緣法裡面只提「六入」。

至於怎麼破除「無明」,就是要清楚這整個過程,要有「本願」。有了「本願」就不再「癡」,還能具備「智慧」,才知道:我是誰,誰是我,我為何而來…纔不會顛倒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