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很早就產生了民歌,也使得中國很早就形成了詩詞的文學傳統。在這樣的傳統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民間的歌謠和文人詩詞的創作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而是呈現出一種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態勢。

  我們從《詩經》當中就能夠看到,民間歌謠和詩詞發展幾乎起源於同一個源頭。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筆下,更是誕生了以《竹枝詞》爲代表的系列文人創作的民歌風味的唐詩。這樣的詩詞大多通俗易懂,簡潔明快,甚至可以唱出來。其內容所表達的都是對日常所見鏡像的直接反映,充滿濃烈的生活趣味和民間氣息。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這首詞就是如此,雖然不知道作者是誰,雖然這首詞知名度也談不上很高。但是其中有着鮮明的民間詩詞的特點,而且還滲透着物理知識,貼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體驗。

  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這首詞的題目是《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只知道大概產生於五代時期,但是具體的作者已經找不到是誰。這首詞入選宋詞300首,是其中經典的婉約寫景詩詞。跨越千年的歷史,這首詞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以及獨特的經歷和體驗,我們也都能夠感知,而且其中蘊含的物理知識,更是今天的我們每個人都感同身受的。

  甚至在初中剛接觸物理的時候也會學習到。

  詩詞的一開篇。就在我們眼前展開了一幅一葉扁舟江中漂流的景象,“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輕”,抒情主人公撐着長篙順着風在江中漂流。因爲是順江而下,船擼船帆不怎麼動,就可以迅速前行,甚至覺得船舶變得非常的輕盈。

  “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順風揚帆,乘風破浪。沒有任何的人工動力,船卻能夠迅速的通行。人在船上不必費力,就能讓船隻自由飄蕩,這實在是一件很賞心悅目的事情。

  這首詞最精彩的部分還在於下片。“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抒情主人公放下手中的船槳,坐在船頭欣賞兩岸的美景。江水波光粼粼,多有閃爍。看兩岸的山,就好像迎頭向船、向詩人走過來一般。

  “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但是等到詩人仔細看山之時,才發現原來並不是山撲面而來,而是船一直前行。

  在初中物理課堂上,我們曾經學過一個叫相對靜止的概念。參照物的不同,可以分辨出另外的物品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在詞中,詩人把自己和船視爲靜止的,所以纔會感覺到青山迎面而來。不過再仔細一看,原來山是靜止的,這才發覺原來是自己的船還在急速行駛。

  這就是滲透在其中的物理知識,也非常貼合每個人的生活體驗。詩詞的押韻比較自由,並沒有特別用心的雕琢,有着濃厚的民間詩詞風味。詩詞中輕快的節奏,傳達出船伕愉悅的心情。其中不乏重複的字眼,而且用詞用字都極爲自由、樸素明快,這都是民間詩詞的重要特點。

  也正是因爲這首詞能夠表達出行船人輕快的心情,寫出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而且符合每個人的極致追求。也才使得這首詞得以入選宋詞300首,流傳後世千餘年。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