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顛覆了人們對基因的傳統看法:貧窮可以嵌入基因組的大片區域,會在人類基因組中近10%的基因上留下印記。

  研究表明,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水平有關,DNA甲基化在後天形成,是能夠潛在影響基因表達的遺傳印記。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托馬斯 · 麥克達德是西北大學溫伯格藝術與科學學院人類學教授、人類生物學研究實驗室的主任,他表示:“我們早已知曉,社會經濟水平對人的健康狀況有重大影響,但還不能確定,爲何我們的身體會記住那些‘貧窮’的經歷,背後的原理究竟是什麼。研究結果表明,DNA 甲基化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經濟地位和 DNAm 之間的聯繫,符合我們之前的認知。在基因組變化的過程中,那些經歷就像深深的刻在上面一般,甚至還逐漸地影響了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也就是說,先天后天其實也並無差異了。”

  他又說:"此結果暴露出了一種潛在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貧窮可以對生理系統及某些生理過程產生持久的影響。"

  托馬斯 · 麥克達德說,這一結果意義重大。

  我以爲,這種披着學術外衣,散佈“美國優先”,散佈“宿命論”的研究是非常荒謬、非常無恥的。

  托馬斯 · 麥克達德想表達的,無非是一個人貧賤還是富有,是由基因決定的。美國人的基因天生優越,永遠無法超越。在托馬斯 · 麥克達德看來,貧窮不僅限制了你的想象力,還限制了你的吸引力、戰鬥力、意志力,限制了你的購買力、影響力、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執行力、公信力、駕馭力、生命力、注意力、理解力,甚至限制了你的免疫力……

  一句話,你窮是命中註定。

  托馬斯 · 麥克達德披着科學的外衣給大衆洗腦,比宗教洗腦更可怕。

  事實上,貧窮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的。

  《周易》是五經之一,其中就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概括了自然變化的基本特徵: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原先曾經有利的條件也會成爲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這時候,我們要主動調整、主動變化,在調整和變化中尋求到新的發展路徑,以保證工作、事業能夠穩定持續地發展。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窮則思變。

  截止2018年末, 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 累計減少8239 萬人;貧困發生率從 2012 年的 10.2% 下降至 1.7%。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 7萬億元。以上這些,無可爭辯的說明,貧窮是可以改變的。

  托馬斯 · 麥克達德的“窮命說”,違背了一個常識:

  知識改變命運。

  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宋濂就是一個典型。

  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毫無疑問,是勤奮讀書改變了宋濂的命運。

  富而不學,富不久;

  窮而不學,窮不盡。

  一個人貧窮還是富有,歸根結底,靠的還是自身的努力。倘若相信托馬斯 · 麥克達德的鬼話,只能一輩子受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