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大概就是,朋友那邊有顆閑置的 i7-4860HQ QS,我這因為從 Gigabyte HD3 H170 DDR3 升級到 Asrock Z390 Pro 4(受不了供電不足和 PCIe 數量緊張,還有內存延遲帶寬都不好)。舊主板出給一個在日本的朋友(順帶弄了顆報廢 6700,你猜為什麼);舊內存有兩條 Adata 1600 8G 窄條和金士頓 DDR3L ECC 8G。於是就打算用其中兩條組個新機器,換掉朋友在公司用的 MacBook Pro 13 寸 2014 頂配版本(16GB 內存,主要是 CPU 性能不夠用,哪怕裝的是 Windows 10,啟用了 S0ix 和定製觸控板驅動),這麼一來等於換了當年 MacBook Pro 15 寸的配置。

之後在鹹魚上看到了一個 P106-90,單風扇單6pin,功耗小於 80W,位寬 192bit 吊打任何 1050 版本。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版本的 P106-100 做了短卡設計,畢竟都是大的雙風扇。才 220+18 的順豐,果斷下了單,就是眼瞎沒看到只有 1.1 x4 的 PCIe 寬度,這等效 PCIe 3.0 x1。

於是腦子一熱下單了魚巢。結果又一看手頭一塊 ECS 的 H81 是 17x19,而魚巢只能給 17x17。

嗯,找亮點。

順帶看了下散熱器的限高,40mm,然後看了下手頭的,不是 132mm,就是 2011 的伺服器被動散熱器,47mm,Intel 的原裝 115x 散熱器 50mm+,這就意味著基本上要麼買他家 88 的上吹散熱器,要麼加錢上貓家,或者上 30 的被動散熱器+40mm風扇做散熱。

主板後面再鹹魚找了一個 Asus H81 ITX 的縮水板,減去了兩個 SATA,TPM 插座,DVI。講道理這種主機也不太可能放四個 SATA,DVI 也屬於相對舊的介面了。唯一比較難看的就是沒有擋板。

無視走線,沒有擋板和 PCIe 空。

機箱本身做工一般,有些邊緣雖然不毛糙但是還是略割手,存在一定的公差。機箱的空重比想像的大很多,不過總體裝下來還能接受,畢竟體積擺在那裡。顯卡的延長線因為沒有翻轉,所以需要做的比較長,默認沒有再引腳做絕緣處理。顯卡雖然支持雙槽全高,但是畢竟長度限制,像1070這種級別的顯卡幾乎找不到能塞進的,主要的重點還是在 1060 2060 上。

機器本身只有一個 USB 3.0 介面,不過友好的提供了 USB 2.0 的排針備用。不過 3.0 的排線太高,很影響改版的安裝(見圖)。

機箱默認的風扇的安裝方法比較愴,大概就是把背板多出來的一個部分直接彎曲並打孔。機箱風扇由於不能調速所以噪音就略大。。

幾乎所有人的標配電源都反映默認風扇比較吵,那麼只能加 100 多上貓家40mm 風扇了。

4860HQ 的性能其實基本接近 8100,只是後者功耗和溫度更低,而 4860HQ 一旦超頻的話就可以超越後者。同時 4860HQ 自帶超大 eDRAM,對於視頻剪輯這樣有一定吞吐要求的應用,會比同樣是 DDR3 的 8100 性能好,當然顯卡性能也是。不過缺點也很明顯,4860HQ 在 8 系列主板上基本見不到 M.2,雖然 H110/H310 也不支持 PCH 3.0,但是如果加錢選擇更好的主板(比如 B150),就可以同時有 M.2, DDR3 的選項。傳說 B365 也會推出 DDR3 的版本。不過目前 H81 的 mini ITX 很難找到合適價格的,而 Z87 H97/Z97 價格,特別是 mini ITX 都大幅度上漲。160 能買到一線廠商的主板算是運氣極佳了。

華碩的主板覆蓋了基本上需要的功能,USB 3.0 BC1.2 支持,倍頻調節(4860HQ 能超到全核心 4GHz),vt-d 支持等,做的還是比較完善的。當然畢竟 160 的板子,供電就比較慘了,好在電源本身就 200W,上吹散熱也照顧了下供電部分的溫度。默認頻率單烤 FPU,CPU 維持在 3.2Ghz,核心溫度在 80 度左右,CPU 功耗 55W,整體還算合理。實際可以拉到 3.8Ghz 穩定使用,只要不要隨便跑 FPU 密集的應用。

搭配組合

4860HQ 能夠搭配 P106-90 正常使用,但是由於帶寬限制,P106-90 拿來打遊戲不現實,不如用 4860HQ。但是基於 CUDA 的 Pr 視頻剪輯,插幀,乃至 Linux 下的機器學習類應用都能處理。而 L4 一定程度上能緩解 DDR3 平臺較弱的內存帶寬和延遲,還是比較有意義的。不過考慮到 4K 顯示的需求,搭配 460/560,或者是單風扇 1050 在這個 CPU 和電源下比較有意義。推薦 A 卡主要理由還是 500 左右的價格還是 A 卡性價比更好。

如果有更多預算,建議直接跳過 i3-8100,選擇 i5-9400F(8400 8500 留給核顯需求的用戶) 帶 B365/B360 的 ITX,搭配 300W-500W 電源和 GTX1060/GTX1660/RTX2060 就可以有不錯的 2K 下的遊戲性。至於推薦 A 的主要原因還是 A 卡發熱太大,短卡散熱不佳而且對電源要求高。

如果追求單核性能可以考慮 i3-8350K(最近降價,價格貼近 8100,遠期可以升級)/9500KF(還沒上市,不過價格應該好看)/9600K,多核心 9700K 即可,9900K 邊際效益太大。顯卡基本同上,當然錢多可以考慮單扇的 1070/1080 或者 2079/2080 的單風扇型號。主板方面可以考慮帶雷電的,華擎Z370隻有一個,不考慮/Z390 被爆出帶寬僅 20gbps,這個就需要權衡利弊了。

而這個時候其實就要思考的是 M2 的生態環境。mPCIe 時代出現過轉 SATA/千兆網卡。M2 除了 SSD 之外我只見過一個工業級 HDMI 2.0 走排線的採集卡(估計是醫院採集設備用的),而萬兆網卡之類的外設還沒見過。雷電生態的問題還是

  1. 動不動走 PCH,帶寬延遲瓶頸大
  2. 價格真的貴

個人覺得,比如 MacBook Pro 這樣的筆記本,走 CPU 的 40gbps lane 打遊戲纔有意義。目前顯卡盒普遍又貴又大又重,換句話說各方面比不過這種迷你主機。而如果需要磁碟陣列和高速網卡,雷電萬兆卡和 RAID 卡雖然比 USB 方案靠譜的多,但是還不如組一個基於雷電的 NAS。當然最好是 Linux。macOS 有一點挑雷電卡(本質是 NVM 固件),以及 Windows 的二層網路非常難用(交換),路由勉強能用(有個BGP,不過家用還是配置靜態路由吧,這要求你主路由器支持加路由項),內置 NAT 非內核實現,完全不能用。

所以我感覺下來 S3 這款機箱還是有很多改進空間,比如多個正面板 USB,機箱稜角更多打磨;更好的背板設計,降低重量並方便後置 M2 轉接;改進電源的重量尺寸和風扇噪音。(未完,有待整理)

另外統計下價格

  • CPU: i7-4860HQ QS, 500, 算是朋友那邊收的
  • 主板: ASUS H81 mini ITX, 60
  • 內存: Adata 16GB 1600 窄條, 360,淘汰閑置
  • 機箱電源: 魚巢 S3 + 200W 非模組電源 349-10 店鋪優惠
  • 散熱器: 魚巢上吹四熱管 ITX 散熱器, 88
  • SSD: 臺電靈車 120G,算80
  • 4pin 顯卡轉接線 8

以上總計 885 元

二手 P106-90 238

二手 RX460 285-500 區間,視顯存和成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