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歷史的朋友或軍事迷們都知道,“勿打無準備之仗”是前人多年總結的血的教訓。希特勒自詡軍事天才,但是,他的戰略方針卻與這一準則背道而馳,在西歐戰場上才擊敗法軍未久,希特勒就將槍口對準了東方的龐然巨獸——蘇聯。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倘若德國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新聞 第1張

自從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與盟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被稱為“假戰”。希特勒曾希望法國和英國默許德國征服波蘭並立即停戰。因為,德國的原物料儲存量(需從外地進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國的戰爭機器主要依靠自蘇聯的原物料,出於兩國意識形態的不同,這使希特勒對該情況感到非常不安。

1940年5月,英、法兩國正密謀毀掉德國這臺戰爭機器,將其永遠禁錮在“凡爾賽公約”的深淵之中。但令英、法雙方措手不及的是,這臺戰爭機器已悄然運轉,將血盆大口咬向西歐大陸。希特勒任命三位一戰老將為元帥,派遣三百萬德國精銳席捲歐陸。短短的十幾天時間裏,德軍的轟炸機、裝甲車就已所向披靡,法國、比利時、荷蘭皆成其手下敗將。

倘若德國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新聞 第2張

可以說,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人來說意義重大。早在一戰時期,德軍就在這條戰線上鎩羽而歸,此番捲土重來德軍大有一雪前恥之勢。從結果來看,德軍的確洗刷了當年的恥辱,重新成為了歐洲霸主。同年6月,英軍藉助海軍力量突破包圍圈逃回本土,沒過多久,法國政府便命令法軍全線放棄抵抗。自八世紀查理大帝統一西歐以來,這片大陸上再次出現了統一西歐的政權。

但是,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希特勒剛剛摘取西線戰場上的勝利果實,竟立馬又與東線上的蘇聯針鋒相對。當時的輿論均認為:希特勒會經營西歐,榨取並消化這些戰敗國的資源,以解決德國本土的經濟危機。然而,正當法軍宣佈投降的一年後,希特勒就打破了所有人的想象,德國戰車的履帶碾向東歐,朝莫斯科進發,幾百萬德軍精銳全線進駐蘇聯。

倘若德國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新聞 第3張

那麼,為什麼納粹黨會如此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呢?

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意識形態,二十世紀末期社會主義思想已初現端倪,對於資本主義勢力來講,社會主義無異於“洪水猛獸”。

德軍在西歐掀起的戰爭,從本質上來講,正是資本主義爭霸之戰。法國淪陷、英軍龜縮到本土之後,德國迅速取而代之,成為歐洲大陸資本主義的領頭羊。作為資本主義的首腦,希特勒必定會帶領國民打贏這場意識形態的戰爭,進而,確立本國在世界上的合法性。

放到日常生活中來看,這種思維就是想當老大必先出頭的邏輯。

倘若德國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新聞 第4張

另一個原因是,德國的情報部門已掌握蘇聯即將入侵德國的重要證據。隨着德軍在西歐取勝,蘇聯政府也沒閑着,在德國擴張的同時,蘇聯也在世界各地謀取利益。早在1939年,蘇聯政府參與了德軍的計劃,與希特勒瓜分歐洲土地,這時的蘇聯就已經有重塑俄羅斯帝國的苗頭。

二戰時期的信息相對閉塞,德國擊敗法國的消息剛剛傳到蘇聯,蘇聯政府並未獲取太多關於德法戰爭的細節,就認定,此時的德、法已兩敗俱傷,此時正是將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歐洲大陸的絕佳時機。其實,謀劃這場戰爭的正是蘇聯的領導人斯大林。

保羅·卡雷爾在其《焦土》一書中宣稱:在1993年初,俄羅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其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志》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並且,文件顯示,斯大林於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其時間僅比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時間提前了整整十天。

倘若德國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新聞 第5張

也就是說,在1941年5月的時候,蘇聯政府就已經敲定了“大雷雨”計劃:斯大林投入三百萬蘇聯紅軍、三萬架先進戰鬥機、十萬臺火炮、近四十萬臺裝甲車對戰後的德國進行入侵。斯大林並未想到,德軍的西線作戰損失極小,在擊敗英法聯軍的同時保留了大量精銳。

所以,其真實情況並未如蘇聯高層料想的那樣傷筋動骨。

此時的蘇聯紅軍正緊鑼密鼓的籌備進攻大業,絲毫沒想到,德國人竟會搶先發難。蘇軍已做好進攻姿態,在短時間內,很難轉換成防禦姿態,只能硬着頭皮與入侵者作戰。結局可想而知,蘇軍在雙方戰爭初期慘敗,幾百萬蘇聯紅軍死在戰場上。

倘若德國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新聞 第6張

使希特勒野心膨脹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1939年末蘇聯曾發動一百二十萬紅軍進攻芬蘭,而芬蘭僅有二十萬兵力。在這場兵力懸殊的戰爭中,佔據絕對優勢的蘇聯紅軍並未佔到一點便宜,反而,被遠遜於自己的芬蘭軍打敗,最終,被迫與芬蘭講和。

希特勒從這場戰爭中看出:蘇聯軍隊缺乏基層軍官,此時更是已不堪一擊。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堪稱歐洲最強,自然遠勝於芬蘭。蘇軍尚不是芬蘭軍的對手,反而,被對方以少勝多擊敗,類比之下,蘇軍必不是德軍的對手。

倘若德國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新聞 第7張

可以說,希特勒對於蘇聯紅軍的認知很大程度來自於這份自信,當聽說蘇聯要對德國不利時,希特勒最先想到的不是防禦,而是與蘇聯針鋒相對,先下手為強。倘若希特勒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只是歷史不容假設,我們只能從假想中模擬當年的戰爭走向。

參考資料:

【《二戰祕密檔案》、《大雷雨計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