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醫院看病或者健康體檢常常需要抽血檢查,看到護士拿著針扎入肘靜脈,血馬上嘩嘩往外流,護士裝了一管又一管,感覺被放了好多血。

抽這麼多血會不會引起貧血呢?要喫多少營養才能補上來?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

答案是否定的,抽血檢查是不會導致貧血。

住院病人有貧血,有的患者或家屬會懷疑是抽血太多引起,這是非常扯蛋的。

常規檢查一個項目抽血量一般2~3ml就可以了,最多也不超過5ml。具體根據檢測項目來決定採血的量。護士拿的採血試管好像很大,但容量只有5ml,而採血的時候只裝一小半,每管血也就2~3ml,就算採10管血也就30ml左右。一個成人的血液大概佔公斤體重的7%~8%,按50kg算,約3500ml~4000ml,這30ml的血液對整個人體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做手術的時候術中出血600ml以下的一般都不用輸血,病人自身能糾正這點出血造成的貧血。所以在採血的過程中不要過度的恐慌,更不要擔心抽血會影響身體健康。

紅細胞的壽命為120天左右,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更短,生存期一般不超過10天,對於正常人來說就算我們不抽血,三四個月後我們的血都會換成新的。適度的放血反而能減輕身體新陳代謝的壓力,刺激骨髓造血。

就拿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無償獻血,一次獻血量就會達到200-400ml的血量,對於正常人來說,不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更不會造成貧血。每年的寒暑假大學生放假,全國會進入血荒,很多手術因為沒有備血而被停掉。我們醫護人員在每年的寒暑假都會獻血,也沒見有什麼不舒服。

昨天剛抽血,今天又抽血,連續好幾天都這樣,為什麼抽血這麼頻繁?

首先我們要明白檢查的都有哪些項目,根據病情的變化檢查的項目會有所不同。其二,同一項目每天都有變化,如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超敏C反應蛋白,特別是病情加重或者有感染的時候,甚至前一個小時和後一個小時檢查結果就是千差萬別,搶救的時候半個小時就抽一次血。

對於水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的病人,在補充電解質後或輸完平衡液後也會及時複查,看看是電解質是否補充上來了,酸鹼失衡是否已糾正,根據檢查結果調整後續的治療。

明明在發燒、咳嗽、喉嚨痛,血常規卻是正常的,是不是醫院的儀器有問題?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發病時間到就醫時間間隔太短。我們人體在出現不舒服癥狀的時候,往往要經過兩到三天才會出現明顯的炎症反應,如:白細胞、其他炎症因子升高。二是,這可能只是局部炎症,而不是全身炎症,血液裏沒有炎症抽血檢查當然就正常了。

當然也不排除實驗室儀器的問題,對於偏離正常值很離譜,而病人臨牀癥狀又很輕的病人,我們需要反覆核對如果沒有錯誤,一般也會再抽血做檢查,避免人為或者醫療設備的故障引起。

醫語中聽提示您:抽血後最好原地休息10分鐘,如有不適及時報告醫護人員,既往有暈血史的朋友抽血時應該先坐好,把視線轉向一邊,以防出現暈血不適。

~~~~~~~~~~~~~~~~~~~~~

如有疑問!歡迎大家關注提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