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根據2019年1月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論文,設立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境內的「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射電望遠鏡(CHIME)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探測到多達13次新的FRBs事件,其中有一個FRB信號重複出現超過6次。這則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說是天文學家接收到了15億光年外發來的神秘信號,不排除是外星智慧的跡象。這次發現倒是真的,但非扯一句「不排除是外星智慧的跡象」,就是故意把人往溝裡帶了。就好比三更半夜聽到動靜,非要說「不排除是鬧鬼」——這是想解釋問題,還是要故意唬人呢?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讀者們可下載訊飛有聲APP,聽公眾號,查找「風雲之聲」,即可在線收聽~

文/中國日報

編輯:王瑜、付慧敏

記者:張周項

視頻:高天沛

實習生:王怡人

陳靖怡對本文亦有貢獻

昨天一晚上,熱愛科幻的小夥伴們都坐立難安!

怎麼辦?怎麼辦?外星人可能出現了!我們收到了宇宙深處的神秘信號。

網友:我脊背發涼!

是哪個地攤小報又搞事情放謠言嚇唬網友了?這回還真不是!是一群主流媒體根據全球頂級科學雜誌《自然》(Nature)1月9日的消息,搞出了爆炸性大新聞。

視頻連接:v.qq.com/x/page/u0826x1

BBC:從宇宙深處檢測到了神秘的無線電信號

《衛報》就比較標題黨了:來自宇宙深處神秘的快速射電暴「可能是外星人」!

國家地理強調是一群而不是個體:來自宇宙深處的神秘射電暴群被發現

技術流太空網站標題有一說一:科學家發現來自宇宙深處13個神秘快速射電暴,這一新發現還包括第二次發現的重複FRB

外媒的報道本身就嚇人,有一些自媒體的翻譯更是搞大事情。比如《衛報》的這個題目:Mysterious fast radio bursts from deep space『could be aliens』

正常翻譯,來自宇宙深處神秘的快速射電暴......Fast radio bursts,簡稱FRB,快速射電暴的意思,是個名詞。一些翻譯把bursts當動詞。因此想搞大事情的人就翻譯成了「宇宙深處爆發神秘快速電波」。

對於主流媒體報道的這個神秘信號,網友紛紛用《三體》中的經典回答評論此事:

為啥不要回答?因為霍金曾發出警告,希望世界上能夠監聽到宇宙信號的射電望遠鏡不要回答任何可疑訊號。在不明白對方意圖的情況下,不要暴露人類文明的存在。

但也有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網友問:萬一是霍金先生在平行空間發給我們的怎麼辦?

至於那些看到信號源就想到《三體》的朋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袁嵐峰是這麼回答的:

刷「不要回答」的朋友們可以理解,不過即使你想回答,現在也完全沒有技術手段啊。

如此轟動!真有外星文明?

翻翻以往報道,不難看出,「快速射電暴」這種現象並不是科學家首次發現,這個詞也不是第一次在媒體上出現。

那為啥這次能如此轟動?因為很多人根據三個重要原因推測,這次的發現是一種智能生物製造的信號,可能是外星文明的象徵。

1. 有一個非常不尋常的重複信號,來自同一源頭的重複信號。

根據1月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兩篇論文,設立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境內的「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射電望遠鏡(CHIME)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探測到多達13次新的FRBs事件,其中有一個FRB信號重複出現超過6次。

2. 是迄今檢測到頻率最低的信號

《自然》雜誌稱,有7次信號的頻率在400MHz附近,是迄今檢測到頻率最低的信號。根據人類目前的認知,低於800MHz的信號有可能是飛行器發出的信號。

3. 這個信號離我們越來越近。

據報道,2011年,科學家就發現了比較完整的快速射電暴,距離是在60億光年之外的某個地方;2012年又發現了一次快速射電暴,距離我們30億光年;2018年發現的這次卻只有15億光年。

15億光年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航天科技工作者石豪接受CD君採訪時進行了對比: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叫一個天文單位(Astronomical Unit),有些科研工作者會親切地稱為「誒喲」(AU),大概是1.5億公里。而一光年又等於大概63241個「誒喲」。

1977年出發的旅行者一號現在距地球145AU,也不過0.002光年。太陽的引力作用範圍超過2光年,旅行者一號還得至少再飛三萬五千年才能飛出去。

整個銀河系的直徑也就十幾萬光年,15億光年相當於一萬個銀河系並排擺起來。

△13個快速射電暴的動畫示意圖 | NRAO Outreach/T. Jarrett (IPAC/Caltech); B. Saxton, NRAO/AUI/NSF

真有外星文明?來看看衛報的解讀有多嚇人:

這是天文學家歷史上第二次探測到來自外太空神秘的、超短暫的、重複能量的爆發,一些專家認為這或許可以成為高等外星生命存在的依據。

Astronomers have detected mysterious, ultra-brief repeating energy bursts from deep space for only the second time in history, and some experts suggested they could be evidence of advanced alien life.

然而,包括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Avi Loeb教授在內的一些人提出了更為離奇的猜想,他們認為這些可能是證據,證明難以置信的先進外星技術。

Some, however, including Prof Avi Loeb, from the Harvard-Smithsonian centre for astrophysics, have posited more outlandish theories, suggesting they could be evidence of incredibly advanced alien technology.

2017年,Loeb和他的哈佛同事Manasvi Lingam提出,快速射電暴可能是行星大小的外星發射器泄漏所致。它們不是為通信而設計的,更可能是被用來驅動由可以反射光線的太陽帆提供動力的巨型宇宙飛船,或者在這種情況下,是以一塊巨大的反射板上發射無線電波束來提供推力的。

In 2017 Loeb and his Harvard colleague Manasvi Lingam proposed that FRBs could be leakage from planet-sized alien transmitters. Rather than being designed for communication, they would more likely be used to propel giant spaceships powered by light sails which bounce light, or in this case radio beams, off a huge reflective sheet to provide thrust, the scientists said.

專家:就好比三更半夜聽到動靜,非要說「不排除是鬧鬼」

外星生命?這種說法很快就遭到了專業人士的反對。

果殼網主筆虞駿在接受CD君採訪時表示,正如我在果殼推送中所說:

「這次發現倒是真的,但非扯一句「不排除是外星智慧的跡象」,就是故意把人往溝裡帶了。就好比三更半夜聽到動靜,非要說「不排除是鬧鬼」——這是想解釋問題,還是要故意唬人呢?」

佛羅里達大學天文學教授葛健告訴CD君:

「在宇宙尺度上,空間和時間是一回事。如果是15億光年距離,就意味著我們探測到的信號是15億年前發的。

這也就意味著這個信號大體是地球31億歲的時候發出的,那時地球還處於元古宙,主要生物是藻類和菌類,要再過28億年才能見到恐龍。

這種信號很難是外星人能產生出的,因為經過15億光年的衰減依然被人類探測到,所需要短時間發出的能量非常高,只有如中子星的激變磁場等極端物理狀態下才可發生。

隨著相關的有效射電望遠鏡(廣角望遠鏡,比如 the Chime radio telescope in Canada)的投入使用,會加快找到更多的類似射電暴現象,最終猜出這個新的宇宙奧秘之謎。」

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Ingrid Stairs博士也認為這是極不可能的。

她在BBC國際頻道接受Newsday採訪時說:

「它們幾乎來自天空中所有的地方,距離也不盡相同——它們一定與許多不同的星系有關。」

"They come from all over the sky pretty much and many different distances - they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many different galaxies." 「許多不同的外星文明都決定以同樣的方式產生相同的信號,這似乎是完全無法想像的,這看起來真的是極不可能。」 "It just seems completely inconceivable that there could be that many different alien civilisations all deciding to produce the same kind of signal in the same way - that just seems highly improbable."

四種猜想:來自太空的信號究竟是什麼?

1:一個高速旋轉的中子星

A rapidly spinning neutron star

當恆星爆炸並死亡時,它們最終會成為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天文學家認為那些在高磁場區域發現的中子星可能會產生奇怪的信號。

When stars explode and die they can end up as rapidly spinning neutron stars. Astronomers think those found in a region with a high magnetic field might produce the strange signals.

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Ingrid Stairs博士說:「事實上,像中子星這樣的東西很適合這種情況。」

"Something like a neutron star fits the bill reasonably well actually," says Dr Ingrid Stairs, an astrophysicis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Vancouver, Canada.

「但確切地說,我們還不知道哪種物理現象將產生這種高能無線電波的爆發。」

"But exactly what physics is going into producing this very energetic burst of radio waves we dont really know yet."

——BBC

2:雙中子星合併

Two stars merging

兩顆中子星互相碰撞是另一種可能性。

Two neutron stars colliding with each other is another possibility.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天文學家Shriharsh Tendulkar認為,這是一個主要的理論,但是這個假設只適用於僅被觀測到一次的宇宙信號,因為恆星在這個過程中會被摧毀。

According to Shriharsh Tendulkar, an astronomer at McGill University in Montreal, Canada, this is one of the main theories, but the scenario only works for cosmic signals that are only seen once, as the stars are destroyed in the process.

他說:「這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它不適用於重複的快速射電暴。」在過去的十年左右,望遠鏡捕捉到的大多數快速射電都是曇花一現。

"Its a cataclysmic event - it doesnt work for fast radio burst repeaters," he says. Most of the fast radio bursts picked up by telescopes in the last decade or so are seen once then disappear.

然而,人們發現了兩種難以捉摸的信號,它們一次又一次地闖入——對此,肯定有不同的解釋。

Yet, two elusive signals have been found that burst into life again and again - and for these, there must be a different explanation.

——BBC

3:閃電星

Blitzar

閃電星指的是一顆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崩塌,形成一個黑洞。

A blitzar is a rapidly spinning neutron star which collapses under its own weight and forms a black hole.

同樣地,這以恆星的毀滅而結束,因此不能產生重複的信號。

Again,this ends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tar, so could not produce a repeating signal.

——BBC

4:黑洞

Black hole

在許多理論中都涉及到黑洞——從一顆中子星掉進一個黑洞,到一個坍縮的黑洞,或者暗物質撞上一個黑洞。

Black holes are implicated in many theories - from a neutron star falling into a black hole to a collapsing black hole or dark matter hitting one.

——BBC

背景簡介:2019年1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袁嵐峰,科研工作者、航空航天觀察者石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天文學教授葛健以及果殼網主筆虞駿接受了《中國日報》的採訪,文章於1月11日發表於《中國日報》官方中文公眾號

(mp.weixin.qq.com/s/92WD),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責任編輯:吳啟然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