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森田療法進行神經症諮詢時,中途放棄的來訪者屢見不鮮。

沒能堅持的原因,除了無法忍受極限的痛苦,更多是來訪者經過諮詢後,依然沒有看清癥狀的真實面貌。

森田先生在其學說中,清晰地闡明瞭洞見神經癥結構的方法。總結起來有兩點,一個是基礎,另一個是機制。

一、基礎,癥狀滋生的條件和土壤。

基礎,就是患者的神經質素質。神經質素質又包含兩方面內容,內向精神指向和疑病素質。

內向精神指向,並非等同平常講的內向型性格,而是個人精神的一種傾向,有這種神經質傾向的人,內在精神著力大多時候是朝向自己的,不像外向性格的人,他們的精神力量是開放的,朝外的。這裡引入一個概念,精神閾值,類似感覺極限閾值,是指你能在精神層面感知到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精神閾值越高,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越低。而有神經質傾向的人,他們的精神閾值是很低,因此,在生活中,他們比沒有神經質傾向的人更容易捕捉到內在細微的變化,這種感覺可能一個念頭,一種情緒,或者是一種情感。

這種精神指向和敏感特質,像大腦的感覺濾網,稍有異常的感覺可能會被濾下來,並在意識層面覺察到這種體驗。一些頭腦中出現的超出平常感覺範疇的念頭,如腦海中飄過想殺了某個人的念頭,在普通人腦海中可能一閃而過,但神經質性格的人,他們會巨細無遺的覺察到這種體驗的每一個細節,這就是內向精神指向的特徵。

上述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也有些時候,如果追溯到癥狀的初期,認真加以研究的話,患者口中主觀的異常體驗,只是由於平素體驗到了一些一般性的感覺或體驗,這種情況也不少。

當然任何一種性格都有其兩面性,內向指向性的性格,具有細膩和感性的一面,這類人對於感動和善意,有比別人有深刻的內心體驗,他們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這種特質也是人獲得和感知幸福的源泉之一。但如果掉入神經症的陷阱中時,這份未加雕琢的品質反而會給人帶來嚴重的傷害。

神經質性格的人能夠輕易捕捉負面情緒幹擾,但是如果單純的擁有這種體驗,並不會導致神經症的產生。人的正常心理,是趨利避害的,對於痛苦的排斥,可以說是人所有慾望中最強烈的一種了。痛苦和恐懼來襲時,沒有人能夠心安理得,坐視不理。

但是神經質性格的人,他們處理情緒、念頭和情感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並不同。當他們體驗到驚恐異常的感覺時,隱藏在背後的念頭,可能是我感覺到了異常,我是不是有問題的,有時候在得到明確診斷的時候,還糾結於心中的疑惑。這種素質叫做疑病素質,是神經質性格中一個重要的面向。

森田療法中,這樣定義「疑病素質」,所謂疑病素質,就是疾病恐怖,即害怕疾病的意思。這是人的生存欲的體現,是人的本性。因此,可以說它是一切人都具有的一種性情,只不過其程度過強的時候,就開始形成了一種異常的精神傾向。逐漸呈現出複雜、頑固的神經質癥狀。

因為異常的念頭、感覺和體驗,患者在疑病素質的思考方式下,本能的感到恐懼,產生自己有問題的想法,驚慌失措下想要去排除心中不安的感覺。即便在現實中驗證了自己沒有問題,但是心中的懷疑不會就此消散,這種帶有強迫性質的思考方式就是神經質性格的特點。

如我們所料,排斥痛苦的努力不會改善癥狀。隨著癥狀的演化,排斥和痛苦都會變本加厲。從最初的不接受負面感受,到強迫念頭的排斥。例如,感覺到心悸時會懷疑自己有心臟病,然後不斷去檢查和擔心,但後來,這種苦惱會慢慢變成不要讓自己出現想要檢查的念頭,不要讓自己產生害怕的念頭。

這個時候,癥狀已不單純排斥痛苦,還有試圖阻止反覆出現的念頭或行為。

二、機制,是神經症賴以存在的精神機制,即森田療法中的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療法這樣定義,「在神經質的所謂的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種感覺偶然引起對它的逐一集中和指向,那麼,這種感覺就會變得敏銳起來,而這一敏銳的感覺又越來吸引注意進一步固定於它,這樣一來,感覺與注意彼此促進、交互作用,致使該感覺越發強大起來。對這種精神活動的過程,命名為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用一句話說,就是由痛苦所引發的感覺、認知、念頭和預期恐怖,疊加和交互影響而程的精神活動。由於精神交互作用,癥狀逐步穩定和固化,形成了由預期恐怖引起的注意固著狀態,表現出來就是長期的癥狀。

在此階段,個人意識的範圍變地越來越窄,內在的自我意識,如同一個攝像頭,時刻處於監控和防衛的狀態,同時為每一種負面的感覺加入主觀的解釋,把他們當做異物去處理。

導致精神交互作用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患者不瞭解內在精神變化的道理。人的念頭,其實是從空中來,從空中去,我們無法靠意志去控制念頭的來去,具有強迫念頭的人,總是試圖用自我的意識去消除令人不快的念頭,反而導致念頭縈繞不去。

情緒和情感也是一樣的道理,負面的情緒或情感,只是我們內在對於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或對經驗認知加工的結果,它們的產生是有緣由的,每個人心中既存的信念和認知(有些可能是我們不自知的),以及對關係、自我、道德標準的信念,經歷事件時都會引發我們不同內心的體驗。

之所以極度地排斥不悅的體驗,想從當下困境中逃走,是因為頭腦加諸其上的信念,在這些信念中,導致癥狀產生的因素都關乎我們的人格、尊嚴、自我形象等內在價值,其中一些是與主流文化一致的,但也有非常主觀,相當偏執的觀點,認為自己非要怎樣不可。

可以說思想矛盾貫穿癥狀產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患者很大的精力都花在了試圖控制、轉移和消除癥狀上面,思考和行動的方式無視外在的客觀事實,無視內心真實的感受,即使被碰的頭破血流,依然不改。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當人處於矛盾的思想狀態下時,由此產生的相關認知也缺乏客觀性,導致在處理癥狀和生活的問題上,不斷陷入被動的處境。

而不斷強化精神交互作用的根本力量,是來自主觀意識的刻意努力,這種努力無視個人身心狀態變化的自然規律,想要引發的改變並非是自發性的,而是強迫性的。就像森田療法中見講的,「欲平一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內在精神的發展不斷受到外界和意識層面的幹擾,無法順其自然的消散,不斷地疊加,變的原來越嚴重。到最後患者的行動也變的似是而非,不知道到底該痛苦,還是不痛苦,內心被恐懼和分裂的感覺所佔據,這種心理活動周而復始,就會使人陷入這種交互的漩渦中,越努力掙扎,越是動彈不得。

總體來講,造成神經症癥狀的原因不外乎兩點。一個是導致神經症問題滋生的溫牀,即我們內在的神經質性格,包含精神內向指向和疑病素質。另外,使癥狀持續存在的,是在在森田療法中稱為「精神交互作用」的精神機制。

掌握解析癥狀的結構化框架,有助於在理智層面釐清令人茫然癥狀,在癥狀、情緒與自我之前創造一個間隙,不再完全將主觀感受等同於自身的絕對價值,能夠明白,自己過去的何種模式導致問題的產生和發展,瞭解這一切,我們纔有可能遵循正確的方法,在實踐中去發現內心的迷惑。

當然,掌握癥狀的全貌,並不是擺脫癥狀的手段,但卻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夠掌握癥狀的全貌,知曉其中的來龍去脈,纔能夠在實踐森田療法的過程中不會被各種假象所迷惑,才能不會因為痛苦而輕易的放棄正確的道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