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泰坦尼克號》除了男女主角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爲之自殺的重量級“主角”

1993年,卡梅隆和好友斯坦·維斯頓一同入股特技製作公司"數字領域"。第二年,“數字領域”製作特技的第一部影片,由卡梅隆執導,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上映。

該片只在少量飛行場景和爆炸鏡頭中使用了CG特效,但這爲數不多的高難度特效,還是爲“數字領域”贏得了第一個奧斯卡“最佳視效”的提名。

拍完了《真實的謊言》之後,卡梅隆就開始創作《阿凡達》。但在影片製作的過程中,因爲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無法支持他所想要的特技效果,卡梅隆不得不將這個項目暫且擱置,轉而着手執導《泰坦尼克號》。

20世紀九十年代,是CG技術突飛猛進的十年。而1996年羅蘭·艾默裏奇的《獨立日》,算得上是CG技術的集大成者。人們普遍認爲,計算機生成動畫幾乎到了無所不能的境地。

讓太多人沒想到的是,1997年卡梅隆再度出手,用一部《泰坦尼克號》證明瞭:大神,永遠是大神!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泰坦尼克號》除了男女主角傑克和露絲以外,其實還有兩位重量級“主角”:一個是“泰坦尼克號”這艘世紀巨輪,另一個則是一會兒波瀾壯闊一會兒又風平浪靜的大海。

這兩位重量級的“主角”,都是運用當時最頂尖的CG技術打造出來的。卡梅隆在《泰坦尼克號》中,建造了一個真假難辨的數字水世界。本文爲“大象看戲”原創發佈。他處所見,必爲偷竊。敬請舉報!

當然,使用CG做出一艘世紀巨輪並不難。但影片中涉及到大量的危險動作,如船尾下沉時,許多人從艉樓甲板上滑落,這不可能讓演員真的那麼去做。此外,還有很多大場面需要大量的羣演參加,召集那麼多羣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因此,卡梅隆開創性地運用了“動作捕捉技術”:先在攝影棚裏把一個個乘客的活動圖像全部拍好,再通過貼圖的方式將其“貼”到巨輪的甲板上。這就解決了在不對演員造成傷害的情況下,拍出所需要的危險動作。

同樣,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將拍攝好的人物動作不斷進行復制,然後再“粘貼組合”,虛擬出聚集的人羣,這就很好地解決了大場面中人數衆多的問題。這樣一來,在俯拍巨輪的全景鏡頭裏,巨輪上的所有人都跟真的一樣。

《泰坦尼克號》的特效工作,可以說是將動作捕捉等特效技巧發展到了新的高度。這些特效技術,在今日的電影電視特效領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運用。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而該片裏的數字海洋,更是將CG技術推到了的一個嶄新的高度。爲了再現世紀巨輪“泰坦尼克號”在大西洋上航行的壯麗景象,劇組的特效團隊專門打造了一個既能與船互動,又能對天空和物體產生反射,而且還能與夕陽、夜景等不同光影環境相結合的“數字海洋”。

因爲巨輪航行時產生的尾跡,涉及到物體碰撞、折射、反射等衆多問題,當時的CG技術還難以通過電腦虛擬出來。卡梅隆便再次運用了“粘貼組合”技術。

先拍攝了真船航行產生的真實軌跡,然後通過數字化處理,再將其“粘貼”到影片所需的畫面當中。一個個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的美妙場景就這樣出現在了大銀幕之上。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泰坦尼克號》原本的預算是1億美元,但卡梅隆對電影拍攝的要求精益求精,1億美元不知不覺就花沒了,可是影片才拍了一半。本文爲“大象看戲”原創發佈。他處所見,必爲偷竊。敬請舉報!

兩大投資方派拉蒙和福克斯便多次派出成本控制專家到片場現場監督,結果派去的那些專家幾乎都表示:根據影片的製作規模和對場景的還原度來看,卡梅隆其實已經爲投資方節省了不少錢。

所以,說卡梅隆拍電影很燒錢,這其實是一種誤傳。他在電影特效上確實是非常捨得花錢,但卡梅隆其實也在想方設法把可能的支出壓到了最低。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儘管如此,在拍攝《泰坦尼克號》的過程中,卡梅隆還是多次超支了。影片的主要投資方福克斯便不斷向卡梅隆施壓,要求修改劇本壓縮成本。

但卡梅隆爲了電影的最終效果,一點也不肯讓步。他不停地要求投資方追加預算,甚至揚言如果改動劇本消減預算他就要自殺。

投資方也曾想過要炒掉卡梅隆,可是卻發現沒有導演敢接手這麼重的活。於是,派拉蒙只得抵押家底去找銀行貸款,福克斯竟然還開始準備起破產計劃了。

而卡梅隆也在記者會上宣佈:放棄自己全部的導演酬勞和影片的利潤分成。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資金方面的壓力只是其一,拍攝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以及裏裏外外的抱怨,還有來自各個方面的冷言冷語,這一切都讓卡梅隆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但卡梅隆終究是卡梅隆,“崩潰”一詞不曾出現在他的個人詞典之中。導演酬勞可以不拿,利潤分成可以不要,但影片的質量一點也不能含糊,再大的壓力也要頂住。

正是因爲卡梅隆這種“一意孤行”地堅持,才最終完成了這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泰坦尼克號》這艘巨輪才得以駛向了全球觀衆的海洋。

《泰坦尼克號》的製作成本最後達到了2億美元,在最初的預算額上整整翻了一番。該片因此創造了電影史上的投資新紀錄,成爲當時最昂貴的影片,一度被稱爲“電影史上最大的豪賭”。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影片在上映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泰坦尼克號》將遭遇毀滅性的失敗。1997年12月19日,愛情災難電影《泰坦尼克號》在美國上映,首周票房表現平平,不少媒體開始唱衰該片。

卡梅隆再度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後來在一次採訪中,他回顧起當時的感覺:“我感覺我的導演生涯到頭了,整個劇組都籠罩在大禍臨頭的宿命感之下,那是一種無法規避的恐懼。”

第二週情況開始發生反轉,《泰坦尼克號》的票房出現逆襲,並連續16周登頂票房榜。不久之後,該片更是以現象級的姿態迅速席捲全球。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最終,《泰坦尼克號》在美國的票房就收穫了4.7億美元,公映期內的全球票房更是超過了18億美元(加上2012年3D重製版,總票房達到21.86億美元)。

這部創造了電影史上投資新紀錄的影片,也創造了電影史上票房收入的新紀錄。“18.4億美元”的票房神話,一直保持了十三年之久,直到2010年才被打破(你知道是被誰打破的嗎?)

第二年,在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泰坦尼克號》獲得了14項提名,最終捧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11座小金人,詹姆斯·卡梅隆也如願以償地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泰坦尼克號》奧斯卡獎項數量,追平了1959年威廉·惠勒執導的歷史片《賓虛》的獲獎紀錄。

當《泰坦尼克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響起11次的時候,卡梅隆的團隊成員一個個都激動得淚流滿面。

而卡梅隆在接過“最佳導演”的獎盃後,更是把小金人高高舉起,大聲喊出了傑克站在泰坦尼克號船頭的那句臺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衆所周知,卡梅隆對美國電影的最大貢獻,在於他一方面拍攝了不少優質的科幻動作商業片,另一方面又極大地推動了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奧斯卡的調性是:向來不喜歡把主要獎項頒給這類科幻動作商業電影。

而像卡梅隆這樣的導演,如果沒能獲得奧斯卡頒發的最佳導演獎,這與其說是卡梅隆的失敗,還不如說是奧斯卡的最大失敗。畢竟,奧斯卡金像獎肩負着弘揚美國電影文化的重任。

因此,儘管《泰坦尼克號》依然是一部商業片,儘管該片也不是大家所吹捧的那麼完美,但它恰好符合了奧斯卡的調性。

《泰坦尼克號》除男女主外,還有兩位讓卡梅隆差點自殺的“主角”

於是乎,評委們把能給的獎項都給了這部電影,算是對卡梅隆一直以來的貢獻,給予一種遲到的肯定和補償。本文爲“大象看戲”原創發佈。他處所見,必爲偷竊。敬請舉報!【大象看戲】,就看戲裏戲外的第一和唯一*.*一起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