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 雲 清 聲」

蔡元培家族舊藏

??

1977年,香港仔華人永遠公墓接到一個電話。

來電問,蔡元培的墓在哪兒?

守墓人顯然不知道蔡元培是誰,幾經追問才猶豫地回答:「也許,你們是在找『蔡老師』的墓吧?」

1940年,被稱為「永遠的北大校長」的教育家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其身後,欠下醫院千餘元醫藥費無力償還,就連入殮的衣衾棺材,也是門人王雲五代籌而得。

據說,出殯之日,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許地山找來十面鑼在隊伍前敲打,許多香港人聞聲出來看熱鬧,卻不知蔡元培是何人。

三十多年後的初夏,荒煙蔓草中,詩人余光中終於找到那一方高不及人的墓碑。

上面只七個紅字——「蔡孑民先生之墓」

某場展覽中,有這樣一把林風眠的扇子。

畫面中的老者,正是蔡元培先生的影子。

蔡元培 1868-1940 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

時間倒回100年,1917年的那個大雪天,北大迎來了新校長蔡元培。

蔡校長對全校師生髮表的就職演說,便很不一樣: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這座中國最高學府,在維新變法中成立,卻在蔡元培擔任校長時才真正「誕生」。

在此之前,這裡幾乎是烏煙瘴氣的「衙門學校」——來的學生多是官僚紈絝子弟,為了混文憑,當官老爺,甚至個個帶著聽差來上課。嚴復、章士釗、何燏時、胡仁源……校長換了一任又一任。

時任教育總長的範源濂發了一封急電給遠在歐洲的蔡元培,請他回國擔此重任。

在他就職當天,《中華新報》發出這樣一封專電:大風雪中來此學界泰斗,如晦霧之時,忽睹一顆明星也。

蔡元培任命狀
演講中的蔡元培

北大的黃金時代就此到來——

蔡元培決心將大學教育之陋習連根拔起,他說,「使大學為全國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計」,還沒上任,他便付諸行動,三顧茅廬親自請來了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

在他的主張之下,蔣夢麟任總務長,馬寅初任教務長;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李大釗、魯迅、沈尹默等新派人物雲集北大;甚至,他還請來沒有大學文憑的梁漱溟講授印度哲學。

彼時的北大,百家爭鳴,幾乎含括了中國所有的學派、黨派,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原則逐漸實現。

那時的北大特別「熱鬧」,兩個正在貼隔壁上課的老師,觀點就很可能全然不同。

在哲學繫上課的王崑崙曾在《蔡元培先生二三事》中回憶:

「我那時在文科學習,選修文字學。教文字學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新派錢玄同;一位是老派黃侃。我選的是錢玄同的課。一天,我正在課堂上聽錢老師的課,不料對面教室正在講課的黃侃大聲地罵起錢玄同來了。錢聽了也滿不在乎,照樣講課。後來,我既聽錢玄同的課,也聽黃侃的課,以便兩相對照。」

當時,凡是北大的學生,在蔡元培面前都可以高談闊論,無拘無束,甚至講到激動之處,也不憚比手畫腳。

蔡校長「好好先生」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連蔡夫人也打趣說:「蔡先生這人真是好伺候,飯燒好了也喫,飯燒糊了也喫。」

1922年1月,北大改組研究所,成立研究所國學門。沈兼士為主任,導師有劉半農、周作人、陳漢章、胡適、林語堂等,王國維、陳寅恪、羅振玉、陳垣等為兼職教授,外國學者鋼和泰和伊鳳閣等也在國學門任教。這是1924年9月國學門同仁在三院譯學館原址合影。

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曾說:「蔡元培對現代大學的理解,一是兼容百家,二是專深學術,此舉既關思想,也及教育。百年中國,有獨立的大學理念,而且能夠真正付諸實施的,不敢說獨此一家,但蔡元培無疑是最出色的。」

這是因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識,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時——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纔可能有蔡元培出任北大時之揮灑自如。」

1920年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合影(從左至右)

2.

蔡元培先生,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

有人說,在民國大師中最欽佩蔡元培,因為最接近於完美人格

蔣夢麟曾寫過一段生動的回憶——

「光緒己亥年的秋天,一個秋月當空的晚上,在紹興中西學堂的花廳裏,佳賓會集,杯盤交錯,似乎《蘭亭修禊》和《桃園結義》在那盛會裡雜演著!

忽地裏有一位文質彬彬,身材短小,儒雅風流,韶華三十餘的才子,在席間高舉了酒杯,大聲道:『康有為、梁啟超,變法不徹底,哼!我!……』大家鬨堂大笑,掌聲如雨打芭蕉。」

這位17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26歲又成了翰林院編修的人,就是蔡元培。據在座的同學說,他是「越中徐文長」——「酒量如海,才氣磅礴。論到讀書,一目十行。講起作文,斗酒百篇。」

再來看看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蔡先生」面前的一段故事——林語堂曾與蔡元培一同參與倫敦的一場中國名畫展覽,對方派專家來南京和上海監選故宮名畫,其中之一就是伯希和。

「我們四五人在一室一室巡行觀覽之時,伯希和滔滔不絕地表示其內行。這張宋畫,看絹色不錯,那張徽宗的鵝,無疑是真的,墨色如何,印章如何。蔡先生卻一聲不響,不表示意見,只是聲聲客氣說『是的,是的』。後來伯希和忽然不說了,他若有所覺,有點怕了,不知在蔡先生面前出醜沒有。」

還有一件事,亦公亦私,而今談起的人不多——蔡元培第一任夫人病故後,他明確提出續弦條件:女方不纏足且識字、男子不娶妾、男死可再嫁、夫婦不合可離婚——當時看來幾乎驚世駭俗。蔡元培還認為,要使男女真正實現平等,還要從教育著手——早在1901年,他就曾發起愛國女校;此後北大男女生同校,也是他首先實行。

甲午戰爭後,提倡變法革新的人士紛紛剪去辮子,脫掉長衫。蔡元培(左二)也不例外,這是1903年他與友人的合影。

蔡元培骨子裡也有「」的一面。

林語堂曾說:「蔡先生軟中帶硬,外圓內方,其不可計較者他不計較,大處出入卻不肯含糊。」

當年,林語堂第一次去蔡元培辦公室,震驚地發現校長候客室的正中有一個玻璃架,架子裏放的都是炸彈和手榴彈——蔡元培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革命黨人採購武器。

1919年,凡爾賽會議將山東出賣。一次集會上,許多人言辭激憤卻毫無實際行動,只有蔡元培靜靜地站起來,聲音低微地說:「我們這樣抗議,有什麼用處?應該全體總辭職。」當晚,身為校長的他就獨自一人悄悄坐火車南下了。

北京大學文科英文門第一次畢業合影(1917年夏月)
蔡元培 行書節錄《論語》

蔡元培 行書節錄《論語》

鏡心 水墨紙本 81×149cm 約10.9平尺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題 識|中華民國十六年八月八日,為怡和軒書。蔡元培。

釋 文|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上 款|怡和軒或為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1923年陳嘉庚擔任怡和軒主席,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時需委託,蔡元培在京物色老師,籌辦廈門大學時,蔡元培亦為籌備員。

蔡元培 行書陸遊《怡齋》詩

蔡元培 行書陸遊《怡齋》詩

立軸 水墨紙本 127×31.5cm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蔡元培 行書五言聯 鏡心 水墨紙本

蔡元培 行書五言聯 鏡心 水墨紙本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鈐 印|蔡元培印、孑民

題 識|敦信先生正。蔡元培。

釋 文|風雲激壯志,琴歌發清聲。

出 版|《蔡元培先生手跡》,第30頁,圖51,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局部

3.

如果沒有遇見蔡元培,徐悲鴻可能去不成法國。

早在一戰爆發之時,19歲的徐悲鴻就已懷負了「法國夢」。1914年,徐悲鴻寫道:「心煩慮亂,景迫神傷,遑遑焉逐韶華之逝,更無暇念及前途。」立刻打點行囊,隻身前往上海尋求機會。

彼時的徐悲鴻,既沒有穩定工作也沒有任何名氣,只能靠賣畫解決溫飽。經常,買一個粢飯糰就得頂一天。「顧囊中僅存小洋兩毫,乃於清晨買粢飯一團食之,直工作至日入。及第五日而糧絕。」

徐悲鴻

以後的五年,徐悲鴻很幸運地遇到了兩個改變他一生的人——

一位,是上海哈同花園倉聖明智大學校長姬覺彌。1916年2月28日,姬覺彌在《時報》刊登《徵求倉聖遺像》啟示,徐悲鴻的投稿脫穎而出,隨即被聘為哈同花園美術指導兼倉聖明智大學教授。

在哈同花園的日子裡,徐悲鴻眼界大開,不但遍覽哈同花園藏金石書畫與碑帖藏書,也結交了頻繁往來於園中的滬上名流宿學——康有為、瞿鴻機、沈曾植、王國維、鄒安、陳散原都與徐悲鴻有了交往。

姬覺彌還資助1600塊銀洋,送徐悲鴻前去日本。也正是在日本的半年,徐悲鴻「鎮日覓藏畫處觀覽,頓覺日本作家,漸能脫去拘守積習,而會心於造物……」進一步堅定了自己要吸收西畫精華的想法

徐悲鴻畫贈康有為《康南海六十大壽行樂圖》 國畫 87x121cm 私人藏

彼時,歐洲戰事正酣,為了尋求官費留學歐洲的機會,徐悲鴻在康有為的指點之下先去北京,在那裡,另一個對他影響深重的人——蔡元培出現了

二人的相遇並非巧合——蔡元培是中國提出「美育」的第一人,後來,正是在他手中,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中國高等藝術學府先後創建,一大批有理想的青年才俊被蔡元培發掘。

在他看來,美育是中國進行思想啟蒙的一個重要途徑——「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術教育」。他發表著名演說「以美育代宗教」,將藝術與美育納入北大教育體系,更開設美學和美術史,親自講課。

據當年的學生回憶當年蔡先生教課:

「他教的是美學,聲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講到外國美術的時候,還帶圖畫給我們看,所以我們聽得很有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擠滿了。……除了選這課的人上課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去聽,校外去聽的就不少,真同巴黎大學一樣。」

彼時盛況,宛在眼前。

1918年北大畫法研究會成立時師生合影

1918年,蔡元培已52歲,而徐悲鴻僅僅24歲。眼前這個年輕人提出,要為蔡校長畫像,只見其寥寥數筆,立刻勾出了蔡元培的神態,惟妙惟肖。

彼時,蔡元培一手創辦的北大畫法研究會剛剛成立,見徐悲鴻中西兼備,是難得的人才,便聘其為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也成了北大當時最年輕的老師

徐悲鴻在這裡舉起國畫革新的旗幟——他負責教授人物畫和水彩畫,一直鼓勵各位畫法研究會的會員:「在中國學習西洋畫,參考資料雖然有限,但是不必因此而灰心。」

徐悲鴻希望,沉悶的中國畫,能在汲取西洋繪畫的精華之後,重新煥發生機,同時也熱切期盼能早日實現去歐洲學畫的夙願。

但這一願望的實現,還有個一波三折的故事。

一戰結束不久,中國政府總算恢復了留學生公派制度。徐悲鴻聽說教育部的公派留學名單裏只有北大教師朱家驊、劉半農的名字,火急火燎就去找教育部長傅增湘。年輕氣盛的徐悲鴻以為傅增湘在敷衍他,回去後立刻寫了長信一封,責怪傅增湘不派他留學,又何必當初應允。誤會就此埋下。

後來徐悲鴻得知,原來教育部並未派遣留學生,也沒有取消他的官費留學資格,深感內疚,追悔莫及。

蔡元培立刻修書一封,替徐悲鴻轉達歉意,他對這個年輕人說:「我給傅一函,你可照舊去見傅先生。」一邊還為徐悲鴻寬心——若是傅增湘不回信,他便親自登門解決此事。

此時,距離徐悲鴻出走家鄉剛好五年,夙願終成。

1919年3月17日,徐悲鴻作為第一批89名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終於登上了從上海開往法國的郵輪。

20世紀30年代,徐悲鴻重返母校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並在桑園留影

若將這段情誼落在實處,《秋林三駿》是最佳例證

這件徐悲鴻1918年贈與蔡元培之作,將出現在中國嘉德2018春季拍賣會「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百年後得以親見此畫,是一種眼福。

徐悲鴻 秋林三駿 戊午(1918年)作

橫批 設色紙本 91×180.5cm

徐悲鴻 秋林三駿 戊午(1918年)作 橫批 設色紙本 91×180.5cm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鈐 印|徐悲鴻印

題 識|孑民先生雅教。戊午重九,悲鴻。

上 款|「孑民先生」即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1918年,徐悲鴻經友人引薦結識蔡元培,並由蔡元培聘入北大畫法研究會擔任圖畫教授,翌年又經蔡元培斡旋,其官費赴歐事最終成行。此件即1918年重陽節時,徐悲鴻畫與蔡元培之作。

著 錄|《徐悲鴻年譜長編》第26頁,上海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出 版|1.《新民晚報》1987年1月4日,第6版。

2.《夜光杯文粹》(1987-1991),第931頁,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版。

先來仔細看這件18平尺巨幅水彩畫——畫面橫6尺,縱3尺,右下角有行書題跋落款「孑民先生雅教。戊午重九,悲鴻」,並鈐有白文「徐悲鴻印」。

秋林三駿之題識

畫面正是重陽之景——茂密的白樺樹林裏,秋草、池塘,有兩大一幼三匹馬,黑白紅三色——中國近代畫壇,徐悲鴻所畫之馬幾乎是標杆性的存在。

徐悲鴻 秋林三駿 局部

整幅畫以水粉作成,畫面色彩感強,物像色感飽和度高,同時注重調色時水的作用,使畫面有很好的空氣感和流動感,色調和諧。黑、白、紅三匹馬的造型以光影塊面為主,暗處反光,局部輔以線條勾勒。馬的造型、結構已十分準確,顯示出其時徐悲鴻紮實的寫實能力他對西畫結構的清晰認知。康有為曾贊他「寫生入神」,便是對這種能力的讚譽。

康有為評徐悲鴻
徐悲鴻 秋林三駿 局部

這種重光影的造型方法,讓人聯想到郎世寧。根據學者王震所編《徐悲鴻年譜長編》,徐悲鴻曾在1917年畫過一幅《立馬圖》,然原作已佚,但款題中寫道:「丁巳初春暨望,臨郎世寧。江南徐悲鴻作。」足以顯示徐悲鴻曾見過郎世寧畫作,並受其影響。不同的是,相較朗氏的工緻筆法,徐悲鴻顯然更放,意態瀟灑。

畫面穿插於中遠景的白樺樹和枯木則是明顯的中國畫筆法,枯槎枝杈、零落梢頭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北宗寫樹的某些技法。在徐悲鴻之後的一些畫作中,這種樹法依然延續下來。

同時,樹桿的質感以皴擦墨點加光影來描繪,亦是中西結合的畫法探索。在結構畫面時,對於空間的處理則明顯不同於傳統中國畫,而是用焦點透視,景物近大遠小,典型的西畫技法。

如今,徐悲鴻紀念館藏有一件1919年徐悲鴻畫贈姬覺彌的《三松三馬圖》,用的也是類似的畫法。

徐悲鴻 秋林三駿 局部
徐悲鴻畫贈姬覺彌《三松三駿圖》 90x174cm 徐悲鴻藝術館藏

對比現存徐悲鴻早年作品,《秋林三駿》中水彩水粉、水墨加勾線的畫法,正是這一階段常用的方法,比如徐悲鴻早年所作《影像》《諸老圖》《三馬圖》等,都能看到這種畫法的影子。

其中也能看到他早年對西畫的理解和借鑒——這一階段,徐悲鴻的大量創作遊走於傳統中國畫和西方水粉水彩畫之間,無論哪種畫法都沒有佔絕對的主導地位,恰是其對中國畫改良的最初實踐。

「文革」期間,《秋林三駿》曾被抄沒,「文革」後又物歸原主,自成畫算起,到今天已過了百年。在1987年1月4日《新民晚報》第6版上,還能找到對此畫的公開報道——作者署名「江鴻」,並刊印了畫影配文。文中提到「我曾將上述該畫的來龍去脈,函告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先生,並寄去《秋林三駿》照片,不久就收到了她和徐悲鴻紀念館辦公室的複信。徐悲鴻紀念館辦公室的複信中雲:『所寄徐悲鴻先生《秋林三駿》照片,經廖館長鑒定後認為真品無疑。』」至今一脈相承,已是難得。

4.

如果說,蔡元培讓24歲的徐悲鴻執教北大已是大膽,那麼,推舉29歲的林風眠擔任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校長,在今天看來幾乎是「匪夷所思」。

在吳冠中看來,蔡元培是林風眠的「唯一伯樂」

最後一次重遊歐洲之時,蔡元培就已經注意到了林風眠。

那是1923年,蔡元培住在法國巴黎,隨時留心物色在此研究美術的中國青年

第二年,第一屆「中國古代和現代藝術展覽會」在德法邊境的斯特拉斯堡舉行,林風眠出現在蔡元培的視野——那張他花了一天時間一氣呵成的油畫《摸索》,深深打動了蔡元培,另其大讚「技近乎道矣」——彼時,林風眠還只是一個二十齣頭的藝術青年,長著一張娃娃臉。

自此,兩人開始長達15年的交往,一直至蔡元培逝世。

林風眠

因蔡元培的力挺,1928年,林風眠南下杭州出任國立藝術院院長。

此時的蔡元培,已是大學院院長——中國現代意義上的教育體系在他手中被迅速構建起來,他仿效法國教育行政制度,取消教育部,組織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機構和教育行政機關

放眼20世紀,全世界從未有過如此年輕的高等藝術學府校長——為了幫林風眠穩定局面,蔡元培主動提出補辦開學典禮。

四月初,或許正是一個春雨瀟瀟的日子,蔡元培坐著黃包車到孤山羅苑,面對百餘位師生與嘉賓,發表演說《學校是為研究學術而設》:「國立藝術院是為美術家提供了一個創作和研究的場所,不是專門為學生辦的。希望師生團結合作,願意跟著林校長學畫的就留下,不中意的不要勉強,可以到別處去擇師,去留自由。」

那時,北山路已經有了新新旅館,身為政府要員的蔡元培,卻帶了被褥,執意與夫人住在林風眠在西湖葛嶺租下的平房,整整五日。為的就是打消人們對青年林風眠的質疑,以示對其鼎力支持與充分信任,可見用心良苦。

這一柄《獨釣西子湖畔》,定格的正是彼時這段佳話。緩緩展扇,畫面中,閑釣於湖邊的老者真是居於林風眠陋室的蔡元培,彩墨輕施,毛筆逸染,春意濃然。

林風眠 獨釣西子湖畔

成扇 設色紙本 1928年作

林風眠 獨釣西子湖畔成扇 設色紙本 1928年作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題 識|孑民先生指正。弟林風眠,一九二八,西湖。

扇 骨|十一檔紫檀扇骨。

上 款|「孑民先生」即蔡元培。

林風眠 獨釣西子湖畔 局部

沒有遇到蔡元培,林風眠的人生將會是怎樣?

誰也不知道。

再來看林風眠作於1930年,同樣贈與蔡元培的《羽禽四幀》

林風眠 羽禽四幀

鏡心 設色絹本 1930年作

林風眠 羽禽四幀鏡心 設色絹本 1930年作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鈐 印|林風眠一九三〇(二次、畫)、林風眠(畫)、林風眠(畫)

題 識|(一)林風眠,一九三〇,西湖。

(二)林風眠,一九三〇,西湖。

(三)林風眠,一九三〇春,西湖。

(四)林風眠,一九三〇,西湖。孑民先生、夫人指正。後學林風眠敬繪。

上 款|「孑民先生」即蔡元培。

四件都是盈尺之幅絹上筆墨簡括流暢,精彩至極,簡直叫人拍案叫絕類似風格的林風眠早期作品在市場並不多見,讓人想到1931年林風眠贈與齊白石的一件《雞圖》,如今藏於北京畫院

林風眠 羽禽四幀
林風眠《雞圖》1931年 北京畫院藏

當時,林風眠已在國立藝術院執掌兩年餘,漸入正軌。在中國畫的變革上,他走在最前列。

這四幀羽禽便是林風眠在繪畫「中西調和」上的最佳註腳——所寫,無論羽鶴、雄雞,均為彼時所見之物,所見便寫,求性情而不求肖似;描摹其形無拘無束,不遵哪派哪家,沒有條框束縛,時而烘染,時而勾線,自由灑脫;風格單純自然,運筆落墨速而有力,可以看出他來自西畫專業訓練的痕跡。

林風眠 羽禽四幀 局部

林風眠認為:一要以自然為對象,尋求質量、色彩、性格和單純化的表現;二要改進繪畫的材料,技巧和方法,追求自由的個性化描寫;三要以科學方法進行基本訓練,從正確重現對象求得創造之基礎。

6.

梁漱溟曾感慨:「蔡先生的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認識人,使用人,維護人。

那個年代,受到過蔡元培幫助、提攜的,數不勝數。

胡適曾多次表示,如果沒有蔡先生的著意挈提,我的一生可能就在二三流的報刊編輯的生涯中度過。

當年,劉海粟還是年輕畫家,在蔡元培家裡做客時袒露心跡:「我想去法國、德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家,它們都是藝術天才的國度。我要將文藝復興以來的歐洲藝術,進行分析、研究,為我所用……」在座有人揶揄:「你的想法很好啊,只是你沒有財產,出國的費用從何而來呢?」

沒想到,不久劉海粟就收到通知——大學院正式聘請他為特約撰述員——蔡元培正是院長。

對蔡元培來說,這些都不過是「義務」而已。他說:「這不是為了他,也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很需要大藝術家來振興美育的祖國,這項使命只能託附於中年人青年人身上。為這些人挺身請命,披荊斬棘,是老年人的義務!」

劉海粟 勁松圖

劉海粟 勁松圖

鏡心 水墨紙本 1980年作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鈐 印|劉海粟、海翁、曾經滄海、心跡雙清

題 識|(一)氣壯勁松千秋在,萬古長青。紀念蔡元培先生逝世四十週年作。後學劉海粟年方八五。

(二)一千九百八十年三月四日,力疾畫於華東醫院南樓,三月五日上海電視臺放映。海粟又記。

劉海粟 行書《揚州慢》

劉海粟 行書《揚州慢》

鏡心 水墨紙本 1985年作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鈐 印|劉海粟印

題 識|一九八五年九月十日,劉海粟年方九十。

釋 文|蔡元培先生銅像奠基儀式。《揚州慢》。五四揚旗,京都絳帳,六州雅譽無倫。憶七旬盛會,海上酒千樽。不以鈍頑思棄我,春風駘蕩,舊夢常溫。痛烽煙瀰漫,九龍欲請長纓。天晴雨過,在花叢,重晤先生。對炯炯阿睹,劍眉舒展,似吐宏論。有桃李盈天下,真面目,永刻人心。喜多情青史,重評先哲殊勛。

①五四運動先生長北京大學。

②先生七十古壽,海粟與張學良、錢新之、顧維鈞、許壽裳、黃炎培、沈恩孚、周仁、張壽鏞、劉抗、周谷城、朱屺瞻、王個簃等數百人,於上海國際飯店,設宴祝壽。

③先生去世前夕,海粟自上海赴印尼辦畫展,途經九龍,前去拜訪,先生憤日寇橫行,渴望報國。

蔡元培 行書七言詩 鏡心 水墨紙本

蔡元培 行書七言詩 鏡心 水墨紙本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近現代」專場

鈐 印|孑民

題 識|伯君同學兄雅屬。蔡元培。

釋 文|嶽麓雲深麥雨秋,滿傾杯酒對湘流。沙邊細柳牽行色,水面輕煙畫別愁。

上 款|「伯君」即陳伯君(1895-1969),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曾師事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後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國務院教育部、高教部祕書和研究員。性耽文史,長於詩詞,著有《雙蕉草廬詩詞稿》五卷、《阮籍集校注》等。

出 版|《蔡元培先生手跡》,第29頁,圖50,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這些,都是對他人。

對自己,「老年人」卻終究有力所不及。

「九·一八」事變後,蔡元培到南京,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的汪精衛設宴招待。席間,蔡元培苦苦勸說汪精衛改變親日立場,推進抗戰國策。在座的都看見先生的眼淚,滴在湯盤裡,和著湯一道嚥了下去。

抗戰全面爆發後,蔡元培登上了上海開往香港的「珂拉密司」號。

此時的蔡元培已經71歲,病體孱弱。他不願隨蔣介石去重慶,本打算前往昆明,但由於此前患了傷寒,留下了嚴重後遺症,只好在香港滯留。

在港治病的最後兩年,他改名周子餘,深居簡出,「絕對不應酬,不輕易見客」。

這裡房子很小,房租卻相當昂貴,蔡元培的生活也愈發拮据。早年居高位時的工資薪水,基本都用來購買中外典籍、捐助社會公益事業、接濟親友,早就散得所剩無幾,加之現在又有醫藥、子女教育的費用壓力,曾有文章描述,其生活水平居然連九龍賣苦力的挑夫都趕不上。

相比他身後羣星閃耀的黃金時代,蔡元培人生的最後幾年,幾乎潦草晦暗。

直到逝世,蔡元培都沒有一處自己的地產,只模模糊糊留下一句遺言:

我們要以道德救國,學術救國。

那麼,林風眠徐悲鴻呢?

一向人際關係稀疏的林風眠,隨著唯一伯樂蔡元培的離開,處境每況愈下;甚至連他的藝術,也遭到越來越嚴厲的批判。

徐悲鴻才過半百,因百病叢生早早離開。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已漸形成,新的美的種子,已生根發芽。

1978年時,由北大校友組織發起,重建校長墓碑,蔡元培先生破落簡陋的舊碑終於得以被重修。新碑大了五倍,闊十尺,高五尺六寸,厚六寸,上刻有「蔡孑民先生墓表」,以藏青色雲石制之。

重修竣工那天,香港北京大學同學會同人齊聚蔡先生墓前,重為先生舉行公祭。

此時,距離蔡元培逝世,已過去整整三十八年

2018年。

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分別迎來建校90週年和100週年——它們,都是當年蔡先生栽下的種子。還有滿120歲的北京大學,每個人都在追念著當年的「蔡校長」。

此時此刻,想起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

「將世界各國大學校長進行比較,如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他們當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固不乏其人;但是,能領導一所大學對民族和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如此「學界泰斗,人世楷模」,想來,真的再也沒有過。

6月15日-17日,中國***預展中,將首度曝光一組蔡元培家族舊藏。

其中,以徐悲鴻早年鉅製《秋林三駿》領銜的 15件佳制將於「大觀夜場」中亮相,餘者將以專題形式呈現於「近現代書畫」專場中。

20餘件作品中,既有蔡元培書奉友人之作——

蔡元培《行書陸遊 <怡齋> 詩》,為張大千胞弟張目寒所書,讀之清通儒雅,書如其人;

蔡元培書奉敦信先生《行書五言聯》,其筆提按頓挫,徐疾有致,字勢開闔,氣勢如虹;

《行書陸遊 <感秋> 詩》成扇,是寫給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之作,其字溫文爾雅,牽出一代學人君子之交;

蔡元培 行書陸遊《怡齋》詩

?

鏡心 水墨紙本

鈐 印|蔡元培印、孑民

題 識|目寒同學兄雅屬。蔡元培。

上 款|「目寒同學兄」即張目寒(1902-1980),安徽霍邱人。早年在魯迅任教的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學習,曾參加北京著名文學團體「未名社」的發起工作;先後擔任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等要職,赴臺後曾任「監察院」祕書長.為于右任先生的重要幕僚。

鑒藏印|澹臺靜農所藏

釋 文|東湖仲夏草樹荒,屋古無人亭午涼。萱房微呀不見日,筍籜自解時吹香。野藤蟠屈入窗罅,濕菌扶疏生屋樑。跨溝數椽最幽翳,漲水及檻雨侵牆。靜涵青苹舞荇藻,閑立白鷺浮鴛鴦。芙蕖雖瘦亦瀰漫,照眼翠蓋遮紅妝。水紋珍簟欲卷卻,月團素扇嬾復將。

出 版|《新民晚報》1998年10月14日,第25版。

說 明|關於本幅,《新民晚報》1998年10月14日第25版曾對此進行報道。根據報道可知,本幅為張目寒親向蔡元培先生求書,後因故至臺灣。一個偶然的機會,被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為臺灣學術界泰斗臺靜農先生看到,遂以5幅自己的書法換來這幅恩師的墨跡,裝裱後一直懸掛在家中書齋內。1990年7月,蔡氏後人通過報紙看到臺靜農先生書齋中的這張蔡元培先生的書法,立刻寫信致臺,提出是否能夠拍攝此件書法清晰的照片。臺靜農先生得悉此事後,遂表示願意將這件書法無常贈給蔡氏後人。彼時臺先生身體不適,住進醫院長期靜養,在愛字將離之際,特意換上新衣回到書房與恩師書法合影留念,後委託友人寄回大陸。同年11月,臺先生病逝於臺北,他臨終前還垂詢上海蔡氏後人的消息,並叮囑家人已答應贈送之事,決不能食言。臺先生逝世後數日,其子臺益堅親自將書法交給友人,再後,這幅充滿至誠情誼的墨跡終於回到蔡元培先生後人手中。

蔡元培 行書陸遊《感秋》詩

?

成扇 紙本水墨

鈐 印|孑民

題 識|節放翁感秋,書奉寅村先生正之。弟元培。

釋 文|會稽八月秋始涼,梧桐葉落覆井牀。明月縞樹繞驚鵲,露下濕草啼寒螿。丈夫行年過六十,日月雖短志意長。

上 款|「寅村先生」即易培基(1880-1937),湖南善化人。畢業於湖南方言學堂,早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後參加武昌起義,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黎元洪的祕書。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任理事兼文物館館長。

蔡元培 行書七言聯

?

鏡心 水墨紙本

鈐 印|蔡元培印、孑民

題 識|叔謙先生雅屬。蔡元培。

釋 文|泛舟菰脆鱸肥地,把酒橙黃橘綠天。

上 款|「叔謙先生」或為龐叔謙,盛宣懷重要幕僚寵仲雅之弟。曾任順德、廣平、河南武安等處電報局總辦,以及漢治萍公司要職。

出 版|《蔡元培先生手跡》,第30頁,圖52,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蔡元培 行書七言聯

?

鏡心 水墨紙本

鈐 印|蔡元培印、孑民

題 識|知翀姻兄雅屬。蔡元培。

釋 文|焚香細讀斜川集,候火親烹顧渚茶。

出 版|《蔡元培先生手跡》,第31頁,圖54,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蔡元培 致席洋先生手札

?

鏡心 水墨紙本 1933年作

鈐 印|臣蔡元培

題 識|此復,並祝著綏。蔡元培敬啟。廿二、八、三。

釋 文|席洋先生同志:奉惠書敬念鬻書助餉之盛意,不勝欽佩。賜書屏聯,神似道州,拜領謝謝。

上 款|「席洋先生」或為杭海,字席洋,號雲濤仙子,安徽合肥人,南社詩人。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並任孫中山、孫科祕書多年。

當然,也有他人贈蔡元培之作,張張件件,都勾勒出蔡元培在當年與學界、藝壇,與長者、後進的交遊往還。

馬相伯 行書古語格言

?

鏡心 水墨紙本

鈐 印|馬良之印、相伯長壽

題 識|惟有真心萬古留。養浩先生正,九五叟相伯馬良。

上 款|「養浩先生」即蔡元培之妻周峻(1890-1940),周峻是蔡元培第三任妻子,兩人於1923 年在蘇州留園喜結連理,相伴17載,直至蔡元培逝世。

馬敘倫 行書詩三首

?

成扇 水墨金箋

題 識|孑民先生正筆,後學馬敘倫。

扇 骨|十五檔雞翅木扇骨。

張 光(1878-1970) 水仙

鄭 嶽(1901-1975) 行書五言詩

?

成扇 設色紙本、水墨紙本 壬申(1932 年)作

正 面|清兮直兮,貞以白兮,發採揚馨,含芳澤兮, 仙人之姿,君子之德兮。寫似孑民年伯法教。壬申六月,紅薇居士張光。 鈐印:張光字德怡印信長壽

背 面|壬申端午,鄭嶽。 鈐印:曼青

扇面

?

設色紙本、水墨絹本

(一)正面|從北九水至玉鱗口,峭壁摩天,林霏罨靄之東絕奇異,疏寫此圖奉孑民年伯大人即可。乙亥(1935年)秋匑盦黃孝紓。 鈐印:公渚、頤水室

背面|孑民年伯大人兩正。黃孝紓。

鈐印|頵士、內一生、庚子生

(二)孑民先生有道指正。了邨吳道生。鈐印:了邨

幽山隱居

?

立軸?設色紙本 己未(1919年)作

鈐 印|俊賢之印、漁陽

題 識|己未冬中蕭俊賢寫。

孑民先生法鑒,俊賢舊作。壬戌(1922年)八月金陵厔泉題記。

山水三幅

?

立軸?水墨紙本、設色紙本

題 識|(一)戊辰(1928年)植樹節,擬石谷法,奉孑民部長夫子大人鈞誨。汪仲英作於首都。 鈐印:汪仲英印、北苑春山

(二)秋山新雨過,小溪漲流水。古屋三兩間,卻住煙雲裏。畦徑何迷離,誰知路為砥。飄然落毫楮,蒼茫疑萬裏。乙丑(1925年)孟春中瀚,書奉孑民先生大雅教正。煙谷查豐詒作,劉瑞昌敬贈。 鈐印:豐詒、劉瑞昌

(三)丁巳(1917年)秋月仿大癡法為孑民先生姻大人誨正。古瀛饒瑀學制。 鈐印:饒瑀之印、瑀初

蘭花四屏

?

鏡心?水墨紙本

鈐 印|遊信芳璽、枚谷書畫、菊隱道人六十以後所作、枚谷、枚谷寫生、遊信芳印、枚谷、枚谷六十以後所作、家在若邪溪

題 識|(一)法鄭所南筆意。枚谷畫。

(二)枚谷居士寫意。

(三)枚谷寫。

(四)孑民先生法家雅教。臨川枚谷遊信芳畫於首都。

贈蔡元培行書一堂

?

鏡心?水墨紙本

丙子(1936年)作

鈐 印|雲天(三次)、王建藩(二次)

題 識|(一)丙子春撰句,書奉鶴卿先生雅正,王建藩。

(二)鶴卿先生大教育家,播遠王建藩。

贈蔡元培篆書一堂

?

鏡心?水墨紙本

鈐 印|太興嚴履泰印(二次)、安君(二次)

題 識|(一)孑公先生兩教。安君嚴履泰簒對句。

(二)孑公先生鈞誨。安君嚴履泰。」

香山風景圖

?

橫披?設色絹本 1921年作

鈐 印|敬元、家培

題 識|香山風景圖。民國十年冬,呈孑民先生教正,長沙熊家培敬繪。

作者簡介:諸聞韻(1895-1939),字汶隱,別署天目山民,浙江孝豐鶴鹿溪人。幼承家學,能書善畫。吳昌碩外甥,早年居上海,在吳昌碩家任家庭教師,與弟諸樂三均為吳嫡傳弟子,擅長詩、書、畫、印,堪稱四絕,譽滿海內外。

篆書佛壽

?

鏡框?水墨紙本

1935年作

鈐 印|聞韻之璽

題 識|佛壽。孑民先生七旬大壽,廿四年春日,後學諸聞韻敬寫。

作者簡介|諸聞韻,字汶隱,別署天目山民,浙江孝豐鶴鹿溪人。吳昌碩外甥,早年居上海,在吳昌碩家任家庭教師,與弟諸樂三均為吳嫡傳弟子,擅長詩、書、畫、印,堪稱四絕。

蔡元培所獲勳章、紀念章十枚

銅鍍銀菊花蝴蝶、孔雀牡丹紀念杯一對

?

說 明

1.本標的計有獎盃一對,獎章十枚。

2.獎盃為銅胎鍍銀獎盃一對,上有菊花蝴蝶、孔雀牡丹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整個銀杯厚重豐滿,近察精巧絕倫,上下呼應,渾然一體。獎盃底座見「中華民國建設紀念。梅屋吉莊」字樣,以此可知此對獎盃贈者為孫中山摯友,中國革命的堅定支持者,日本著名商業鉅子,梅屋莊吉。梅屋莊吉(1868-1934),日本長崎人,1895年2 月在香港與孫中山相識。 為建興中會總會,同時募集經費準備發動第一次武裝起義,在老師康德黎的介紹下,梅屋莊吉和孫中山相識於香港。梅屋認為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不僅是為了一個國家而是為了整個亞洲, 他決定要用行動來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遂即承諾「君若舉兵,我以財政相助」。後來梅屋莊吉就用他一生的行動來實踐諾言,他甚至把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作為自己人生的目標和發展實業的動力。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援助孫中山領導革命活動的經費, 摺合現在幣值達十億多日元。孫中山為有一位始終與自己共鳴的「同仁」而欣慰,他題寫「賢母」、「同仁」給梅屋,梅屋稱孫中山為「生死與共的友人」 ,兩人之間的友誼長達三十多年。此一對獎盃為梅屋莊吉相贈蔡元培之物。

3.獎章十枚分為:一等嘉禾勳章一枚;五等嘉禾勳章一枚;中華民國國徽一枚;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徽章一枚;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章一枚;中央政治會議浙江分會證章一枚;民國十七年全國教育會議徽章一枚;民國十七年中華國貨展覽會徽章一枚;中華圖書館協會年會會徽一枚;中華民國大學院院徽一枚。

請關注展玩

「中國***精賞系列」

據說他的畫能治咳嗽!

三百年前的全能仿古神技,復活消逝千年的宋畫名跡

民國學霸之家,一代出了五個北大教授!

看他們的朋友圈,有學問的字就是好看

奇蹟!失傳千年宋刻孤本驚現

國內圖書館僅11卷,大總統後人守護了160卷

參考資料

張博《徐悲鴻<秋林三駿>領銜蔡元培家族舊藏首度曝光》

林文錚《蔡元培對我國藝術教育的貢獻》

林語堂《想念蔡元培》

韓水法《世上已無蔡元培》

徐泳霞《蔡元培與林風眠交往與合作爬梳》

章潤娟《只要培養一大批學者,國家就有希望》

傅林《好人蔡元培》

《寧粵和談追隨蔡元培安生經過》

王兆勝《林語堂與蔡元培》

摘要

完美人格

微信平臺搜索「展玩」即可關注我們

? 展玩圖文消息版權已交由版權機構代理

嚴禁門戶網站、自媒體平臺等未經授權複製、抄襲或抓取,違者必究

展玩所使用的圖片、視頻等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聯繫我們以妥善解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