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估計方法不限於細分領域公眾號,也可以用來估計有效粉絲與影響力。想寫這個是因為經常看到一些大忽悠,聲稱可以幫自媒體或個人吸粉,牛皮都是上萬起步,這種事不是沒有,但公眾的注意力是有限資源,支撐不了那麼多的行業大號。也就是說,很多行業做自媒體受眾上限就鎖死了專業性商業變現的可能,只有通過內容泛化或娛樂化,而這時只有頭部幾個(通常是一個甚至沒有)可以做到專業性與受眾面兼顧。簡單說就是很多自媒體在選擇一個小眾領域後就註定只能靠興趣跟泛化的廣告支撐了。

這裡我用環境黑板報這個號做個案例。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全國的行業大概有20個門類,95個大類,432個中類,1094個小類。根據第三次經濟普查,法人單位裏的從業人員總共3.56億,個體戶9千萬,各大類人數都過百萬。其中,環境從業人員約22萬,科研從業人員約850萬,國家機構2709萬。同時,有2.6億的在讀學生,教師1514萬,高校學生3559萬,碩士153.5萬,博士31.3萬,理學碩士在讀14萬,博士在讀6萬,正高20萬,副高50萬,中級64萬。

從上面可以看出,如果我們目標是環境從業人員、理科學生與老師,覆蓋面最大就是100萬左右,如果考慮家長,至少也有百萬級別,如果影響政府,那就是千萬級別。不過按照我們的專業能力,最多就是按百萬受眾,關注量1萬是天花板,閱讀量最大也就是1萬,更正常的數據應該是2000人。也就是說,我們受眾被行業規模鎖死,但也是體現專業性的地方。

不過100萬應該是一個自媒體可影響規模,我預計信息技術可以讓1%的受眾收到信息。如果從業人員在10萬這個水平,那麼信息流通就非常困難了,因為規模大概是1000人,此時行業協會或國家部門而不是自媒體的話語權會更重。如果從業人員在1萬這個水平,那麼slack羣組、qq羣、微信羣就比較適合了。如果在1000這個水平,最有效的方式應該就是定時開會。如果100人水平,那最好依附更大羣體例如雜誌或期刊進行交流,否則信息溝通一定不暢。但如果本來就是受眾,那麼100人左右規模應該是內部交流最順暢的。但如果是1000萬受眾,公共宣傳、電視廣播與門戶網站可能更合適。如果人數過億,不好意思,信息應該傳不動,因為這個規模的均質人羣應該是不存在的,除非是國家,但就算國家也只能通過想像存在。

也就是說,百萬到千萬受眾纔是媒體最喜歡的作用範圍,往下的細分領域即便信息技術存在,信息交流效率也高不了,主要因為可交流主題有限。同理,如果可交流主題具有普遍性,那麼在150這個鄧巴數下應該最高效,例如八卦信息。據此可以用真實數據來驗證下,例如羣規模與謠言傳播,還有就是通過控制內容難度來篩選讀者,看是不是曲高和寡,或者看看笑話與搞笑圖片的傳播路徑,小眾人羣的信息傳遞方式等。

應該可以定義一個類似信息熵的傳播熵,只有專業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受眾,我預計這個熵低的文章傳播效果好不了,但如果足夠通俗,受眾面廣,這個文章就可能流行。依賴這個設計一個自然語言處理打分來預測閱讀量或進行文章潤色應該很有應用前景的。

我想這個限制因素是很容易忽略的,有興趣大家可自行搜索查看一些專業論壇細分領域的活躍人數,目測沒有超過200人的。因此很多論壇都會開茶館或水區讓新手有機會融入,對於自媒體而言就是去接一些八杆子打不著的廣告或轉發受眾更廣的心靈老鴨湯、搞笑視頻或標題黨。在娛樂這件事上,受眾跟認可國家的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都看得懂也樂得起來。

因此,我不相信一個純專業的自媒體可以收穫百萬千萬的用戶,要麼數據摻了水,要麼就是專業性摻了水。道理非常簡單,你讓愛因斯坦到鳥巢講廣義相對論的推導過程,哪怕票賣滿了聽懂的人數也不會太多。當然,這決擋不住幾乎所有現場的人都會發個朋友圈,這大概就是專業跟娛樂的區別吧。

說點題外的,中國的人口基數決定了很多在國外只能當興趣的東西在國內流行起來後就成了產業,淘寶很多買賣放到人口/語言基數小的地方就是賠錢賺吆喝;加拿大人口不到美國1/10,很多市場直接無法形成,形成後也存在壟斷與超額溢價;當幾十年後全球人口不再增長,我們將面臨很多小眾興趣的消失與更嚴重的泛娛樂化。舉個極端的例子,當世界只有9個人時,籃球這項運動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當然正確的說法是:選手為智人而不是機器改造人或機器人的籃球比賽將不會存在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