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4896.jpg

紀錄日期:2016年3月5日、10月5日

站別:二等

站體:平面車站

月臺:一座島式月臺、兩座岸式月臺

 

基隆河沿岸有幾個和「堵」有關的地名,「八堵」就是其中一個。「堵」這個字的由來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漢人墾殖時設立的防禦據點,也有人認為和河灣、小山丘等地形有關,我個人傾向相信後者。因為一堵到四堵位於宜蘭縣,五堵到八堵則位於汐止和基隆,這和漢人來臺以後開墾的地理順序不相同,所以「堵」是用來防禦平埔族這樣的說法比較無法立足。不過對於地名的由來,目前文史學者還沒有一個定論出來。

 

清朝末年興建劉銘傳鐵路時,曾經設立了一個「八堵火車碼頭」,但是那是位於現在的七堵車站。八堵首次設站是在1899年,日本人設立「八堵假乘降場」,1902年改為「八堵停車場」。八堵原本不算是大站,但是1917年宜蘭線鐵路動工,1919年瑞芳-八堵區間通車後,八堵車站成了縱貫線和宜蘭線火車的轉車站。早期宜蘭線列車是由基隆站發車,南下到八堵以後再把車頭掉頭繼續往宜蘭方向前進。縱貫線電氣化以後、宜蘭縣鐵路電氣化以前,八堵站這裡可以看到第一月臺電頭換柴油車頭的特殊景象。後來宜蘭線列車改由臺北、樹林發車,八堵站的調車頭文化也就成為絕景了。現在的八堵站站房完工於1985年,外觀是亮眼的橘色,站外還有一座深綠色石碑寫著八堵車站。2011年車站拉皮,將原本橘色磁磚外面包覆了膚色材質並加上雨遮,已經看不到完整的車站樣貌了。站內有兩座岸式月臺和一座島式月臺,連接站房的第一月臺是岸式月臺,宜蘭、花東上來的列車會通過這裡繼續往臺北、臺中逆行。第二月臺是島式月臺的形式,但是西側用鐵欄杆圍起來,只剩岸式月臺的功能。第二月臺是讓列車開往宜蘭、蘇澳、花東等順行方向的列車停靠的。第三月臺是島式月臺,往返基隆、八堵的縱貫線列車利用此月臺。由此可知,現在的第一、二月臺是花東線、宜蘭線列車專用的,第三月臺則是縱貫線列車使用的,過了八堵站才匯集在一起。喜歡火車的人可以在八堵站看到許多列車來來往往,景象很熱鬧。

 

從基隆到八堵之間原本有兩個重要的鐵道建設,分別是竹子嶺隧道以及八堵舊鐵橋。日本人統治臺灣以後將原本的劉銘傳鐵路重新選線,廢棄獅球嶺隧道不用,改在基隆和八堵之間開挖竹子嶺隧道。此隧道完工於1898年,並有題上「雙龍」二字,是第一代竹子嶺隧道。後來因為新的火車體積大,如果要跑雙線會造成隧道內淨空不足,於是日本人又在隧道西北側開鑿比較寬的第二代竹子嶺隧道,1923年完工。完工後第一代隧道改由宜蘭線列車使用,直到1990年南榮路拓寬之後才停用。建造第二代隧道的同一時期,日本人也在竹仔嶺隧道南側的基隆河上興建了舊八堵鐵橋,以聯絡基隆站和八堵站。這座鐵橋原本是兩孔花樑橋,造型優美,1968年因為橋墩出問題而更換為單孔。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北臺灣,許多基隆河沿岸的貨櫃被沖入河中卡在舊八堵鐵橋橋墩,造成河川水位暴漲,甚至還順著第一代隧道流入基隆市區,導致基隆淹大水。為了整治基隆河水患,政府決定拆除八堵舊鐵橋以及老橋墩,並提高橋面另建八堵新鐵橋。當時雖然有許多人呼籲保存,但是最後舊鐵橋還是成為廢鐵一堆,相當可惜。新的八堵鐵橋興建在原本第一代隧道連接的宜蘭線鐵路上,但是第一代隧道有淨空不足的問題,所以臺鐵就把第一代隧道擴孔,讓它符合雙線區間的淨空,成為第三代竹子嶺隧道。第三代隧道於2008年完工通車,第二代隧道也同時被取代而停用。為了避免洪水又順著隧道流入基隆市,目前二代隧道的八堵端用水泥牆封閉一半,未來有開闢成自行車道的計畫。至此,八堵舊鐵橋消失了,第一代隧道舊貌也消失了,鐵道景象變化速度之快令人有些措手不及。

 

由於八堵鐵橋改建,八堵站的鐵路路線也勢必跟著調整。首先由於八堵新鐵橋墊高,基隆站南下的縱貫線列車都要爬坡上橋。而新鐵橋位置在舊鐵橋南邊,所以原本給縱貫線使用的第三月臺也跟著往南遷,而且高度比第一、第二月臺都還要高。第一、二月臺之間原本有讓列車調頭的橫渡線,在這次整修工程之中也都拆除,改建成兩座很寬的岸式月臺供往返宜蘭、花東的旅客使用。以前八堵站是縱貫線、宜蘭線的轉車站,許多對號列車都會停靠,現在轉車站變成七堵站,八堵站停靠的對號列車只剩二十幾班,重要性減低許多,利用的人口也比以前少一些,從原本的每日七千多人下降到五六千人。不過如果是要往宜蘭、蘇澳的區間車,還是可以在八堵站轉車,對基隆人來說八堵還是一個重要的車站。八堵車站外的住家並不多,比暖暖附近還少,但是利用人數比暖暖多很多,這應該也和它轉車站的地位有關。另外,八堵站也是平溪線列車的發車站之一,平溪線列車目前分成海科館--菁桐和八堵--菁桐兩個區間,還有一班是瑞芳--菁桐。在海科館營運時段以外,平溪線列車就會從八堵或瑞芳發車,不進入海科館。

 

第一次到八堵站是在高中畢業,和同學一起到基隆玩幾天。我對當時的八堵站還有些許記憶,橘色的站房讓人印象深刻,月臺寬度沒有那麼寬,平快車也還穿梭經過。我們當時住在八堵站附近,前往基隆、臺北都會坐火車。有一天想去福隆玩,但是不知道福隆有火車站,於是坐客運折騰一個多小時纔到福隆,一下客運發現福隆火車站就在旁邊。回程時我們選擇搭火車,我還記得當時搭的是平快車,大家一路上在火車上拍許多照,可惜沒有拍下當時列車的身影。現在想坐平快車,只有繞過半個臺灣到南迴才搭得到。

 

 

DSC_4913.jpg

八堵站往北可以通往三坑站或暖暖站,往南則是七堵站。

 

 

DSC_4919.jpg

DSC_4935.jpg

八堵站往七堵站方向,軌道數量不少,遠方紅色橋樑是高速公路的引道,藍色橋樑是62快速道路。

 

 

DSC_4963.jpg

第三月臺拍攝八堵站往三坑站方向,新八堵鐵橋在正前方。

 

 

DSC_5216-1.jpg

基隆河整治工程將鐵橋橋面抬高,所以列車要爬坡進八堵站。鐵橋連接的是第三代竹仔寮隧道,綠燈左邊的小黑洞是第二代竹仔寮隧道。

 

 

DSC_4953.jpg

第二月臺北端拍攝,左側是縱貫線,右側是宜蘭線。

 

 

DSC_4590.jpg

DSC_4593.jpg

從第一月臺拍攝第二月臺,可以看到鐵欄杆圍在月臺側,使第二月臺成為岸式月臺。後方是縱貫線列車使用的第三月臺。

 

 

DSC_4910.jpg

DSC_4911.jpg

第一月臺寬度很寬,月臺柱子有彩繪,以藍色系為配色基礎。

 

 

DSC_4915.jpg

從第一月臺南側拍攝月臺與站房。

 

 

DSC_4921.jpg

宜蘭線、花東線逆行列車會停靠在八堵站第一月臺。

 

 

 

DSC_4926.jpg

八堵站舊出口,現在竟然變成資源回收室,這應該是全臺獨一無二。

 

 

DSC_4947.jpg

位於第一月臺的站內防空洞,已經有五十年歷史。

 

 

DSC_4929.jpg

第二月臺的欄杆,右側是縱貫線南下鐵軌和第三月臺。

 

 

DSC_4928.jpg

八堵車站月臺是彎曲的,拍起來有延伸的感覺。左側第一月臺,右側第二月臺,兩月臺之間是宜蘭線鐵軌。

 

 

DSC_4945.jpg

從第二月臺拍攝站房背面。

 

 

DSC_4927.jpg

DSC_4959.jpg

八堵車站月臺地下道。

 

 

DSC_4930.jpg

從第二月臺拍攝第三月臺。

 

 

DSC_4931.jpg

DSC_4932.jpg

第二月臺上有幾張漂流木製作的桌椅,不知是否和納莉風災有關?

 

 

 

DSC_4962.jpg

第三月臺外側,改建之前月臺位置在更右邊,鋪水泥的地方原本是鐵軌的位置。

 

 

DSC_4965.jpg

從這個角度看,由右而左分別是第一、第二和第三月臺。

 

 

DSC_4966.jpg

第三月臺外側的貨場和鐵皮遮棚。

 

 

DSC_4968.jpg

宜蘭線南下的貨列和縱貫線北上的阿福隔著兩座月臺交會。

 

 

DSC_4972.jpg

 

開往花蓮方向的復興號列車。

 

 

DSC_4976.jpg

後站地下道出口隱身在民宅之間。

 

 

 

DSC_4978.jpg

3B月臺側有一座樓梯,應該是工程人員專用的。

 

 

DSC_4980.jpg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第三月臺比第二月臺高出許多。

 

 

DSC_4925.jpg

位於第一月臺的剪票口和補票處。

 

 

DSC_4905.jpg

八堵車站牆上掛了許多畫作,售票口上方還有拉皮前的車站樣貌。屋頂有圓形壓紋裝飾,大廳中的綠色大理石柱還保留著。

 

 

DSC_4909.jpg

八堵車站剪票口。

 

 

DSC_4906.jpg

剪票口旁邊有小七。

 

 

DSC_4907.jpg

兩個售票窗口和三臺自動售票機。

 

 

DSC_4908.jpg

 

大門出口上方還有金色的浮雕字。

 

 

DSC_4902.jpg

DSC_4900.jpg

八堵車站站外地下道,可以聯絡前後站。

 

 

DSC_4901.jpg

車站外面多出了雨遮,旅客比較不會受風吹雨林,但是也會遮住車站的樣貌。

 

 

DSC_4899.jpg

就像這樣,一部分的車站被擋住了。

 

 

DSC_5127.jpg

車站左邊是機車停車場,許多人把車子停在這裡轉乘火車,地下還有一層。

 

 

DSC_5128.jpg

DSC_5131.jpg

228事件紀念碑就在機車停車場旁邊,碑文上紀錄了事由始末。

 

 

DSC_5139.jpg

站前八堵路往七堵方向,住宅並不多。

 

 

DSC_5191.JPG

從八堵車站南方國安路拍攝新八堵鐵橋和八堵車站。

 

 

112233.jpg

2003年(04年?)同一角度拍攝,當時八堵舊鐵橋還在,新鐵橋尚未鋪設鐵軌。

 

 

21460011.JPG

復興號列車準備通過八堵舊鐵橋。2003(2004?)

 

 

DSC_5186.JPG

國安路另一側可以拍到第二代竹子嶺隧道南口,為了防汛考量,目前用水泥封住一半。

 

 

DSC_5196.JPG

左邊第二代隧道,右邊第三代隧道,第三代隧道是由第一代隧道擴孔建造的。

 

 

DSC_5204.JPG

新八堵鐵橋旁有舊八堵鐵橋的底座。

 

 

21460006.JPG

舊八堵鐵橋橋墩,攝於2003(2004?)年,此橋墩在納莉颱風之後因為防汛考量而被拆除。只是我當初拍攝時為何不連鐵橋一起拍?我也不知道我在想什麼。

 

 

21460001.JPG

第一代竹子嶺隧道(北口)要擴孔之前的遺照,鐵軌已經被拆除。2003(2004?)

 

 

21460002.JPG

第二代竹子嶺隧道尚在使用的照片,可惜沒拍到列車通過。

 

 

DSC_4591.jpg

太魯閣列車通過八堵站往花東方向。

 

 

DSC_4594.jpg

東部幹線上來的莒光號通過第一月臺。

 

 

DSC_4917.jpg

宜蘭線區間車開往暖暖站。

 

 

DSC_4922.jpg

喔熊列車從八堵站南下,停靠第三月臺。

 

 

DSC_4936.jpg

宜蘭線區間車開往樹林方向。

 

 

DSC_4940.jpg

開往花東的普悠瑪通過第二月臺。

 

 

DSC_4951.jpg

木瓜列車從基隆南下,準備停靠第三月臺。

 

 

DSC_4954.jpg

開往東幹線方向的貨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