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年中南建设创始人陈锦石怀揣5000元起家到2018年的中南建设以1505.7亿元的销售业绩位列亿翰销售榜十七名。30年风风雨雨,中南建设业绩完成一次次跨越式增长,也从一个三线城市的地方性房企成长为横跨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全国化布局的综合城市运营商。回顾中南30年的千亿成长历程,2012年销售业绩突破百亿,2017年销售业绩高达963亿元,离千亿只差临门一脚,2018年中南成功突破千亿,很多人都好奇中南千亿的致富密码到底是什么?本篇文章就详细分析了中南百亿到千亿的7年成长历程,揭秘中南千亿的成功之道。

从销售业绩来看,中南在2012-2014年阶段是处于平稳增长阶段,即使市场调控较为严厉,中南依旧保持30%左右增速的业绩增长,2015年增速有所下滑至9%,2016年一方面受益于国家宏观去库存战略,另一方面受益于公司内部的战略得当,从而步入业绩高速增长通道,用三年时间一举突破千亿。那么在这七年里,中南做了哪些战略部署或者经营转变,使其即使在行业下行周期也能保持业绩稳定增长、在行业上行周期充分享受行业红利?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营变革:

由“大盘开发”改为“小盘深耕”


中南的“大盘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从2005年中南开始建设南通中央商务区250万平米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以来,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这种建筑施工业务优势,以通过打包拿地的方式获取城市综合体项目,所以早期中南的项目大多是建筑面积为百万方的大盘。以2010年为例,2010年中南在全国共拥有10个项目,其中一半是建筑面积为百万方以上的大盘,包括海门中南世纪城项目、中南世纪花城项目、盐城中南世纪城等等,并且占据绝对的销售主力,总计87.07万平米的销售面积中,百万大盘项目占比88%。


中南这种打包拿地、大盘开发的模式虽然能够降低公司的土地成本,但却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大盘开发模式周期较长,前期投入过大,而资金回笼却较慢,不利于企业的高周转模式和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大盘开发模式容错率较低,对决策要求较高,一旦项目决策失误带来损失远高于普通项目。比如中南在广饶和寿光的世纪城项目销售价格均持续处于低位,导致收益不理想甚至收益为负。

中南自身也认识到大盘开发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在2013年公司提出要逐渐放弃大盘开发的策略,转而贯彻小盘深耕,即在项目选择上,从做百万方大盘项目转而做十五万方左右的高周转项目。从中南近7年的开发项目变化可以看出,百万方以上的大盘项目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而五十万方以下的小盘占比逐渐成为中南的开发重心。2011年中南共计19个项目,其中有7个是百万方级别的项目、5个项目在五十万方到一百万方之间,剩余7个项目在五十万方以下,2012年中南合计27个项目中,百万方以上、五十万方至一百万方之间以及五十万方以下分别为6个、5个、16个,2013年合计35个项目分别按照7个、7个、21个分布,直到2017年中南合计182个销售项目中,百万方级别的项目仅有5个、五十万方至一百万方级别项目16个,剩余161个项目均为五十万方以下的小盘项目。


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南经营模式由“大盘开发”转变为“小盘深耕”的过程,“小盘深耕”最大的益处是在于公司可以通过小盘开发的短平快、高周转模式快速回笼资金,实施下一项目的开发,有利于规模的快速扩张,从而成为中南跨越千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战略变革:

加速进军一二线城市,保留有潜力的三四线城市



如果说2013年是中南经营模式的转折点,那么2015年就是中南战略布局的转折点。2015年中南提出要加快向一二线城市布局,保留有潜力的三四线城市。从中南的新入城市就可见一斑,2011年中南新增土储集中在营口、菏泽和淮安等三四线城市、2012年新增土储也以东营、泰安、安庆等三四线城市为主,2013年新获取昆山、常熟、海门、泰兴、南充等6幅三四线城市地块,2014年公司未披露,自2015年开始中南有目的的增加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周边县市、郊区市场项目的获取,2015年中南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已经接近30%, 2016年成功拓展天津、杭州、武汉、无锡等新区域市场,2017年新进深圳、宁波、郑州、成渝、西安、昆明等29个热点二线城市。

从战略层面来说,中南加速向一二线城市布局,是走出大本营南通,完成全国化布局的过程,这是一家房企规模扩张的必经之路,一如中南在2016年毅然决然的将大本营搬至上海。从宏观周期层面来说,2013、2014年三四线城市增长动力后继乏力,2015年在国家宏观去库存的战略下,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全线普涨,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增长迅猛。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来看,中南在2015年提出要加快向一二线城市布局,保留有潜力的三四线城市,恰好踏准了房地产周期的红利期,从而在2016年和2017年两年均实现销售业绩的翻番增长,2018年一举突破千亿。


三、管理变革:

由“家族式管理”向“去家族化”转变

2016年对中南来说也是重要的转折年,由于三线城市无论是人才、品牌、资源,还是资本的缺乏均是企业进一步做大的瓶颈,所以中南在2016年毅然决定将总部搬至上海。除了将总部搬至上海,彰显全国化决心之外,中南变革前依然贴着“家族企业”的标签,创始人陈锦石的直系亲属陈小平和陈昱含身居要职。2016年8月8日,中南集团官网更新了中南建设新的管理团队,这也意味着新一轮认识调整已经实质性完成。从2015年就明确分管中南置地的陈凯正式担纲起董事长,而原中南置地董事长陈昱含则出任总裁,原总裁陈小平已不在管理团队一栏,调任中南控股集团负责新兴产业板块。

2016年,中南建设董事长陈昱含“禅位”董事长,陈凯走向台前,且陈小平离开中南置地管理团队,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彰显了中南“去家族化”的决心。管理架构由过去的“控股集团-产业集团-子公司-项目部”的四级架构,调整为地产、建筑、资本、金融、建投、工业和土木七大平台,地产板块更是采用两级半的管控模式,即总部-战区-项目,从而保持更快的决策效率与更高的决策兑现度。且除了引援明星职业经理人陈凯之外,2016年的中南花重金“招兵买马”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比如当时任中南建设高级副总裁辛琦、营销副总裁甘玫、成本副总裁曾志超、人事副总裁张宽权、苏北区域董事长毕兴矿都是从 2016 年开始陆续进入中南置地的。

中南在管理模式上的变革不仅释放了组织的积极性,还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决策速度等等,我们认为管理模式的变革也是中南实现千亿的一大重要因素。

四、后继有力,业绩保障度高

2018年中南以1505.7亿元的销售业绩位列亿翰销售榜十七名,从拿地方面来看,2018年上半年获取的80幅土地中,13幅位于二线城市,其余均位于三四线城市,其中二线城市项目建筑面积为184万平米,占比16%,三四线城市项目建筑面积为954万平米,占比84%。公司的战略也一直坚持偏向于下沉有产业、经济、人口基础的三四线城市,做到优中选优,2018年上半年拿地依然以长三角城市为主,其中宁波、南通各获得15、7个项目。且拿地依然坚持“小盘深耕”的原则,2018年上半年中南有土地进账的39座城市中,有30座城市拿地项目平均建筑面积在20万平米。

截止2018年上半年,中南共有258个项目,合计土地储备约2990万平米,若按2018年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出的销售均价12500元/平米为准,则测算出2018年上半年累计货值约3738亿元,能够满足中南未来2-3年的销售需求,且通过亿翰调研发现,中南2019年预计推盘2500亿,30%-35%的比例集中在二线城市,若按照70%的平均去化率考虑,2019年中南保底销售业绩在1700亿左右。



END


>>>【千亿揭秘】系列回顾<<<

【千亿揭秘(1)丨远洋集团】战略布局调整一小步,规模快速增长一大步

【千亿揭秘(2)丨新城控股】打造超级区域,又一超级房企冉冉升起

【千亿揭秘(3)丨万科】实干为要,大道至简

【千亿揭秘(4)丨雅居乐】蛰伏四年再出发,重振旗鼓破千亿

【千亿揭秘(5)丨龙湖集团】缓慢曲折的千亿之路

【千亿揭秘(6)丨旭辉集团】蹄疾步稳寻合作,一路高歌过千亿

【千亿揭秘(7)丨龙光地产】政策东风起,决胜大湾区

【千亿揭秘(8)丨金地集团】四年蛰伏两年爆发,调整策略成就千亿规模

【千亿揭秘(9)丨阳光城】全方式拿地储备粮草,精准投资直指千亿

【千亿揭秘(11)丨保利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关键周期加杠杆破千亿

【千亿揭秘(12)丨绿城中国】代建开启新引擎,中交入驻反守为攻

【千亿揭秘(13)丨华润置地】背靠央企优势突出,深耕一线终赢收获

【千亿揭秘(14)丨中国恒大】得土储者得天下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版权归亿翰智库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或留言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亿翰智库(ehresearch)

感谢配合!

/

插图除数据图外均来源于公司官网及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


———— / END / ————



亿翰股份

亿翰股份,专注于为房企提供发展战略、运营策略顾问服务,已成为70%以上百强房企的顾问伙伴。

在行业多变时代,企业咨询模式转型之秋,亿翰股份始终坚持以企业研究为抓手,专注于行业发展周期、企业运营模型和城市投资风险的研究探索,以求为房企在快速扩展、价值提升的道路上尽一份绵薄之力。


长按二维码关注亿翰,2019”猪”事顺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