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各種犬類從肉食為主成功的轉變為一種雜食動物,完美兼容人類各種飲食邊角料;而貓則明顯的保留肉食融物的特性。

行為:犬類適應了以人類為核心的生存模式,並形成相當程度的依賴。「流浪犬」通常存在衛生、疾病、以及各種傷患的問題。而貓類依然保留了強大的獵食、自我清潔、貓類社會組織能力,很多流浪貓不僅能良好的生存,還能形成社會組織和繁衍。

能力:除上面提到的,犬類更多的技能傾向於為人類服務。「聰明」的狗更擅長和人類交流、識別、返家、以及服從簡單的命令;而貓類在捕食和爭鬥的天賦保留得更好,相對的和人類的親暱程度低很多,家貓野化的現象也比較多。

此外,犬類的先祖——狼的體型本來就更適合於羣體狩獵,個體捕食小型鼠雀的能力遜於貓科動物。因此脫離羣體的犬科動物對人類的依賴性天然的的就更強,相對易於馴化。


狗的大小形狀和性格千差萬別,但家貓卻沒有這些差異。早在史前時代,狗就被人們以看家護院、協助打獵、放牧等不同目的馴養著,與狗不同,野貓就沒有承受這麼大的人為選擇壓力。只要具備與人為善的品性,它們就能在人類家庭中佔有一席之地。

那麼,貓真的已經被馴化了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們的馴化可能僅僅只是個開始。儘管與人合得來,大多數家貓卻仍不馴服,也不指望人類幫忙尋找食物和配偶。其他馴養動物(如狗)與野生先祖的外貌已經完全不同,一般的家貓卻依然保持著野貓的體態。當然,家貓確實有一些不同於野貓的形態學特徵,如略短的四肢、稍小的腦容量,以及達爾文注意到的、為消化廚房食物殘渣而進化出的更長的腸道。

家貓的進化還在繼續——可以說,它們的進化之路還長著呢。以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等技術為支撐,貓的培育者正將貓的遺傳學研究推向一片從未開墾過的處女地:將家貓與其他種的貓科動物雜交,創造出千奇百怪的新品種。孟加拉貓和卡拉貓就是這方面的例子,它們分別是家貓與亞洲豹貓和金貓的混血兒。因此,現在的家貓可能即將跨越前所未有的演化變革門檻,成為一個多物種的複合體,它們的未來不可估量。


(摘自百度百科)

(摘自高階牛津英漢雙解辭典,大致翻譯為「讓野生動物適應與人類一起的生活,或者為人類服務」)

根據上圖,帶入X=貓,得:

1·貓適應人類的生活,遺傳性狀改變不大(當然你也可以反駁說,狗和狼同樣沒有物種級別的差異);與所有人類馴化的動物,一樣人可以對貓進行人工選種。

2·人類能為貓創造出新的環境,並讓貓適應這種生活,比如收養與照顧流浪貓。但與大部分完全馴化的動物不同的是,貓並不依賴這種環境,即能迅速恢復野生狀態,因此流浪貓的生存能力高於流浪狗

3·人類很難控制貓的具體行為,並用於發展生產力。在古代,貓唯一的用途是捉老鼠,但這其實並非人類訓練的結果,貓在野生狀態下一樣會捉老鼠。同理,第二幅圖中的「work for human needs」對貓或許並不適用。

人類無法像培養狗一樣,培養特定品種的貓去完成特定的任務,人類對貓進行的大部分選育都只達到了「讓貓更好看」一個結果

5.「人工條件反射」理論對貓可能也並不適用,貓作為獨居動物,極少服從人的行為訓練,訓練貓的代價比狗等動物高昂的多。

6·還有說「貓反過來馴化人類」的,大概更多地是偏重於感情因素,即「人在情感上屈服於貓」,或「貓在情感上藐視人類」。

綜上所述,貓未被完全馴化。


我覺得貓的祖先並不是羣居的貓科動物(好比獅子和老虎,獅子是羣居的,老虎不是)所以每一隻貓都是天生的獨立的捕食者,這是它們的天性。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可以隨時在人類的環境和野外切換著,人類很難理解貓的行為,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是羣居動物,羣居動物有社會分工,所以才會注重後天每個人不同的技能。

狗是打工仔,貓是合夥人


狗在以前可以抵禦其他野獸無論再過多少年肯定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天性就不一樣,這不是馴化的問題。 最早人馴化貓是為了利用它們的狩獵天性捕捉老鼠,現在的家貓家狗就是和主人很親。貓不可能像狗那樣搖尾乞憐,當然也有很少的貓特別喜歡纏著人,但絕大多數貓的性格獨立,我覺得這正是貓的魅力所在。狗在古時,並且可以獵食,幫古人捉獵物 而貓對古人來說沒有什麼用 所以就沒去訓練它了 而且貓和狗的智商不一樣 狗聰明點 貓和狗是會進化的,所以過了幾十萬年後 可能貓體型大,聰明點 狗也一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