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一去世,為什麼軍統就改成保密局了?(關注葛大小姐,天天看歷史故事)
戴笠之死

1946年3月17日,青島,戴笠帶著十幾大箱子個人物品登上了飛機,飛機剛剛起飛,天空中便划過一道閃電。

經過幾個小時的飛行,這架C47型222號專機在快要抵達上海的途中被告知,上海大雨如注,只能轉飛南京,就在轉降南京的過程中,專機突然出現故障,撞到了板橋鎮南面的岱山山腰上,一聲巨響,火焰吞沒了整個機身。

大火燒了兩個小時,村民才敢靠近,屍體橫七豎八躺在地上,大多已經殘缺不全,村民從燒壞的行李中發現了金光閃閃的東西,一擁而上,大雨連續下了三天,戴笠的屍體在暴雨中淋了三天無人收殮。

另一邊,上海龍華機場,軍統上海辦事處的三位少將,李崇詩、鄧葆光、王一心在大雨中等了幾個小時也沒有見到他們的戴老闆,預感到不妙,通過查詢得知,戴笠的專機於上午11時45分離開青島,下午2時就應該抵達上海,現在卻杳無音信,戴笠失蹤的消息很快在聰明而敏感的特務中像瘟疫一樣傳播開來。

毛人鳳趕緊面見蔣介石,蔣介石指示「記得,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戴笠,我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這個任務落到了沈醉的身上,他終於在岱山找到了飛機,雖然右手和小腿沒有了,並且全身大面積燒成黑色,戴笠的副官賈金南還是一眼就認出了戴笠的屍體。

危機四伏

其實,改組軍統局是在戴笠死之前就已經成為定局!

軍統局的無限擴張以及無所不在的觸角,讓蔣介石感到芒刺在背,不得不對戴笠小心提防。軍統局四處樹敵,與各方勢力矛盾重重,也是蔣介石不得不考慮的因素。1946年1月,國共和談結束,簽訂了《會談紀要》,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國民黨結束訓政,召開政協會議,嚴禁司法和警察以外機關有拘捕、審訊和處罰人民的權力。

蔣介石雖然不打算真正落實,但表面文章總是要做的,這也為他抑制戴笠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向戴笠下達了撤銷軍統化整為零的秘密指令。

接到這個指令,戴笠感到極度的緊張,軍統沒了,自己也就沒了立足之地,他深知,這麼多年,自己鞍前馬後的為蔣介石辦事,解決各種麻煩,現在卻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了,伴君如伴虎,自己雖然忠心耿耿,但是蔣介石對他卻越來越不信任,一直在找機會對軍統下手,軍統已經從蔣介石的一把利劍變成了他的絆腳石。

既然無法阻止整編,戴笠就在軍統局的改組上做起了文章,他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按照這個計劃改組,戴笠將掌控軍令部第二廳、內政部警政司、司法行政部,並新成立一個交通警察總局,如果這一番操作完全落實,軍統局不但不削弱,勢力範圍將更加強大。

戴笠四處活動,暗中布置,並在軍統內部成立一個叫「警壇社」的秘密組織,意在爭奪全國警察大權,但這些都逃不出蔣介石的眼睛,「這個戴局長不是昏頭了,就是另有所謀!」

1942年2月,唐縱被蔣介石提升為內政部政務次長,為下一步出任全國警察總署長做準備,地位高於戴笠,並且指定宣鐵吾、陳焯、李士珍、黃珍吾、葉秀峰、戴笠、鄭介民、唐縱等八人為軍統局改組小組,制定改組方案,這個小組裡,戴笠的話語權大大降低了。

戴笠感到危機來臨了,開始做垂死掙扎。

他裁撤區一級的組織,恢復省站機關,將區一級特務秘密轉入地下,與此同時,在軍統內部開展肅貪工作,讓毛人鳳成立一個財產清理委員會,到各地清理財產,其實是怕在改組過程中被蔣介石和政敵抓住把柄。

戴笠一直在做兩手準備,他不能弔死在軍統這一棵大樹上,經過梅樂斯的牽線搭橋,戴笠與美國海軍建立了良好的個人關係,這次,美國海軍終於答應以援助艦艇為條件,換取戴笠出任海軍司令員,只要自己當上海軍司令員,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將軍統里的嫡系改編成海軍陸戰隊。

論計謀,國民政府里還沒有幾個人是蔣介石的對手,蔣介石看穿了戴笠的小九九,立即免去陳紹寬的海軍司令員,將海軍司令部縮編成海軍署,任命自己的嫡系、軍政部部長陳誠兼任署長,將戴笠的路徹底堵死,準備多年的計謀被蔣介石輕鬆破解,這對戴笠無疑是一個無情的打擊。

既然目的無法達到,戴笠便使用拖字訣

戴笠以巡查為借口,在外面飄著,就是不回重慶,而改組小組裡的人已經到達重慶商議如何藉此機會徹底把軍統解體,等不及的蔣介石親自發電報催促戴笠回來開會,這封電報是毛人鳳通過軍統局電台轉發的,毛人鳳在電文背面提醒戴笠,有人在背後搗鬼。

戴笠一直在爭取時間,希望能發生奇蹟,為自己,也為軍統謀一個好的結局,但蔣介石已經把他逼到懸崖邊上了。

他向軍統局華北區區長文強大倒苦水,並讓文強代他向蔣介石發電報,內容如下:

校長鈞鑒:

電諭敬悉。本當遵諭返渝,因平津寧滬巨案,尚待親理,本月中旬始能面臨教誨,敬乞示遵。生雲天在外,惟命是從。詎料煮豆燃箕,相煎何急。生效忠鈞座,敢雲無一念之私。不得已而晉忠言,冒死陳詞,伏乞明察。生戴笠

心情壞極了的戴笠,完全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在電報中使用了及其不當的詞句,接到電報後的蔣介石几個小時沒有說話,他從電報中深深感到戴笠的滿腹牢騷,更加堅定了抑制戴笠的決心。

第二天,蔣介石連發兩封催促電報給戴笠。

戴笠再也不敢拖延了,當天晚上,他突然約見了正在北平執行軍調任務的鄭介民,把軍統多年的家底和重要工作做了詳細的介紹,一直被戴笠打壓的鄭介民感到一臉懵逼,但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戴笠隨後趕到青島,三天後的3月17日,從青島滄口機場起飛,很快,蔣介石便得到了戴笠機毀人亡的消息,蔣介石突然有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戴笠死後,國民黨隆重舉行了祭奠活動,極一時之盛,蔣介石親自率數百名軍政要員為戴笠送葬,並親筆題字「碧血千秋」。

戴笠死後,再沒有人能頂住壓力阻止軍統改組了,3個月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局)正式改組為保密局,軍統的公開武裝特務部分劃歸國防部第二廳,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門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任局長。

通過這次改組,鄭介民拿去了軍統的所有武裝部隊,內政部次長唐縱升任全國警察署長,拿走了軍統的警察、憲兵部分,毛人鳳接受剩下的情報部門,核定編製6021人。

歡迎轉發、關注、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軍統改組原因主要有四點,最重要的是戴笠犯了老蔣的大忌。

軍統的勢力在抗戰末期達到了巔峰,全國在編的特務達到5萬多人,還有5萬多潛伏在各行各業的中下層特務。控制了緝私署、交通監察、航空檢查、郵電檢查等,權力非常之大。

更為重要的是,戴笠在抗戰時期是日偽聞風喪膽的神秘人物,因而被許多熱血青年視為偶像人物,號召力很強。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戴笠及軍統成了很多勢力的眼中釘。當然僅僅這些,還不足以動搖他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他犯了老蔣的大忌。

老蔣用人有兩大原則:一是是不是浙江人或黃埔出身;二是要看推薦人是否值得信任。

老蔣對任用的人還有兩大忌諱:私下拉幫結派,自成體系,而這一點恰恰是國民黨存在的最嚴重問題。第二點忌諱是貪污,這一點戴笠還是有點分寸。

老蔣一直非常重視特務機構,賦予軍統的權力很大。但同時他又對戴笠時刻保持著提防,從對戴笠的稱呼上就能看得出來。

老蔣對於嫡系資歷深的高級將領,一般直呼字,比如陳誠、張治中稱辭修、文白。

對於大軍閥或黨內高層字後面加一個「兄」字,對於黃埔系青壯派核心,喊的時候名字後面加個「弟」字,比如喊胡宗南稱宗南弟。

但獨獨稱戴笠為戴科長,這個稱呼一直延用了十幾年,從來沒改過。綜合比較來看,老蔣應該是時刻提醒戴笠不能越雷池半步。

戴笠前期在個人職務上一直很謹慎,為老蔣立功無數,雖然一直是個副局長,軍銜最高也不過是個少將,但他從來沒有跟蔣提過要求。

但隨著勢力越來越大,聲望越來越高,戴笠的野心膨脹了。他在抗戰時期利用手中的權力,在軍隊培養心腹,而且和手握重兵的胡宗南、湯恩伯,三人結盟,這不的不讓老蔣忌憚。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內部勢力及黨外勢力紛紛要求裁減軍統,其中原因有兩點:一是飛揚跋扈,得罪和傷害過不少人;二是軍統組織太龐大,開支確實不小。

而戴笠又犯了拉幫結派的大忌,所以老蔣就有了打壓軍統的打算。

戴笠十分會揣摩蔣的心思,他得知蔣的意圖後,開始謀求控制全國警察總監的職務,他想把軍統特務安插到警察系統。

另外,戴笠私下和美國人達成交易,讓美國人給蔣施壓,讓他出任海軍總司令。

這犯了蔣用人的第二大原則,蔣十分震怒,但又不敢得罪美國人,於是把海軍部降級改成了海軍署,戴笠的願望落空了。

戴笠的一系列舉動讓蔣下定了改組軍統的決心,1946年初,軍統改組已提上日程,老蔣在往軍統安插心腹,毛人鳳給戴笠發了一封「謹防一鍋端」的電報。

於是戴笠躲在外地不回來拖延時間,3月初,老蔣連發幾封電報,催促戴笠回來。戴笠實在拖不下去了,只得乘飛機回南京,不料在途中飛機失事,機毀人亡。

戴笠的死很蹊蹺,有不少人說是老蔣「飛鳥盡良弓藏」,但並沒有直接的證據。

不過戴笠一死,軍統沒了靈魂人物,改組倒更加順利,至少編製外的5萬人不用再擔心了。

1946年6月,軍統正式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擔任局長,曾風光一時的軍統特務機構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有不同觀點,歡迎留言區分享。了解更多歷史,請關注花木童說史!


戴笠戴老闆所率領的軍統曾經是蔣介石最為得心應手的尖刀,為蔣介石和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軍統在抗日戰爭中專門成立特殊的部門剷除漢奸,也有各種各樣的情報人員分散在全格各地打探情報,甚至在日本的本土也有軍統的眼線,軍統可以說得上為蔣介石立下了悍馬一樣的功勞。

但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軍統的勢力之龐大在抗日戰爭時期達到了頂端,專業的特工常年保持在2萬到5萬左右,加上在外圍的編外人員一度達到了30多萬人,直接受戴笠指揮的偽裝成土匪的武裝分子更是達到了數萬人。

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功高震主被君王反殺的事情,軍統的勢力大到了就連蔣介石這位國民黨的第一號人物都感覺到了壓力,但是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又不得不藉助軍統這柄雙刃刀來為自己實現抗日的想法,所以軍統才能一直保持著增長速度到了抗日戰爭結束。

所以在抗戰結束沒一年蔣介石就產生了改組軍統的想法,蔣介石是從權力鬥爭中磨練出來的,所以他對於這方面的事情非常的敏感。

在戴笠飛機失事前蔣介石就曾經特招戴笠回重慶,準備談的就是改組軍統的事情,但是戴笠還沒回到重慶就飛機失事撞到岱山上機毀人亡死了,雖然戴笠的死蔣介石很是傷感,但這也為他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障礙,他能完全的著手改制軍統了。

在戴笠死後沒多久軍統局就改制變成了保密局,直接歸關於國民黨的國防第二廳,毛人鳳直接轉正成為了保密局的局長,軍統漸漸走向了衰亡。

相比於戴笠,毛人鳳的工作能力會稍顯遜色點,所以保密局在他的手上轉盛為衰,雖然在其中與蔣介石的制衡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但是毛人鳳的能力也導致了軍統的很多業務水平開始跟不上戴笠的時代。

在後來退往台灣之後蔣介石就開始對軍統下手了,因為他早已經感覺軍統不受自己的控制,在他看來,一個不受自己控制的軍統就猶如脫籠的老虎一樣危險,所以他派出他的兒子再度重拳改制軍統,最終隨著時間的流逝,軍統就變成了歷史,完全改頭換面的變成了一個正規的台灣政府組織。

所以說在戴笠死後軍統之所以會遭遇改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軍統的力量太過於龐大、神秘,導致了蔣介石感受到了嚴重的危機,對於歷朝歷代的掌權者來說,無論一個手下再如何忠誠,只要手下的手上掌握著他所控制不了的力量,那必將會遭受到他的顧忌,這個手下最終所面臨的也將會是滅頂之災,戴笠是如此,軍統也是如此,很多事物更是如此,我覺得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要懂得一個樹大會招風的道理,太滿則溢,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把握一個剛剛好的力度是最好的。


時也?命也?戴笠撞岱山,雨農死雨中。

戴笠寧願放棄黃埔的學歷,也堅決要為蔣介石開展情報業務,從無到有地創建了軍統,從十人團到復興社特務處,從復興社特務處到軍統,從「清黨」到鋤奸,戴笠可以說是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知道應該知道和不應該知道的蔣介石的許多秘密。

戴笠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恐怕也想不明白,他乘坐的專機可是美製的高級貨——C-47軍中運輸機,怎麼好端端地飛著,突然便撞山上去了?

但是,他卻早已經料到了軍統的結局,軍統改制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對於戴笠的突然墜機死亡,歷來也充滿了疑惑和猜測。

戴笠玩了一招「金蟬脫殼」,他實際上沒有死。

有人認為戴笠墜機事件,是他自己策劃的自導自演事件,目的在於製造自己墜機身亡的假象,但是戴笠這個所謂的「假象」的目的是什麼?此時的日本早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黨的對手已經徹底變成我黨,戴笠想用自己的死迷惑我黨?但是,似乎並沒發揮什麼作用。或者,是因為他已經嗅到了危險的味道?他認為蔣介石會對他下手?

我並不認同這個說法,我認為戴笠肯定死了,在事故中被燒焦了。

馬漢三為了自保而謀殺戴笠。

馬漢三謀殺戴笠的動力是因為馬漢三在被日本人抓住後將九龍寶劍送給了日本人,後來又犯了貪污,被戴笠發現後,感覺戴笠會處理自己,所以先下手解決了戴笠。面對戴笠這樣的人,馬漢三恐怕想的會是想盡辦法求得戴笠的諒解,而不是自己謀殺,他也沒有這個膽量。

蔣介石在玩「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經典橋段。

此時,鳥盡否?兔死否?顯然沒有,那麼蔣介石除了這個理由還有什麼處死戴笠的動機嗎?戴笠追求上位的權力欲與軍統的龐大勢力便可能是蔣介石不能繼續容戴笠的根本原因。

軍統局被蔣介石改成保密局,與戴笠的死確實存在聯繫,但卻不是必然聯繫。

戴笠在特務工作方面的天賦顯然沒有幾個人能比得上,從被蔣介石的侍從室副官胡靖安「騙」去參加情報工作,到後來胡靖安被派出國,戴笠冒著生命危險取得蔣介石的信任和青睞,可以說完全是憑著自己的天賦和一腔熱血打拚出來的。

從開始組建「十人團」這個班子為蔣介石服務,到領導復興社特務處,蔣介石為了把資格更老的鄭介民放在一邊,去用戴笠,就是因為蔣介石看到戴笠在情報方面的天賦和能力。

戴笠也沒有辜負蔣介石的信任和重用,從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的特務組織發展成擁有在編人員5萬的軍統局,他的能力是所有人都看得見的。

也正是因為戴笠的能力太強了,將軍統發展得太龐大了,才引來了蔣介石的猜忌,蔣介石當初不想讓CC系的中統一家獨大,所以推戴笠出來平衡。現在戴笠的軍統卻越來越大,中統也被遠遠地甩在了後面,歷來講究平衡之道的蔣介石會同意嗎?顯然不會,在抗戰時期,蔣介石為了儘可能地利用所有力量去抗日,所以選擇了沉默,但是不代表在抗戰勝利後他仍然會默許戴笠和軍統繼續發展壯大。

軍統5萬在編人員,加上這些在編人員所控制的運用人員,戴笠擁有數十萬手下,這還不包括由軍統掌控的軍隊。

所以,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便開始打起了裁減或者撤銷軍統的主意。戴笠也收到了消息,但是一貫服從蔣介石的戴笠卻沒有立即表達出配合的意思,反而試圖藉助美國人謀求海軍司令的位置。這個舉動也讓蔣介石加深了對他的猜疑,所以蔣介石不僅沒有同意,後來更是直接撤銷了海軍司令部。

蔣介石決心要動軍統還可以從一件事看出來,戴笠因為得到美國人的支持,所以他手裡的軍隊裝備著不少精良的美械,這讓不少人盯上了他,想搶他手裡的這些精良美械裝備。以前是戴笠想吞併孫立人親手組建和訓練起來的緝私總隊,什麼時候輪到別人來吞併他的人了?畢竟戴笠的身份是擺在這裡的,即使陳誠再怎麼看不起戴笠,他也不會輕易地去戴笠碗里的肉。所以,背後顯然少不了蔣介石的推波助瀾,也是蔣在做的一次試探。

戴笠能坐以待斃嗎?這些特務部隊就是他的身家,沒了他們,他自己就基本成了光桿司令。最後戴笠急中生智,決定將手裡的特務部隊化整為零,將他們划到交通部名下,改編成所謂的「交警總隊」,實際上則任由軍統領導。戴笠是先發制人,所以蔣介石不得不點頭同意。

後來,交警總隊在戰場上成了「袖珍王牌軍」,蔣介石才有所釋然。

在沒有戴笠配合的情況下,蔣介石也不敢冒然對軍統下手,害怕引起戴笠和軍統的反彈。

直到戴笠墜機的消息傳來,沈醉確定戴笠死亡以後,蔣介石將軍統交給了鄭介民,結果鄭介民果然是「千年老二」的命,很快又被毛人鳳給取代了。毛人鳳為了坐穩局長的位置,獲得蔣介石的信任,開始積極配合蔣介石對軍統的改制活動!軍統很快被分割成了幾個部門,核心部分則改組成保密局,仍然負責情報工作,但是與軍統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所以,不是因為戴笠死了,蔣介石才將軍統改制,即使最後戴笠沒有死,軍統也免不了被撤或者被縮減編製的結局。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一直想這麼做,但是戴笠想在最後藉助軍統的勢力往上挪一挪位置,所以沒有立即配合,蔣介石也只好繼續無奈地等待更好的時機。

戴笠的死只是提前觸發了軍統的改制,也保證了改制工作能夠迅速、穩定地完成。


早在1946年,老蔣在召見戴笠時就說:

「今後政府將要改組,各黨、各派均將參加,軍統局需要取消」。

因為抗日戰爭勝利後,軍統局的權力越來越大,他們採用暗殺、綁架、敲詐等非常手段,迫害進步人士,甚至連黨國要員都受到威脅,已經影響到了老蔣的統治,更引起了全國人民的不滿。

改組軍統勢在必行。 軍統局全稱為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幾乎是由戴笠一手培育起來的,可以說軍統與戴笠是不可分割的。

戴笠從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後,在老蔣的安排下組織三民主義力行社,後在南京秘密成立了中華民族復興社,戴笠任復興社特務處處長。

復興社特務處便是後來軍統的前身機構。1938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正式成立,簡稱為 「軍統」。

戴笠:

鄭介民為局長,戴笠為副局長,但戴笠為軍統的實際負責人。軍統主要是負責收集情報、進行策反、反諜、刺殺等工作。

進入軍統的人員需經相關人的推薦,並經過嚴格的政審、考核,局機關批准後方可加入,加入後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合格者方可進行工作。

軍統人中員大多都經過專業訓練,其個人的職業技能與素質較高。

據不完全統計,全盛時期的軍統,擁有特務8萬餘人,耳目遍布全國各地。

這些特務負責監聽民情,抓捕我黨人員,組織暗殺活動等,他們只聽戴笠的指揮,國民黨的黨政軍要員都不放在眼裡,就是第二個「東廠」。

抗戰勝利手的軍統局,僅在編的特工就有近5萬人,間諜網路更是遍布全球,控制了國民黨的交通、運輸、警察、緝私等各個要害部門。

特務:

戴笠的觸角已經伸到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而且由於軍統的特殊性,它是一個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

更讓老蔣不放心的是,軍統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由軍統指揮的各地忠義救國軍總數在二十萬以上。

軍統局的無限擴張,讓蔣介石感到芒刺在背,雖然軍統局是老蔣維護統治最好用的一顆子,但是軍統權勢的過分膨脹,老蔣也開始擔心這把雙刃劍有可能會割傷自己。

因此,將龐大的軍統改組拆分,也就成為了老蔣要做的事。

軍統局仗著自己的特殊身份,目中無人,四處樹敵,更讓老蔣下了整改軍統的決心。

在我黨和全國人民的要求下,1946年1月,國共和談結束,簽訂了《會談紀要》,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國民黨結束訓政,召開政協會議,嚴禁司法和警察以外機關有拘捕、審訊和處罰人民的權力。這個《會議紀要》正式敲響了軍統的喪鐘。

戴笠掌握全國的情報部門,這種事當然瞞不過他,他為了自己的退路,曾派密使去找杜魯門,想讓美國給蔣介石施壓,讓戴笠當上國民政府的海軍司令。

戴笠向美國人承諾,如果他當了海軍司令,美國的商船可以在中國暢通無阻,他願意保護美國在華利益。 這件事肯定瞞不過老蔣。

正當老蔣為怎樣處置戴笠而傷神的時候,戴笠非常湊巧的飛機失事了。

不得不說戴笠就是老蔣肚子里的蛔蟲,死都死得挺是時候。

據說戴笠死的前一晚,也就是1946年3月16日夜,戴笠在情婦陳華住處過夜,那晚戴笠心情非常沉重,他對陳華說:

「華妹,我老實告訴你聽,老頭子不要我,我就死」。

戴笠之死民間歷來有戴機撞岱山,雨農死雨中之說,意為戴笠的飛機撞上岱山,戴雨農卻死在了雨中。戴笠墜機處的岱山又名戴山、困雨溝,因此民間有說戴笠之死為天意。

他死後,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併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

軍統局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任務是專責保密防諜工作,確保國家安全。


抗日戰爭結束後,軍統局權力日益增大,戴笠己經不把國民黨內部同僚放在眼裡,凡事不用上報蔣介石,可以先斬後奏。特別對一些曾為汪偽效力的大員絕不手下留情,而很多要員都和蔣介石及政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起初蔣和戴之前的關係無懈可擊,對戴笠從不干涉,認為他辦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國民政府。蔣更讚譽其為黨國忠心耿耿,是國家的棟樑。蔣後來撤退時還說過:如雨農在世,我們不會撤到台灣。

可是後來蔣對戴笠的做法有些頭疼,再加之其權高位重,隨意清查政界、軍界官僚同仁,搞上上下下草木皆兵,人心慌慌。便對戴笠有了意見,但又不便當麵攤牌,所以,私下開始制肘,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戴笠手下布滿全國,和「老闆」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無奈之下,產生了改組軍統的想法。

1946年,戴笠撞死後,蔣哀痛之餘,趁軍統群龍無首之際,馬上對軍統進行了改組整頓,身份公開的特務與軍委會軍令部合併,統稱國防部二廳,由廳長鄭介民統一領導;不公開的、核心成員特務組成國防部保密局,由新任局長毛人鳳統一領導。


軍統是戴笠一手創立的特務組織,曾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在1946年戴笠死後,國民黨便將「軍統」改組為了「保密局」,這是為什麼呢?

1946年9月20日,國民黨軍統局連續三天在國民黨《中央日報》上刊登「本局業已奉令撤銷,謹防不法之徒假借本局名義招搖撞騙」的消息。

那麼國民黨為什麼要在戴笠死後,將原來的軍統局改組為保密局呢?

軍統組織雖然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依然掩蓋不了其在維護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種種惡行,例如濫殺無辜。因此,蔣介石一直擔負著外界輿論的壓力,迫切需要對軍統進行改組。

除了這個原因以外,戴笠與軍統局在國民黨內部樹敵眾多也是一個原因。一些國民黨的重要人物也是趁機落井下石,慫恿蔣介石立刻廢除軍統這個機構。

也就是說早在戴笠去世前,蔣介石就有意取消軍統局,而戴笠的死只是加速了軍統改組的過程而已。在戴笠飛機失事後,國民黨馬上宣布由鄭介民接任軍統局長,毛人鳳為副局長,並改組為保密局,僅僅保存了6000多人的編製。從此,臭名昭著的軍統組織就退出了舞台。

不過,所謂的「軍統改組為保密局」只是國民黨玩的文字遊戲。事後,蔣介石希望「保密局」仍然能發揮軍統的作用。為此,他私下指示鄭介民「要繼續利用該機構與共產黨之情報組織作鬥爭」。然而無論是鄭介民還是毛人鳳,都未能再現戴笠當年領導特工機構時的風光。


軍統改組保密局並非是因為戴笠去世,而是因為本來就已經有了這方面的計劃。戴笠就是因為感覺到了蔣介石急於改組軍統局,所以才飛往北京和青島拖延時間,豈料回來的時候失事而亡,戴笠的去世加快了改組的進程。軍統局從原先5萬人的機制改編成6021人,但是鄭介民和毛人鳳仍舊無法接手戴笠一手創下的事業。毛人鳳甚至抱怨鄭介民將戴笠的事業都敗光了。

在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之中,蔣介石打著聯合各黨派共商國是的旗號,然各黨關心的都是什麼時候撤銷特務結構。其實全國上下撤銷軍統局的呼聲一直很高,加上軍統局平日里得罪的人太多,戴笠在那時候飽受國內黨內外而來的壓力。

而出於私心,蔣介石也不能留下軍統。雖然在抗日戰爭之中,軍統為老蔣做了太多的實事,可謂是他手上的一把利劍,為他殺了不少人。但是到了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軍統的發展規模已經超過了老蔣的預期,軍統內部在編人員已經達到了5萬人,還不包括從屬於軍統的兩支武裝部隊。再者軍統局的勢力已經蔓延到了財政部等機構,讓老蔣不得不重新審視它的存在價值。

戴笠的死老蔣肯定是非常痛心的,但是也為他省去了不少的麻煩。畢竟戴笠為老蔣做了那麼多事,他的威信也不是一天兩天積累而成的。加上戴笠自己的翅膀也硬了,老蔣想要改組他的軍統局,多少還要和戴笠好好商量,到底朝著什麼方向改,收回多少權力,都要徵求他的意見。所以戴笠死了之後改組的事情就進行得順利許多。

軍統局對外宣稱軍統局已經「奉令撤銷」,並且連續三天登報公示。當時很多軍統大佬都十分慌張,後來才知蔣介石對外宣稱撤銷,而對內則是改組而已。和軍統相比,保密局的規模大大縮小,編製只剩下了6000多人。戴笠在世的時候,手下單位都是由軍統局統一安排人士。而保密局的威信已經大不如前,隸屬單位對局本部根本是陽奉陰違,對於本部調來的人手百般挑剔拒絕任用,單位內部的人員都是自己找人。特別是到了台灣之後,保密局的勢力更是受到了極大的打壓。


蔣介石在戴笠死前,就已經醞釀軍統改組了,戴笠的死只是為他改組軍統掃除了一個重要障礙,使得軍統十分順利地改組為保密局。戴笠,近代史上最神秘的傳奇,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

戴笠很早就結識了蔣介石,從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後,他就開始追隨蔣介石,從事情報活動,一手打造了軍統局(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個近代中國乃至遠東最大的情報特務機構,為蔣介石立下汗馬功勞,是蔣介石最信賴的心腹之一。

戴笠是一個極其忠誠的人,他一生未曾加入國民黨,但對蔣介石唯命是從,這一點比國民黨其他高官好的多,用他自己的話說,「永遠是校長的學生,永遠聽委員長的話。」

當蔣介石需要剷除異己時,戴笠就變身劊子手,很多仁人志士如楊杏佛、史量才、吉鴻昌、王亞樵等人都是戴笠派人殺害末。

當蔣介石需要「抗日」時,戴笠變身正義俠,刺殺日偽高官和漢奸,很多大漢奸如張敬堯、張嘯林、傅筱庵等都死在他手下,令人拍手稱快。

在蔣介石的信任和戴笠的領導下,軍統發展很快,尤其是抗戰爆發以後,戴笠借著「全民抗戰」的東風,大肆擴張軍統勢力,不僅在情報、間諜和刺殺等領域大做文章,還把勢力滲透到很多要害部門,組建武裝力量,如「軍委會別動軍」、「忠義救國軍」等。

在軍統勢力膨脹過程中,蔣介石與戴笠的關係悄然發生變化,從親密無間到相互防範。

抗戰勝利前,蔣介石基本很少直接過問軍統事務,都放手給戴笠去干,但抗戰勝利後,軍統正式在編的內外勤工作人員已經多達5萬人,還直接統領著擁有好幾萬人、配備美式裝備的「別動軍」、「忠義救國軍」,如此強大的力量,蔣介石不可能不加以防備。

更值得警惕的是,軍統內部已經形成了以戴笠為核心的「江山幫」,軍統特務對戴笠這個「老闆」唯命是從,對真正的「大老闆」蔣介石卻知之甚少,軍統甚至到了「只知有戴笠戴老闆,不知有蔣介石蔣大老闆」的地步。

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的「舊政協」會上,許多代表喊出了「打倒特務」、「取消特務機關」的口號,這種呼聲表面看是國民對特務政治的不滿,實際上背後很可能是蔣介石的指使。

這個時候的戴笠,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他沒有夾起尾巴做人,反而把收編的汪偽部隊和「別動軍」、「忠義救國軍」整編在一起,成立了18個交通警察總隊,總兵力達到8萬餘人,配備清一色的美式軍械裝備。

面對國內的強烈呼籲,以及軍統勢力的惡性膨脹,軍統的改組已經勢在必行——當然後者才是主要原因,玩弄權術和追求平衡也一直是蔣介石最得意的政治能力。

聽說蔣介石改組軍統的消息後,戴笠也知道以後軍統的日子不會太好過,他和美國人的關係很密切,便通過美國人在老蔣面前說話,先後謀求警政部長(相當於公安部長)、海軍司令,但均遭到老蔣婉拒。

巧合的是,就在軍統即將改組的風頭上,戴笠死了。

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飛機失事。

1946年8月,軍統局改組為保密局。

戴笠的死引起了很大爭議,關鍵問題就是這個時間點,人們難免浮想聯翩,把他的死與軍統改組保密局,以及和蔣介石的矛盾聯繫在一起,認為他的死是一個陰謀。

我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蔣介石是戴笠之死的主謀,但以蔣介石一貫的政治手腕,做出這種事也不奇怪,「兔死狗烹」這種事在歷朝歷代都不鮮見,何況蔣介石心目中已經有了戴笠的繼任者——更加心狠手辣的毛人鳳。

對蔣介石而言,戴笠既是他的佩劍,更是一把雙刃劍,掌握他大量的黑歷史,只有斷掉這把劍,才能與過去的黑歷史做一徹底了結。他要向所有人證明:我蔣介石離了誰都轉。

我是專註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作者:民國史學者、專欄作家王凱

軍統局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其主要負責人是戴笠。1946年3月戴笠飛機失事而死,幾個月後,軍統局被縮編為國防部保密局,這是什麼原因呢?

戴笠葬禮

許多人都將軍統局縮編與戴笠之死聯繫在一起,其實這是子虛烏有的事,即使戴笠還活著,軍統局同樣也要改編,因為這牽扯到國民政府軍委會體制的改變。

國防部保密局長毛人鳳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模仿西方特別是美國政府體制,將最高軍事領導機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為國民政府國防部,以原軍委會為主要班底,合併了陸軍總司令部等相關機構。國民政府國防部於1946年6月底在南京黃浦路中央軍校舊址成立,第一任部長是國民黨名將白崇禧將軍。

軍統局作為原軍委會的直屬機構,也隨軍委會改編。經過抗戰八年的發展,軍統局機構極為臃腫,所以被一分為三。核心秘密單位縮編為國防部保密局,由軍統局主任秘書毛人鳳負責;公開情報機關改編為國防部第二廳,由原軍統局副局長鄭介民負責(國防部次長兼第二廳廳長);另外一部分與警察工作相關的人員和單位與其他機構併入內政部察總署,原軍統局幫辦唐縱以內政部次長身份兼任署長。

內政部次長兼警察總署署長唐縱

這就是軍統局改編為國防部保密局的歷史背景和前因後果。

謝謝閱讀,歡迎留言討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