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onto top 10 walking clinic多倫多前10名優良 Walk-in Clinics

【信用記錄/Credit】

當初剛來到多倫多,陪黃先生去銀行開戶,banker問我要不要也開個銀行帳戶。當時還有另一個選項是,我可以共用黃先生的帳戶,仍舊會擁有自己的銀行卡跟信用卡,帳戶裡面的錢可以自由花用,只是帳戶名字是黃先生。因著愚婦的見識短淺,覺得自己只是陪先生來短暫工作個一、兩年,很快又要離開,也不確定自己這段期間會不會去找工作,就很懶惰的選了後者的方案。還自以為聰明,如果找到工作再來開戶也不遲,沒找到工作,之後離開也不用煩關戶的事。進可攻、退可守。

殊不知阿嬤說:「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甘單!」銀行帳戶不只是帳戶。

在北美,建立個人的信用記錄(credit)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辦手機、租房子、開通網路...等,各種日常的租賃行為,對方都會要看你的信用記錄,決定要不要提供服務給你(誰知道你會不會欠錢不還咧?)。所以就算連尚未出社會年輕人,若有資格申請信用卡,也會想儘快申請以建立自己的信用記錄,才能早日脫離爸媽得掌控

在我沒有個人帳戶,又沒有工作的前提下,我的手機、房子租約、網路帳單...等,理所當然就都歸到了黃先生的名下。我在多倫多彷彿變成了一個透明人,不曾留下生活軌跡。唯一的身份,就是黃先生的法訂配偶。這樣的身份很快就遇到了挑戰... 黃先生偷喫(誤)

 

【安大略省健康保險/OHIP】

加拿大跟臺灣一樣有健保,永久居民跟公民都可以享有。外國人的話,必須要有一份六個月以上的全職工作纔可以申請。如果本人符合申請資格,配偶及小孩也可以申請。與臺灣健保不同的地方在於,加拿大的健保是由各省獨立發行,住在A省的居民(resident)不能申請B省的健保,所以還有一個條件是,必須在一個省居住三個月以上,才能申請加入該省的健保。安大略省的健保簡稱OHIP,在來到多倫多滿三個月後,我們就立馬去申請。黃先生除了弄錯一份文件,多跑了一趟以外,幾乎是立刻就被覈准了,但我的申請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申請OHIP基本上須要三份文件:身份證明(證明你就是你申請文件上說得那個人,所以通常是有照片的官方ID,例如護照或楓葉卡)、狀態(是公民?永久居民?還是符合資格的foreign worker?),最後就是我差點提不出來的居-住-證-明(咬牙)。

我們當初很天真地拿著多大國際事務處給我們的letter去申請,結果Service Ontario(有點像區公所那種地方)的官員說不行,那張letter無法證明我住在安大略省。要我提供銀行月報單(bank statement)、手機帳單或水電帳單...等,任何以我為收件人的實體信件,證明我的確住在多倫多。當下真的很無言,不僅心裡OS:「我陪老公來工作,我老公住安大略,我幹嘛不住安大略??!!」連英文結婚證明都不停嘟給承辦人看,但現在回想,那個人應該已經在心裡翻了兩百次白眼,覺得倒黴遇到搞不清楚狀況的外國打工仔。如果可以,我猜他應該想對我大吼:「妳都成年了,為什麼什麼都還要黏著妳老公??!!」(兩個道盡文化差異的OS)

被rejected後,只好摸摸鼻子,再回去找學校的承辦人員。剛來的菜外國博士後,非常(也只能)倚賴學校(僱主),覺得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優秀大學,想必也有聰明可靠的行政團隊,可以為我們指點迷津。然而「政」字標記放諸四海皆準,官僚作風不會隨著文化不同,而有所改變。我們就這樣被Service Ontario拒絕一次,再回去找學校一次,學校就會把letter上的字稍微改一改、換句話說一下,給我們新的letter讓我們拿去再被Service Ontario拒絕一次,總共來來回回四次(其實已過了一個半月)。

到了第四次,我們請Service Ontario的承辦人照著letter的聯絡資訊打電話給學校的承辦人,告訴學校到底要什麼樣的文件政府才接受。Service Ontario不肯,只是一直跳針要我提供他們list上的其中一個文件就可以了(但重點我就是沒有~~~)。只能回頭去找學校的承辦人,請他們直接打給Service Ontario問清楚,不要讓我們繼續來回奔潑了。承辦小姐也只推拖說他們從以前就這樣做,之前的博士後家屬都是拿這份文件去申請,沒有問題,然後不肯打電話,只是重新再給我一張新的letter。

此時,多倫多已經入寒冷的十一月,我的心比天空飄下來的雪還冷、比靜謐的冬夜還死寂(一秒變瓊瑤)。不會笨到拿著一張莫明、不負責的letter再去白跑一趟了,而且同時刻我們發現我懷孕了,非常著急想趕快辦好保險才能看醫生,所以我們決定另尋他法。

冷靜下來,檢視一下Service Ontario給的list,發現其中有一份文件employer letter,我可能拿得到。因為九月份時,我因緣際會受聘幫多大的一位教授整理研究計劃的申請文件,具有助理的職位。我便趕快聯絡教授,是否能提供我那份文件。教授聽到我的狀況,很熱心地一口答應,還幫我寫了催促信給繫上的行政,很快地我就拿到文件了。另一面未免Service Ontario又因某些外國人無法理解的堅持,拒絕接受這份文件,我同時也前往銀行開戶。最差、最差就是再花一個月等bank statement。

感謝主,終於employer letter被接受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Service Ontario覈准了我的申請,幫我拍了很像難民的照片一張,然後給了我臨時的保險證明。在我還未收到健保卡時,可以拿那張保險證明去就醫。

OHIP card  
健保卡(health photo card)上形容枯槁的婦人,歷經學校與政府的雙邊摧殘下,連假笑都辦不到了

有了保險之後,只代表我有加拿大醫療的闖關資格,真正的挑戰這才開始。

 

【家庭醫生制度/family doctor】

在臺灣看醫生就上網去掛個號,初診的話,臨櫃掛號頂多就等久一點而已,再怎樣都不會有看不到醫生的窘境。但在加拿大,想看醫生必須先找到一個願意收新病患的家庭醫生,然後每次生病就去找你的家庭醫生。而且不是說去就去,要先電話預約。如果他十天、半個月之後纔有空,妳就十天、半個月後才見得到他(感冒差不多好了,急重症差不多就掰了,慢性病者,恭喜你,可發展至下一個病程喔~)。他如果沒辦法處理你的問題,就會幫你轉介給該科的專科醫生,然後又是另一個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若是你的家庭醫生有在幫人接生,遇到這種情況,就算你聽說某某醫院的某某婦產科很好,你想去那裡生也是不行滴。你就是必須給你的家庭醫生接生,除非他願意幫你轉診。

找家庭醫生通常就是,朋友介紹、網路打聽、或者請政府的衛生部門幫你配對家庭醫生。我們在這裡朋友不多,唯一問到的一個,他們家庭醫生不收新病患,也不在downtow。請政府配對有不知道要花多久時間,如果又遇到突發狀況,可能找到醫生時,我小孩已經生了!正一籌莫展的時候,我忽然google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中國來的媽媽,她說她不喜歡家庭醫師幫她轉診的醫院,就自己跑到樓下的walk-in clinic,請clinic的醫生幫她轉診到她要的醫院。結果她真的拿到了轉診單,也順利轉到她想去的醫院的婦產科。

Walk-In Clinic!居然還有這種東西。二話不說,立馬上網搜尋一間,準備如法炮製。我從Google搜尋到主圖的網頁,發現在list上排名第一位的clinic,就在多倫多downtown的其中一個地鐵站附近。二話不說,打電話預約。就這樣,我找到醫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