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英

  南方沒有春秋,只有冬夏!

  這兩天,天氣轉暖,有一絲炙熱,炙熱得人心煩意躁——剛脫過冬衣,就換上了T恤。

  01

  心煩意躁,莫添亂事,否則則更煩躁了。

  比如,每天進出小區門口的那一片空地,一種不適感即油然而起——在那一片空地,黃的、綠的、藍的單車排列混雜,尤其是小黃車,大幾十輛堆砌在一團,鏽跡斑斑,有一種進入工業無人區的即視感。

  這才幾年?

  4年,共享單車一個輪迴,經歷了潮起、潮湧和潮落。

  4月4日,ofo方官方迴應,近日,ofo小黃車“被破產”的不實消息引起了媒體和公衆的關注。經確認,事件起因是一位ofo用戶到法院申請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破產,目前此案還在覈查階段。

  ofo會否破產,用戶法院申請和官方迴應都當不得真,我們還是有必要看一看確切的財務數據——半年前的公開數據顯示,ofo整體負債爲64.95億元,其中,用戶押金爲36.5億元,供應鏈爲10.2億元。

  這樣的整體負債規模,對於處於共享單車角逐第二季、尚難以正式贏利的ofo而言,不僅意味有息債務規模仍將持續遞增,而且在缺乏實力投資機構的參與下,ofo即便當下不會破產,也是走在漸進破產的路上。

  共享單車的第一季,始於2015—2017年,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以ofo和摩拜爲首的共享單車運營商,在資本的助推下急速崛起,拋起了共享單車從潮起到潮湧的巨潮。一時間,全國一二線城市,從地鐵口到公交站,從商場到小區,從大學校園到工廠門口,各大運營商均瘋狂投放共享單車,一度導致“單車爲患”的程度。

  02

  悲情!

  有潮起,有潮湧,必有潮落。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一些中小型共享單車運營商,就已經難以爲繼,頻頻破產關門了事。

  從2018年開始,共享單車巨頭們的日子,也開始不好過了,“押金門”事件屢屢發生,先是共享單車運營商第二梯隊頭部的小藍單車陷入財務困境,後是共享單車的老大ofo在融資不暢之後,“押金門”事件同樣爆發,其後在大幅壓縮運營成本之下苟延殘喘。

  共享單車頭部運營商陷入運營困境的,不僅ofo,包括摩拜也同樣如此,只不過是困難程度不同而已,最終也無奈賣身投入到美團的懷抱。

  當下,毫無疑問,共享單車的大潮已落,至此,叩問的聲音難免出現,共享單車還能走多遠?共享單車還有沒有未來?

  對於任何一個新興行業,我們不因爲潮湧而對未來無限樂觀,同樣也不能因爲潮落而對未來無限悲觀。

  這是有前例可循的,同樣在過去四年,互聯網金融(尤其是人人痛罵的P2P)同樣經歷過潮起、潮湧和潮落,但是,我們能因之認爲,互聯網金融沒有未來嗎?互聯網金融前路已經封閉了嗎?肯定不能!

  還有,早在2001年科網泡沫破滅之後,全球資本市場一度也悲觀地認爲,互聯網或許是個僞命題,但是,行至今天,互聯網依舊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性力量之一。

  共享單車的路,才走了4年,纔剛剛開始,確實走了點彎路。嚴謹推敲,共享單車作爲一個新興產業,並非是僞命題,共享單車可以有效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的難題,這在快節奏的一二線城市,是有龐大的市場剛性需求的,這個我們從頭部共享單車的運營數據,是可以得出明確結論的。

  今天的共享單車,看起來之所以無比悲情,其核心並非緣於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走不通,而在於過去幾年資本對頭部運營商的過度摧熟——過度摧熟必然會帶來早衰,因爲運營能力遠遠跟不上,比如ofo在短短兩三年間,估值就從0放大到近200億,而在這期間,高管運營團隊卻一直沒有穩定,精細化管理更是無從談起。

  資本的摧熟,是共享單車第一季的主旋律,而精細化運營則是共享單車第二季的主旋律——畢竟,共享單車是個管理鏈條特別長的行業,前端需要大數據能力,中端需要供應鏈能力,後端需要調度、維護、置換等服務配套能力——一點弱,則極容易導致滿盤輸的局面。

  ofo的臨近終點,恰恰是共享單車這個行業再出發的起點,當下ofo的悲情,給這個新興行業提供了一面系統反省的鏡子。

  走出資本的泡沫,才能走向精細化運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