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申江服务导报,跟着小申吃喝玩乐逛上海



糍粑,作为传统民间的地道小吃,

是萦绕在每个人心头上的家乡美食。

小时候若能吃上一口,幸福感油然而生。

每逢农历12月,恩施的农村里便开始制作糍粑;因为在这一时节,稻田里的糯稻已经收割完毕。

灶屋的烟囱里,青烟袅袅,老木甑内飘出阵阵糯米香。

吃糍粑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习俗。

因为糍粑象征的是团圆和圆满,浓浓的糯米香味,黏住的是亲情和幸福味道。

每一次看见市面上卖的糍粑时,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内心深处总是多了几分忧愁和牵挂。

但看着精致的包装,机器做出来的糍粑,始终不是儿时的那口糍粑的味道。伍叔都想不起是有多久没尝到这久违的味道了。

而这款恩施传统手工敲打出来的糍粑,像极了童年里吃糍粑幸福的味道。

闻着糯米的清香味,想起了小的时候,每次香到自己都忍不住去偷吃。

煎好的糍粑,口口酥脆,黄豆粉和糯米香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入口之后韧劲Q弹,软糯香甜!

 

传统手工打糍粑

对于手工制作的糍粑。在湖北恩施,有那么一群人有着一门心思的将这一手工技艺传承下去。

他们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手工敲打糍粑,精选出的糯米洗干净后,放石臼里反复的舂米。

再用水浸泡一整个晚上,让每一粒糯米都吸足水份,然后放到木桶上把水沥干。将米放入准备好的大锅中,在柴火炉上用猛火将糯米蒸熟,这样蒸出来的糯米更香更糯。

蒸熟后的糯米倒入特质的石槽中,然后便由两个以上成年男人用木槌敲打糯米直至变成粘度很高的糯米团。

最后,到打糍粑环节,看似很简单,却是个很考究的技术活。讲究快、准、稳、狠!

力度要大,速度要快,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

却并非谁都可以做到。通常一轮糍粑打下来至少得两个体力较好的成年人轮番来打,否则还真打不出好吃的糍粑。

糯米被敲打的越多,口感越软糯。

只有经过土家汉子用力量反复敲打出来的糍粑才是真的好吃,才是特有的糍粑味道,而今那些用机器打出来的糍粑,对于从小吃手工糍粑长大的人看来是没有灵魂的。

将打好的糯米团放到铺好的簸箕里,则交给恩施的女人来扭了。

扭糍粑也是有技巧的,为了防止糍粑粘手,可以用蜂蜡或茶油涂在手上。

此外为了保证成型后的糍粑圆润有光泽,还可以在簸箕上撒一些苕粉。

苕粉的好处就是光滑度好,不容易粘在糍粑上,而且米面容易结饼。

糍粑在勤劳的恩施人手上,一捏一拧一搓,圆溜溜的糍粑,厚薄均匀,恰到好处

扭好的糯米团整齐的摆在桌子上,盖上一层木板或者四方桌碾压,来帮助糍粑成型。

做好的糍粑,糯米的鲜香味,这才是手工打出来的糍粑特有的生命力,绝非机器打出来的糍粑可以媲美。

记忆里最深的味道!

湖北人张伯,在恩施打了一辈子的糍粑。

作为匠心手工艺的传统人,打出来的糍粑,在乡里乡外那可是出了名的好吃。

第一次寄给远在城市里工作的女儿时,没想打女儿吃了连说好吃。

这带有温度的糍粑,还缓解了思乡之情。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吃后,也都赞不绝口。

糍粑的叫法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叫年糕,有的地方叫打糕。糍粑的吃法也很多,可以烧、煎、煮吃甚至直接就开吃。

最爱的还是油炸糍粑

当糍粑表面炸成金黄酥脆,将红糖洒在表面,等其中的热度将糖溶成糖水,此时糍粑入口甜香无比。

外焦里嫩,拿在手上软乎乎的,心里升腾起一股温暖的感觉。

还有甜酒煮糍粑,烤糍粑。手工糍粑总会以它特有的软糯口感征服你的味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申》报热销商品

(点击图片进入对应商品界面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