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時代變了,不如說是市場變了。

  曾今的操作方式和經驗本沒有錯:營銷,等到需要營銷的時候。

  但是今天,關於“節點還沒到”的觀點值得商榷。

  又或者說,那句【營銷從胎教開始】以前好裝,如今好現實。

  市場變了天,我客戶跟我說:營銷,從拿地的第二天就開始了。

  1

  動態跑市場

  定“未來將領先一步”的前瞻性產品

  可以預見,未來的房地產過程中,絕對切分的流程將被模糊:

  1、 營銷從前期開始,貫穿整個流程,這是前置;

  2、 對客戶的服務不止到交房,它是新項目的老客戶,這是延長。

  所以,營銷前置前置再前置,從拿地的第二天開始,都算是保守的。

  經驗主義者動不動就沒勁:

  1、 房地產銷售要啥策劃啦?隨便什麼房子都賣得掉;

  2、 產品要啥設計啦?小面積低總價,總沒錯。

  經驗總有一天成爲教訓,不是經驗不對,是考量經驗的標準變了。

  以前的流程是這樣的——

  所謂的營銷前期,無非是調研一下競品:

  客戶一律被描述爲“有一定經濟實力,有生活品味”

  對設計院抄來的時髦戶型進行【皇帝的新裝】

  總歸賣得好,勝利了誰去反思,不是煞風景麼?!

  今天的前策,還是跑市場看競品,然後結論和設計院打悶包?

  這其實是個時間差的問題:你今天建議的產品,能符合未來上市時候的需求麼?

  其實,這是存在局部偏差的,但過去因爲市場好,也因爲高週轉,這些迭代不明顯,但是未來可能面臨這種“人爲低週轉”的主動選擇:

  有些項目,因爲預售證,也因爲在前期過程中市場不樂觀,個別非上市房企非高週轉企業,說白了就是“等得起的房企主動等”,這時候需要對未來市場進行研判,也就需要面對【一年後,這裏賣給誰、賣多少錢】背景之下的產品設計。

  因爲之前市場好,每家的產品都是隔夜飯;

  如今市場很微妙,每家的隔夜飯都賣不掉;

  這提供了一種可能:誰率先做出保鮮,或者誰能預判出明天的口味?!

  希望房地產,或者房地產營銷,稍微有點意思吧!

  而這個意思,也不是曾經被留戀的“一個案名討論一個晚上”,那也沒啥意思。

  2

  企劃搶高地

  營銷就是一場融資路演,不過聽衆是小散

  拿地的第二天,別說包裝和企劃,策劃都好像還是遙不可及。

  但如今,一個項目還在規土局的上市公告時候,可行性分析就要前置了。

  再不是“不管什麼地,能搶到就不錯了”,這麼多流拍,這麼多底價成交。

  營銷(包括策劃和市場),在前期看地的時候就要想到幾個問題:

  1、以後賣給誰

  2、這部分人爲什麼來買

  3、找出不買的理由(針對並爭取做出不得不買的產品)

  4、設想中的產品該如何包裝

  英超曾經有個鐵腰,他的採訪錄裏講到:“我個子不高、身體不壯、速度不快”,踢後腰又是髒活累活,所謂的勤能補拙無外乎:“對方帶球過來,看着路線更看着眼神,看看周圍人的跑位,預判他可能傳給誰,並在出腳一剎那截了它”。

  這種非獸腰型球員踢後腰,拼的一定不是身體(撞一下)、速度(搶前)、腳頭(硬不硬),所謂的技術含量就是時間差,出球一剎那。

  今天的上海市場,市中心好像不愁賣,因爲賣的還是地段稀缺性。

  整個2018年,上海市場“慘烈競爭卻都誰也活得不怎麼樣”的恰是所謂的剛需產品,他們的特徵又是高度統一的:

  1、 面積都不大,高度同質化

  2、 總價(相對)不高,但絕對還是有壓力

  3、 因爲千人一面,消費者真的“都能選,也都能拒絕”

  於是——看預判,做出差別。

  差別做出來了,故事怎麼講?

  策劃,真的不僅僅是做廣告,而已。

  策劃全程在孕育產品的過程中,所以他知道:

  1、 目標客戶推導是怎麼來的?

  2、 目標客戶(可能)的抗性在哪裏?

  3、 目標客戶的溝通語境是怎麼樣的?

  所以,“豪宅一律叫高淨值人羣,剛需一律叫輕奢”的經驗主義(其實是抄襲主義),被淘汰是活該,因爲你已經享受了太多弱智市場的紅利,是時候老賬新賬一起算了。

  故事腫麼講,一定不是“到了銷售的節點”才考慮的問題,拿地的第二天,故事至少也該“胸有毛竹”了。

  3

  營銷大後臺

  現場設一個”策銷策“客服崗位

  最近無意間聽到的兩句話,給寫作這篇文章帶來啓發:

  1、有個客戶對我說:“你們的工作,在拿地第二天就要開始啦!”

  2、有個同行發微信:“銷售,從拿地就開始銷售”

  兩者不約而同都提到了拿地這節點。

  之前,我們一直都在感慨說營銷要前置,但到底前置到幾時?

  聯繫到上一篇【最壞的地產時光,恰是最好的外掛時代】,這其中蘊含一個”營銷大後臺”的理念,即開發商單個營銷後臺的冗員和費效比,會成爲“還有哪裏可以省”的目光所聚焦的矛盾節點,個人建議外包給專業的全程策略機構(所謂全程策略機構,當然不是新名詞,但這麼多年以來的發展路徑無外乎:從策略起家,一俟接到了銷售代理的業務,馬上向更高利潤的業務全面轉型,安的下心思做策略的又有幾人)?

  另一方面,成本還是屬於節流,開源纔是王道。

  所以,就算把包括市場、前策、策劃、企劃、設計、品牌包括銷售管理在內的營銷大

  後臺,統一交給專業團隊來統籌,除了省錢省管理,有績效上的技術提升麼?

  有。

  傳統營銷一直詬病並不能解決的“策劃說一套,銷售做一套”的分離,其中最缺乏的一個接駁口,就是可以新增一個營銷客服的新崗位職能:

  1、她負責對方案、媒介、活動進行效果監測

  2、她負責對客戶抗性進行真實統計和歸納

  3、她負責對流失數據進行綜合收集和轉化

  4、她負責溝通一線銷售對營銷方案的執行和反饋

  這個類似於銷售管理的崗位,其實是給營銷團隊“收集數據,收集真實數據”的後腰,之前馬馬虎虎填寫的客戶信息,水分實在太水了。

  營銷客服,這個崗位太重要的,她是球隊的戰術分析師。

  營銷大後臺制度,和房企自銷隊伍的組合,是否會排異,移植的成功與否,營銷客服是真正的老孃舅。

  說了這麼多,在過去都可以算是杞人憂天。

  還是拿足球舉例,所謂的好教練,在顯性層面是訓練有新意,隊員不枯燥;

  還有一種就是“訓練很枯燥,因爲摳細節”

  今天乃至未來的房地產流程特別是營銷,能有技術革命最好,當然經驗主義者又要出來潑冷水沒勁了,若非有新意,還是迴歸基本功,老老實實。

  營銷客服算新意,但說白了還是撿起了曾經的規範要求。

  不貪功,這還是摳細節。

  畢竟,市場變了,成交一個客戶都不容易了。

  房地產這口飯不容易吃了,但還是一口飯,大家別言棄。

  免責聲明:文章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無必然聯繫,僅供參考;好的內容要和的大家分享,因具體來源不詳無法和版權者一一取得聯繫,如有認爲作品不宜網上提供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的,請及時聯繫通知我們,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