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了。

先來串數字描述一下它的宏偉: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其中包括一條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從設計到建設完成,前後歷時共14年。設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可抗16級強颱風的衝擊。橋樑主體工程光主梁鋼板用量就達42萬噸,相當於10座鳥巢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是中國繼青藏鐵路、三峽工程後的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對於這樣一座總共歷時14年才成的大橋。其背後的故事完全寫好幾部長篇小說了。由於篇幅原因,這裡我們只能節選幾個網友關心的問題來聊聊這座大橋。

一.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的變化

港珠澳大橋橋面為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為100千米/小時。通車後從珠海,香港,澳門任意一地出發到其他兩地都只需要40分鐘左右車程。而原先從香港到珠海則需要三四個小時車程,有了這橋大大縮短了這三個城市間的距離。以後你在香港或者澳門上班,把房子買在珠海每天通勤,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

二.世界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好好的跨海大橋要建一段如此長的隧道,一橋到底不就完了么?

原來港珠澳大橋的設計路線正好經過了伶仃洋海域最繁忙的主航道。這裡平日里經過的都是10萬到30萬噸級的巨型油輪和集裝箱船。如果要建造橋樑的話,需要把橋樑建的很高才能讓巨型油輪安全的從橋下方通過。

然而同時,該橋有臨近香港國際機場,臨空區域的建築高度限制使得大橋在設計之初就處於兩難境地。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做一段海底隧道。為了實現橋樑和隧道之間的轉換,還在隧道的兩頭分別建造了兩座人工島。

兩座人工島的中間連接著一段6.7公里長度的海底沉管隧道。隧道埋在海平面以下最深 46 多米的地方。

據說一開始國內並沒有這種沉管隧道技術,於是求助於一家當時世界上技術最好的荷蘭公司。然而這家荷蘭公司居然坐地起價,開出了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 12 億元)的諮詢費。

最後還是靠我們自己的工程師,用了四年多的時間,自主研發了一套沉管技術並使用在這條海底隧道中。海底隧道每節沉管重達7.5萬噸,相當於一艘航空母艦的重量,在深海46米處精準對接33節巨型沉管,並把誤差保持在2.5厘米之間,做到滴水不漏。堪稱是人類迄今為止最複雜的一項工程。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類似的創舉數不勝數,據不完全統計港珠澳大橋在橋樑、人工島和隧道建設領域,獲得了超過 1000 個專利技術。

三:我的車能不能上橋呢?

根據《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港珠澳大橋目前只允許這幾種車輛通行: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其中申請跨境私家車牌照香港到內地需有粵Z車牌照,內地到香港需FV 車牌。目前跨境車牌辦理難度不低,費用也頗高。

想體驗下跨海大橋的,最方便的方式還是乘坐口岸穿梭巴士:繁忙時間為每5分鐘一班,非繁忙時間為每10~15分鐘一班,深夜時段為每15~30分鐘一班。

四.上橋收費情況

以下是港珠澳大橋收費標準:

內地ETC、香港快易通都可以在港珠澳大橋上使用,民眾還可以通過銀行卡,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付款方式。收費標準以人民幣為基準,港元和澳元按照扣費當時的匯率結算。

另外,因為香港和澳門車輛行駛方式與內地不同。主橋部分的車輛一律按照內地標準靠右形式。車輛達到香港和澳門時,會有換方向的設施幫助車輛規範行駛。

最後,港珠澳大橋造價多少?運營多久能收回成本?

整座大橋約耗資1100億元,根據深圳職業學院一位專家計算:假定大橋的50年收回成本。綜合成本率(投資的利息,維護費用,運營成本)按1.5%計算,大橋的每年的過路費保守估計需要36.8億元。而按目前收費標準平均150每車次計算。每天上橋的車輛需要在6.7萬車次。

而事實上出於香港和澳門城市道路的承受能力和防範走私兩方面考慮,中國對上橋的私家車實行了非常嚴格的配額制。這樣就導致了實際上橋的車次遠遠會少於6.7萬這個數字。根據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透露,預測到2030年,大橋每日通行車次為2.9萬。這個數據遠低於6.7萬。而且是12年後才能達到的水平。這樣一算,港珠澳大橋很可能要過超過一百年才能收回成本了。

由此看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並不是局限於一座橋的經濟利益。而是意在帶動珠三角地區帶來經濟活動,並且讓香港和澳門和大陸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提振香港和澳門的經濟發展。

更進一步看,中國目前已經成功建設了兩座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和港珠澳跨海大橋。尤其是在港珠澳跨海大橋的建設中還自主研發了如海底沉管隧道技術等多項技術。未來「中國基建」征服世界的開端或由此開始。在未來,世界性的跨海大橋的建設中,比如印度和斯里蘭卡之間的保克海峽,橫跨歐非的直布羅陀海峽。也有很有可能會出現中國技術團隊的身影。

厲害了,我的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