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肯定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家長不用太過擔心,孩子坐不住總想動來動去主要是注意力方面的問題,所以要想幫助孩子「坐得住」,就要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的幫助孩子改變。

首先要從孩子不能安靜坐著的情況入手,孩子是具體在什麼情境下有坐不住的表現呢?是學習的情境還是坐著吃飯的情境?孩子如果不斷地想動,想干別的,這說明當前的事物讓孩子覺得無聊、沒意思,這一點不僅是孩子,即便是成年人參加不感興趣的會議,也會開始玩手機、開小差。其次,孩子的這種情況是偶爾還是經常性的,如果是偶爾的大人也不用過分關注,如果是經常性的,是不是孩子有些需求沒有滿足,在當時的情況下覺得不舒服,比如孩子每次都還惦記著沒看完的動畫片,大人們就叫孩子吃飯,即便強制孩子坐,孩子的心還在動畫片上,自然會一直惦記著,肯定不能安心吃飯。第三,孩子可能已經習慣這種一直動的狀態,或者孩子就是活潑好動的性格,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表現的原因。

找到了原因就要針對不同的情況找應對的方法。首先要引導孩子的興趣,孩子不能注意持續專註在當前事物上的話需要家長引導,比如孩子對於老師教的摺紙沒有興趣,那麼家長就可以根據孩子已有的興趣轉化。比如孩子喜歡小汽車,那麼大人可以跟孩子說,現在我們做剪紙,我們剪成一個小汽車,看看咱們倆誰的車跑得快。也就是先利用孩子已有的興趣點,進行轉化,培養起孩子對於當前事物的興趣。其次,盡量不要強制孩子坐在位置上,如果孩子就是喜歡到處跑跳,要在平常和孩子說好,什麼時候就要乖乖坐著,什麼時候可以到處跑,而不能到點了就強迫孩子做好,這樣也會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已經不能安靜坐著了。第三,有些孩子是精力比較旺盛的,他們喜歡的方式是有互動的,安靜坐好聽著不是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所以家長在幫助孩子練習的時候,除了盡量鍛煉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也要在可能的範圍內做到因材施教,用適合孩子的方式教育。

了解更多科學系統的育兒知識,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對於這個問題,要分年齡段來看待。越是年齡小的寶寶,越是坐不住,這很正常,媽媽不要總是認為孩子有問題,給孩子貼標籤,甚至還認為孩子是「多動症」,而強迫孩子「坐得住」,有時侯正是媽媽的這種焦慮,強化了孩子「坐不住」,他就更加「坐不住」了。

三歲以下的孩子常常「坐不住」,是正常的,因為他對周圍的一切都很好奇,急於探索這個世界,他的身體和智力也需要在活動中發育、成長,家長不應該讓他坐著不動,而是在安全的條件下滿足他的活動需要。

如果限制他的活動,也等於限制他智力和身體的發展。

而且家長應該做到「陪伴但不干擾」,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專註力。

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的軌跡,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比如玩積木,相信很多家長都會見到過這樣的情形:孩子在拿到一桶積木的時候喜歡把積木「嘩」地一聲全倒在地上,然後撿起來裝進桶里之後,再次「嘩」地一聲全倒在地上……周而復始;很多家長看到後就著急:「寶寶,積木不是這樣玩的,來,跟著媽媽一起搭!」,但是孩子並不服從你的安排,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中,你不甘心孩子的「錯誤」做法非要糾正他的話,就是在干擾他的發展,而且他經常被打斷的話就不能夠再在一件事情上專註了。

還有的家長不依不饒地要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做,這些都讓孩子痛苦和反感,所以他會以「坐不住」來反抗家長對他的控制。

要明白孩子畢竟是孩子,他有自己發展和成長的規律,如果大人用自己的標準去強求他,這會讓他感到混亂而且無法專註。

著名的客體關係大師溫尼科特認為,夠好的母親是一個促進性的環境,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她能及時地出現在,而當孩子不需要時,她又能及時地後退。

高質量的陪伴是他需要的時候你就出現,他不需要的時候你就離開,尊重他發展的規律,給他空間,讓他做主。

當他不被過多地關注和打擾時,他能夠被允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時侯,他就能坐得住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