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摸準氣象脈搏,墨跡天氣打造氣象新實體經濟

作者|鹿凱

來源|野馬財經

當藍天白雲成了“奢侈品”,成了百姓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更成了兩會代表反覆討論的議題。氣象作爲人們對環境最直觀的感知,墨跡天氣從解決社會痛點入手,在影響經濟的重要變量“氣象”中尋找機遇,已由一家互聯網公司逐漸發展成爲一家新實體經濟企業。

今年兩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部長通道”接受採訪時提到:“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9.3%,其中北京下降了12.1%。”同時他提出當前污染防治攻堅戰面臨的挑戰還很大,這是一場持久戰。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之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將繼續發揮氣象大數據優勢,爲藍天保衛戰做好重污染天氣的預測預報,配合環保部門做好相關工作。對於2019年我國天氣和氣候趨勢,她提到要重視洪澇災害的防範,進一步加強監測、會商、預警,爲國民經濟建設和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

氣象觀測不僅在環境保護上發揮重要作用,隨着氣象預報的可定製化和精準度的提高,其對於經濟發展推動的重要性也日益明顯。日前,墨跡天氣創始人兼CEO金犁在接受新華社採訪談到氣象的作用時表示,“我認爲氣象是經濟發展的一把‘鹽’,放多放少能影響到炒好經濟這盤菜。”此番觀點,引起廣泛關注。

經濟中氣象變量超過想象

從一組數據可觀氣象如何影響經濟。比如航空領域,據統計,我國民航近50年來在惡劣氣象條件下發生的飛行事故佔飛行事故總數的31.9%;全球機場航空飛行延誤中,由於天氣原因造成的佔比41%。中國氣象局2018年《中國氣候公報》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氣象災害共造成死亡失蹤913人,直接經濟損失2849億元。

如果提前加入了優質的氣象服務,不僅能夠大幅提升效率,也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和經濟損失。

墨跡天氣面對的是一個有着旺盛需求的市場。金犁介紹,相對於以某地未來一天作爲預報的傳統公益性質的天氣預報而言,用戶對於天氣預報的需求更加精細化和個性化,通過將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應用於氣象數據加工和解讀,墨跡天氣可以提供精確到分鐘級、公里級的天氣預報,這就是“短時預報”能力。而這種預報能力同樣也可以賦能B端行業用戶。以外賣行業爲例,墨跡天氣能夠爲外賣平臺提供以“2小時內短時預報”爲主的定製化氣象解決方案,爲外賣平臺在送餐時長、用戶賠付、運力調度、騎手績效考覈方面提供指導。國內某外賣平臺曾統計,北京一場降雨可能會給平臺帶來百萬級別的損失,而精準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可以讓平臺提前預知天氣情況,做出決策,從而能夠爲平臺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人工智能摸準氣象脈搏,墨跡天氣打造氣象新實體經濟

不僅幫助企業提高效率,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氣象預報的作用同樣功不可沒。2017年墨跡天氣與河北省氣象災害防禦中心合作,共同完成了針對四類型災害天氣(降雨、降雪、霧霾、冰雹)和四類型災害事件(內澇、洪水、倒塌、滑坡)圖片的機器識別模型算法的建設。目前降雪模型的準確率高達91.07%,霧霾模型和冰雹模型的準確率分別高達90.8%和93.22%,極大推動了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建設,有效幫助相關部門儘早採取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這其中,墨跡天氣的海量時景圖片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墨跡天氣擁有5.5億海量用戶,自2012年上線時景社區後,目前總氣象圖片資源達億級,日均上傳圖片數量超過十萬,在氣象防災減災業務中具備非常高的應用價值。同時,墨跡天氣將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和傳統氣象技術相結合,將現有數據與傳統天氣數據作爲研究天氣變化的雙重基礎,通過利用AI等深度學習技術對這些天氣數據進行研究,大幅的提升氣象社會化觀測能力,彌補常規氣象站觀測覆蓋的不足,提高防禦氣象災害的能力。

而倉儲企業的選址、航空企業航線氣象情況預測、不同天氣條件下機型的調度、物流企業路線的選擇等都需要氣象服務解決方案提供指導和建議。據《中國氣象服務產業發展報告》給出的未來商業氣象服務市場前景預測,到2025年氣象服務市場規模將達約3000億元。

墨跡天氣無疑已經是發展“氣象千億產業共同體”的一員。

解決社會痛點開創新經濟模式

金犁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透露,“截止去年8月,墨跡天氣已經拿下國內絕大多數外賣行業的氣象服務訂單。”

從2016年啓動B端商業化以來,這個成績算是墨跡天氣的一個突破,是其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的里程碑事件。

2008年底,還是程序員的金犁萌生了以天氣創業的念頭。半年後,墨跡天氣正式上線。2010年5月,墨跡天氣得到了250萬元的天使投資。隨後的A、B、C、D輪,盛大、阿里創投、創新工場相繼入場。如今的墨跡天氣已經在2016年提交了招股書,衝刺創業板。2018年初提交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報告期內淨利潤6253萬,同比增長超過204.47%。

在商業模式上,墨跡天氣遭遇過過於依賴於廣告模式的質疑。的確,單爲C端用戶提供天氣服務的模式本身不易產生創新商業模式,做B端生意,兩條腿走路的墨跡天氣底氣來自於基於“海量氣象數據及+人工智能”的核心優勢。

不僅有海量專業的氣象數據,墨跡天氣還有大量用戶每天對天氣信息的反饋+億級氣象圖片數據,經過機器識別校正後就可以提供更精確的天氣信息,解決C端和B端用戶痛點。

人工智能摸準氣象脈搏,墨跡天氣打造氣象新實體經濟

據瞭解,墨跡天氣提供的氣象服務中1-15天的“中長期預報”解決方案可用於農業、零售業,2小時內的“短時預報”可用於物流、電力等行業,以及航空、保險、汽車、智能家居等各行各業。

高科技助力短時高精預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充分地詮釋了這一思想。

目前,伴隨着AI、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輪科技浪潮襲來。面對着任何一家公司都不願錯失的機遇,墨跡天氣更是未雨綢繆。在“智慧氣象”、“人工智能”領域從未停止過探索。

在產學研轉化方面,墨跡天氣2018年與有着“中國氣象搖籃”之稱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合作成立的墨跡天氣智慧氣象研究院,在智慧氣象、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進行戰略合作,共同開展科技創新與產品研發、成果應用轉化,提升氣象服務技術及服務能力。

人工智能摸準氣象脈搏,墨跡天氣打造氣象新實體經濟

同年,墨跡天氣還與全球地理位置數據平臺合作推出了國內首個高清可視化氣象雲圖,用戶可以更直觀的看到全國未來時間內的天氣情況。

金犁在新華社採訪中透露,墨跡天氣每年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佔到總營收的15%。墨跡天氣未來將繼續加大技術開發,培養人才,賦能實體經濟,做新實體經濟中的樣本和典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