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施施╱綜合報導】

2015年,滕博爾挑戰前任總理艾伯特,澳洲選民還記憶猶新,3年後,滕博爾自己也被逼宮下台。在澳洲政壇,執政黨陣前換帥並不罕見。英國廣播公司(BBC)形容,澳洲堪稱民主世界的「政變」之都。

澳洲之所以頻繁更換總理,要先從沿襲自英國的西敏制度(Westminster system)說起。根據這種制度,若有議員質疑黨魁的領導能力,可隨時發起不信任表決,黨魁也可以發起表決,以重新鞏固其地位,但表決結果不如預期,他就得下台。

澳洲屬議會制國家,總理由執政黨黨魁擔任,黨魁若違背民意或能力不足,可透過換人方式,避免執政黨這艘「大船」跟著不適任的「船長」一起沉沒。與英國相比,澳洲更換總理的頻率似乎過高,背後原因可能與澳洲民情有關。

首先,澳洲民眾崇尚平等,對領袖權威不會特別敬畏;再者,選民更看重政黨整體政策,他們相信,不論誰當黨魁,該黨都會保有政策延續性;最後,該國政治受民粹主義影響,過分看重民調結果。前總理艾伯特就曾抱怨,媒體在其支持度下滑時又不斷渲染其負面形象,從而引發黨內逼宮,他不得不下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