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不熟

今天有人問我「灣區」和「三角洲」有什麼不同?從過去的「珠江三角洲」到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會不會只是換湯不換藥的概念遊戲?

對此,我的回答是,「大灣區」絕非只是「三角洲」的穿衣戴帽,其內涵比之後者要寬泛和深刻得多。

根據我的理解,我認為兩個概念至少存在這樣三個不同:

第一是治理概念的不同,過去有關珠三角的各種規劃文件大部分只涵蓋了珠三角9市,而不會直接對港澳進行定位和規劃,內地和港澳的關係一般是用「合作」這樣的字眼來表述。此次大灣區規劃則首次把港澳納入國家發展大計,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和廣東省一起統一規劃、統一部署,這當然有著很大的突破意義。

第二是產業形態的不同,三角洲是一種河口沖積平原,往往地勢平整寬闊、水網柔緩密佈、土層深厚肥沃,特別適合農業的發展。

世界上很多三角洲地區都是農業高產區,並因此形成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區與發達的文明,比如中國的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南亞的恆河三角洲與湄公河三角洲,北美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等等。

所以,「三角洲經濟」的起點是農業,是一個在農耕時代便已存在的經濟形態,但「灣區經濟」的起點是工業,而且是全球化時代開啟之後纔有的經濟現象。

灣區不一定是江河入海口,不一定是平原地貌,也不一定適合農業發展,但一定要有港闊水深的優良海港,並據此形成發達的海港經濟區。

相比而言,三角洲則不一定有天然良港,也不一定有發達的工業。

世界上最著名的「灣區經濟帶」,有日本的東京灣區,美國的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這些灣區經濟帶本質上都是由港口衍生出來的,而不一定是大江大河沖刷出來的。

比如,東京灣是依託灣區內的港口羣形成了一個臨港工業帶。紐約灣區也是從紐約港孕育而來,但最初只是一個以服裝、印刷品而著稱的港口城市,只是後來不斷地產業升級才成為金融中心。

舊金山灣區的起點是美國的淘金運動,但如果沒有舊金山港,來自東岸的淘金羣眾很可能會從別的城市登陸,很可能就沒有後來的舊金山市了。

第三是經濟腹地的不同,三角洲因為是江河入海口,會通過江河與內陸地區建立緊密的經濟聯繫,催生一個沿江經濟帶,給三角洲帶來廣闊的經濟腹地。

灣區不一定是江河入海口,其內陸腹地可能不如三角洲廣袤,但憑藉天然良港,對外貿易的能力強,和國際世界保持密切聯繫。所以,灣區的腹地主要不在內陸而在海外,表現出強烈的外向型經濟特徵。

例如,東京灣區的工業品大部分都是出口全球市場,其腹地也是全球市場,而舊金山灣區的腹地更像是北京(中關村)、深圳、東莞、臺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等科創產業聚集區,而不會是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理位置更靠近的地區。

在產業地理的維度,深圳、東莞和矽谷的距離,可能要比洛杉磯、芝加哥到矽谷更近。

總而言之,三角洲更側重於對內輻射、帶動腹地發展,灣區更側重於對外連接、影響世界,三角洲更側重於引進來,灣區更側重於走出去。

所以,粵港澳大灣區之「大」,不是5.6萬平方公里的轄區之大,也不是泛珠地區的腹地之大,而是浩瀚南海的海域之大、全球化的市場之大。

編者註:孫不熟是自媒體「城市戰爭」創始人、廣州市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