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部落格超過10年,終於在2019年出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我曾經想過要寫小說、寫塔羅心理學、寫牌卡應用教學,

甚至是以碩士論文為基礎,寫出自我療癒的生命故事,

很意外的,最後我選擇寫一本催眠書,

關於這本書的誕生,本身就是有些神奇的故事,

有幸完成這本書,更有著峰迴路轉的豐富情節,

無奈出版社規定我要在有限字數裡,寫完作者序,

我只好將這本書背後的脈絡,寫在這篇文章裡了,

以下就是我在書中希望可以傳遞給讀者,

卻無緣收錄到書裡,真正隱藏版的「作者序」。

(對於沒什麼耐心,講求快速閱讀的讀者,

推薦你直接下拉到最後一段【你或許不會增加知識,卻可以創造生活裡的改變】)

螢幕快照 2019-02-10 下午8.30.55.png

【心理學,其實是生活經驗的歸納與整理】

回首自己學習心理諮商與身心靈超過15年,

很幸運在初次入門拜師學藝時,就獲得紮實基礎,供我持續深入學習,

大一上學期修了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

這三門課都讓我深深經驗到,心理學其實跟生活息息相關,

在普通心理學中,我們不只瞭解心理學漫長的發展與演變,

更看到原來小學教育的方式與行為主義的關係、

八點檔裡常見的車禍失憶,可能有一部份會是真的,

社會心理學則讓我重新理解高中被霸凌的經驗,

以及班級裡、社團裡的人際衝突可以如何解釋,

發展心理學更是透過實際找小孩來測試的過程裡,

讓我逐漸明白為何小孩子會出現讓大人啼笑皆非的反應。

 

 

這些心理學的種子,一直到我成為心理師後,逐漸成為參天大樹,

我更懂得為何許多人在愛情中,總是一再與會折磨自己的人交往,

也更明白自己服務的青少年,在違反常規的行為背後藏著如何細膩的心情,

甚至也更能看懂商業廣告與業務員的行銷話術,替自己省下不少費用!

多年來,我一直認為心理學,以及將心理學應用於療癒的心理諮商,

本來就該是可以活生生運用在日常生活裡的知識與技巧,

而非僅屬於心理師的「治療工具」,

這樣的念頭支持我在部落格書寫上,耕耘超過10年,

也是我在書中,能夠列舉出大量生活中催眠現象的原因,

因為我深深相信,催眠與心理學,都該是可以大量運用於生活的學問。

 

 

【跨領域整合療癒知識與技術,是我畢生的夢想】

從研究所開始,我就發現自己似乎有種天賦,

可以將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的知識,串連在一起,

在研究所二年級時,我已經觀察到電玩、文學、電影裡的心理學元素,

並希望可以找到塔羅牌、占星學與心理諮商之間的關係,

雖然當時沒有老師可以帶著我,往這條整合之路前進,

透過閱讀心靈工坊等出版社的國外翻譯書籍,固定瀏覽理書老師的部落格,

加上為了論文轉往敘事治療學習時,強調知行合一的訓練,

不知不覺,我好像越來越熟練地將跨領域的知識融合在一起。

 

 

大學時幽默風趣的生理心理學老師,開啟我對大腦科學的興趣,

加上成為心理師之後,有越來越多心理學者從大腦與神經傳導談論心理治療,

這也讓我在接觸催眠之後,潛意識裡不斷思考著,

心理諮商、催眠與大腦系統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關連?

隨著閱讀的書籍越來越廣泛,許多過去我所無法理解的身心靈療癒技術,

像是靈氣、能量療癒、十三月曆法、SRT、EFT、系統排列....

都逐漸在我學習催眠的過程,一一打通任督二脈,

慢慢幫助我長出屬於自己的身心靈療癒地圖,

這份地圖的一部份,被我寫入「潛意識自癒力」這本書的第二章,

雖然這本書當初設定的讀者是普羅大眾,

然而我也希望可以留下一些路標,提供給同樣走在整合之路上的助人伙伴,

一如許多前輩們,同樣透過文章與書籍,留下供我追尋方向的指引。

 

 

【交代脈絡的質性精神,讓文字更顯得真實】

碩班學習自我敘說這項質性研究的方法時,

研究所教授們經常提及,在研究裡其實不存在客觀事實,

有的只有研究者的主觀真實,以及被研究者的主觀真實,

除此之外,還有閱讀者的主觀真實,

透過不同立場的主觀真實互相撞擊,得以讓人們稍稍接近被研究的現象本身。

因此從事質性研究的人,需要好好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脈絡說清楚,

套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説,就是把自己的「後設」視野交代明白,

把自己為何如此收集資訊、為何這麼解釋現象,以及為何對這份經驗產生某種感受,

一一透過文字記錄下來,讓讀者清楚明白,

身為研究者,自己仍帶著特定「濾鏡」來看世界,所以才會產出特定的研究結果。

 

 

雖然講求快速的網路世界裡,讀者更想「快又有效」,

身為長年學習心理諮商的心理師,

我知道「有效」的前提,其實來自於「對症下藥」,

在這個分眾的時代裡,幾乎已經不存在全體適用的問題解決策略,

相反的,基於不同成長經驗、人格特質與行為習慣人,

所量身打造的問題解決方式,才是真正能夠「助人」的方法,

因此我的部落格文章,基本上還是以超過2000字的長度呈現,

在「潛意識自癒力」這本書裡,因為是「書籍」,

讓我得以用每篇文章2000字左右的長度,以多篇文章前後呼應的方式,

呈現每個想分享的主題,背後各自所擁有的完整脈絡,

希望可以把主題寫得完整,而非片段零散式的「心靈雞湯」,

讓這本書的文字密度增加不少,

卻也讓我能對得起良心,將閱讀時可能產生的誤解降到最低。

 

 

【反思與實踐的敘事精神,成為貫串全書的關鍵】

在撰寫碩士論文時,幾位長年擔任自我敘說論文口委的前輩們,

經常提醒我們:

「自我敘說,不單單只是寫完自己的故事,

書寫,是為了幫助你瞭解自己,並開啟下一步的行動,

行動本身會帶出新的生命故事,讓你可以創造生活裡新的可能,

如果你一直都在寫同樣的故事情節,

那表示你的生命缺少反思,所以生活也就停滯不前。」

 

 

從那時候開始,「反思與實踐」,不只成為我學諮商的兩大重點,

慢慢的,思考與行動,兩者交錯循環的方法,也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這麼多年來,雖然我書寫的主題不外乎就這幾樣:親子、愛情、創傷、情緒,

隨著不斷產生新行動,並對行動結果進行反思,

相同的主題總是會在一段時間後,出現新的細節與變化,

這種榮格所謂「內傾類型」的生活方式,

使我難以產出「罐頭式」的文章,大多數時候,我都很難清楚告訴讀者,

只要按照幾個方法去做,生活就會有所不同,

我知道在有些人的生活裡,這種「罐頭」是蠻重要的,

但因為我自己的成長方式並非如此,

所以在經過半年多的嘗試後,我最後還是將部落格文章定調為「內省」風格,

這樣的風格,同樣被我寫進這本書裡。

 

 

除了內省,採取行動也非常重要,

我認為療癒不能只透過「腦袋」想,需要「身體力行」,

所以我也在這本新書裡,放入一些我曾經親自使用過的方法,

(部分方法也被我應用於工作坊中)

雖然我知道不適用於我的方法,未必同樣不適用於他人,

然而因為我無法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驗證這些方法的可靠性,

因此我仍然有點固執的,只提供我確實經驗過效果的方式,

尤其催眠是一種「經驗」、一種「感受」與具有特殊要素的「生活現象」,

光是透過閱讀跟知識理解,只能滿足頭腦的求知慾,卻無法真正帶來什麼幫助,

所以我除了提供練習方式,還錄了四則引導語,目的就在於幫助讀者可以自主學習。

 

 

【你或許不會增加知識,卻可以創造生活裡的改變】

在出版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提心吊膽,擔心書會賣不出去,

我對於現代讀者的理解,講求實用、速效、好理解又容易操作的書,

往往會比脈絡完整、需要認真練習、強調深刻改變的書,好賣很多!

或許我帶有一些個人傲氣,始終不願討好讀者,

所以在思考實體書的銷售市場時,我仍然儘可能保留自己書寫時的風格,

也很感謝四塊玉出版社的編輯群,願意讓我儘可能保有身為作者的初心,

不只接受我提供的文字,甚至幫忙在保留原意的情況下,

加上貼心又好讀的小標,讓整本書瞬間活了起來。

 

 

雖然閱讀潛意識自癒力--讓催眠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

可能無法讓人快速成為催眠大師,也無法滿足對催眠故事的獵奇心態,

然而這本書可以紮紮實實地,引導認真閱讀的伙伴,

透過每一句話,接近潛意識、認識真實的自己,

並將細膩的觀察力帶入生活,開始一步一步真正改變生活的困境。

從這個角度來説,這本書或許仍然是一本另類的「自助手冊」,

因為在閱讀全書後,我們不只能夠重新理解自己與旁人的生命,

也學會了自我覺察與創造改變的潛意識技巧,

對於正要踏上自我成長道路的伙伴,這將會是一本平易近人的入門書,

對於已經走在心靈旅途上的老手,也將能從潛意識的眼光出發,

重新解構過去的舊有經驗,加速療癒的發生。

 

 

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經過數次校稿所寫成的這本書,

或許需要讀者慢慢閱讀、好好感受,字裡行間的溫度與心靈訊息,

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字句裡,表面上看起來是在閱讀我的個人省思,

然而只要願意,我相信讀者都可以透過我的文字,找回自己,

這也是催眠療癒真正要達到的品質:

啟動原先就埋藏在心中的自我療癒力,創造渴望的美好生活,

因為改變從來就不是來自於外在加持,改變源於我們願意看見自己。

 

張義平,靈性名字為幽樹(ShoRa),
現職為啟宗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專業認證諮商督導,
大專院校、國高中催眠主題研習講師
藍海機構NGH催眠師與訓練講師、
第二屆蛻變遊戲專業帶領教練。
 
 
3年內已透過催眠服務超過200位伙伴,
開設之催眠工作坊、講座與研習超過50場,
並於藍海催眠教室擔任催眠課程訓練師,
藍海催眠深化團體之帶領人與督導。
 
深信每個人心中都擁有自我療癒力,
催眠就是親近自己的潛意識,拿回生命主導權的方式
致力於推廣生活化並融入心理學知識的催眠。
 
圖片素材取自網路,歡迎分享本文給對催眠有興趣的伙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