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X光嗎?如果沒有X光呢?


當然是通過大量的動物和人體解剖實驗啦。

不止是骨頭,骨頭是最好探索的器官。

醫學前輩們頂著倫理壓力通過大量的人體解剖,不僅探索出了人體內的骨骼數目、位置、形狀、功能,還確定了人體內內臟器官的大小形態位置和毗鄰,以及全身肌肉的大小、分布、起止點、肌纖維走形、連接、所支配的骨骼和運動方式。

除了這些,人體內的淺筋膜、深筋膜、各種體腔膜的形態特徵、所包圍的結構、起止點等等也被記錄了下來。

而這些都是小case,前輩們還探索出了人體內所有大、中動脈靜脈以及神經的走形、位置毗鄰、網路結構、連接、支配器官,並記錄了神經叢、毛細血管從的位置和形態,還給所有上述結構起了名字。

在隨後的研究中甚至精確到了一根血管在不同人種的異型性,以及不同的變異類型及這些類型所佔的比例。

這些探索需要什麼樣的高科技呢?不,一把手術刀和一隻鑷子足矣。當然這不代表這項浩大的工程十分容易,相反前輩們這樣的耐性和探索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不過現如今,上面的這些,一個大二醫學生就可以在解剖實驗室完成了,我們一節實驗課就會把大體老師一個局部所有需要暴露的血管神經結構器官給分離出來。這些都離不開前輩們曾經的努力。

分割線

再補充一些,庖丁解牛的故事聽說過嘛,有經驗的屠夫對動物的解剖結構其實也是很清楚的呦。而且在你吃烤雞的時候你有興趣的話只用吃一隻雞你就知道雞有多少塊骨頭了。


有死人啊,你可以數數


解剖了不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