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雄市長韓國瑜等一行將抵達廈門參訪,再續廈門與高雄的情緣。

兩岸一脈相承

高雄與廈門兩市更是淵源頗深

你知道嗎↓↓

高雄首幢紅磚洋樓

就有廈門基因

在高雄港北岸鼓山的南端小山丘尖上

有座清代的打狗英國領事館

是臺灣的第一座紅磚歐式別墅

▲位於高雄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外觀。

而臺灣海峽的另一邊

廈門鼓浪嶼

類似風格的紅磚別墅洋樓比比皆是

▲鼓浪嶼

十多年前,當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廈門文史專家龔潔首次到打狗英國領事館時,一種熟悉感油然而生。

經過多次探訪

終於證實他的猜想

臺灣首座紅磚歐式別墅

與廈門的歐式別墅“同宗同源”

材料和工匠來自廈門

打狗英國領事館始建於1865年,“打狗”即高雄舊稱。

龔潔說,閩南先民渡過海峽的黑水洋,在高雄甫登岸,就問當地百姓:“這裏叫什麼名字?”回答:“打狗(馬拉卡道族語)。”遂以“打狗”稱之。

▲通往打狗英國領事館的路

領事館的建立,離不開一個重要人物———英國人史溫候,1857年任英國駐廈門領事館的翻譯。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逼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被逼開放臺灣的淡水、雞籠(基隆)、安平、打狗四港。後來,史溫候被派往打狗,在任領事館領事期間,建造了全臺灣第一座別墅洋樓。

▲龔潔正在查閱資料。

龔潔說,史溫候要建領事館時,因有在廈門生活的經歷,他便請人在廈門買了建築材料,請來廈門的工匠,建了一座類似的紅磚歐式別墅。

別墅系英國維多利亞風格,也有人說它是文藝復興風格,與鼓浪嶼1844年建成的第一幢英國領事館頗爲相似。其建築材料爲紅磚、紅瓦、紅地磚、花崗石、三合土、木材等。三合土也是廈門的“配方”,由烏糖汁、糯米漿、石灰、牡蠣殼灰、沙子合成,十分堅固。

建築風格濃濃閩南味

打狗英國領事館依地形面南而建,其東、南、西三面爲高30米的陡峭懸崖,北面接連鼓山,形成北低南高、一面背山、三面環海的獨特態勢。當年,它的主要職責是僑民登記、貿易統計、艦船動向、收集情報、交涉糾紛、海關稅務等。

龔潔說

若仔細考究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建築工藝

更可以看出它與廈門關係匪淺

它的拱腳用紅磚砌成雙層齒狀,廊下壓條用粗荒花崗石,壓條下也用紅磚鏤空花砌,與廈門的磚砌工藝完全相同;牆體均以紅磚清水砌成,壁爐煙囪也用紅磚,這也與廈門完全相同;屋頂爲四坡布瓦頂,桁架、望板均按閩南傳統建築工藝,看起來十分親切。

▲閩南風的紅色地磚

再看外牆,從下而上爲臺基、邊石、欄杆石、圓拱、紅布瓦頂等,全部爲閩南傳統建築工藝。迴廊地板鋪大方紅磚或六角龜形紅磚,走在其上宛如走在鼓浪嶼或海滄、同安的紅磚民宿裏。

幾代更迭現爲歷史遺蹟

百年滄桑,打狗英國領事館也歷經了幾代更迭。

1925年,日本向英國購買打狗領事館,1931年重修後,改爲“海洋觀察所”。

1945年,日本投降後,它又被改爲“氣象局測候所”。

1977年,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建築遭強颱風嚴重破壞,屋頂被颳走,只剩下一層和地下監獄。

1986年,又經重修,被改爲“高雄史蹟文物館”,陳列打狗近代史文獻,還特別開闢“史溫候辦公室”,恢復當年的原貌。

如今,打狗領事館爲臺灣二級古蹟,定名爲“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別墅裝飾依舊是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的紅白主色調,鈦白色百葉門窗、四方或六角紅色地磚、紅磚牆柱,形成鮮明的紅白兩色。

在龔潔看來,打狗英國領事館百年的前世今生,猶如一部近代史,讓人既憑弔了那段漫長已逝去的歲月,又依稀看到高雄港明天的繁華。

廈門與高雄的交流史

也可以追溯到許久以前↓↓

從高雄開發時期開始

廈門就與高雄往來密切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說,1947年3月下旬,他曾作爲兼職記者去高雄採訪,那時就見證了廈門和高雄之間的交通往來。自此,他對高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爲了解高雄的發展史,他收集了大量史料。

▲在洪卜仁的工作室,他正在整理廈門與高雄往來的史料,厚厚的一沓文獻記載了兩地交流與聯結的故事。

開發:

廈門居民三次大規模遷臺

“1947年,我從廈門坐船前往高雄。傍晚坐上船,隔天上午就到了。”洪卜仁說,那時候的高雄與現在大不相同,高雄從一片荒蕪發展成繁華的國際港口城市,這樣華麗的轉變,與廈門渡臺先民披荊斬棘的創業歷程分不開。

洪卜仁通過常年的研究發現,300多年前,廈門三大家族前往高雄發展,包括蓮阪的葉氏以及同安的兩個陳氏家族,其中以葉氏家族爲首,在高雄開創出了一番事業。現在,有不少臺灣葉氏後代回來尋根謁祖。

洪卜仁說

廈門居民大規模、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經歷了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在明末鄭芝龍據臺期間,因爲福建沿海大旱,他召集數萬饑民墾殖臺灣高雄一帶;

第二次則是鄭經父子經營臺灣期間,據史料記載,當時福建沿海投奔鄭成功、遷臺人數達20多萬人,鄭成功在高雄一帶設立萬年縣,是最主要的墾殖地;

第三次則是在清朝的康熙至道光年間,明清時期同安有68個姓氏移居臺灣,從中可找到清代同安(廈門)各姓氏移居高雄的開基祖。

1945年之後,廈門人才也不斷支援臺灣的開發與建設。洪卜仁說:“那個時候高雄就來廈門招聘老師了,有不少廈門人支持高雄教育事業。”現在,高雄有不少實業家祖籍都在廈門,也有許多人才是從廈門高等學府或者專科學校畢業後到高雄發展的。“廈門人開發建設了廈門港口城市,也參與開發建設高雄港口城市,廈門與高雄是兩個姐妹城市。”洪卜仁說道。

親緣:

高雄沿襲閩南諸多風俗

廈門與高雄的親緣不可分割

在高雄的蓮池潭北畔

有座“半屏山”

據臺灣民間傳說

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

由此可想象廈門與高雄關係十分密切

洪卜仁說,臺灣姓氏源流研究會理事長林瑤琪多次到廈門實地調查,並邀請廈門大學對姓氏源流比較有研究的教授到臺灣訪問,兩地學者的研究成果,爲不少高雄人在廈門找到根。每年清明節,一批批高雄同胞前來廈門尋根謁祖,參與修族譜、建宗祠……

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

是高雄衆多供奉吳真人寺廟的祖廟

臺灣保生大帝的信徒們

每年都會組團來廈門慈濟宮拜謁祖庭

並捐資參與慈濟宮的擴建等

洪卜仁講述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臺胞吳德功先祖是同安埭頭村人,明代時遷移臺灣鳳山(今高雄鳳山縣),爲了實現先祖尋根認祖的遺願,吳德功先後五次跨海來同安尋找祖墳,並撰寫一篇文章發表於臺灣報刊,在臺胞中引起反響。

洪卜仁還提到,廈門先人渡海開墾高雄時,也帶去了祖籍地的風俗習慣。近些年來,廈門的民俗專家學者數次訪問高雄,發現高雄的建築風格、民間節日、人際交往等各種鄉土民情都沿襲閩南一帶的風俗。“大家在高雄就好像在廈門一樣親切。”洪卜仁笑着說。

▲洪卜仁查閱資料,解讀廈門與高雄淵源。

談起廈門與高雄城市交流的歷史,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說,

這裏面有不少故事值得來說。

廈門與高雄通航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明朝末期,鄭成功龐大的商船隊就頻頻往來廈門與高雄之間;1685年,清政府欽定廈門港爲大陸通航臺灣的唯一合法口岸,就有載重量1500噸的商船穿梭在廈門至高雄的航道上;光緒六年(1880年)廈門有三家商行在高雄設立分行,經營洋布、茶葉等各類商品。相關資料表明,僅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廈門與高雄之間的航班就達到141班次,載客3049人,運貨1.2萬噸……

回憶起當年廈門與高雄試點直航

洪卜仁印象深刻

1997年3月2日,在巴拿馬註冊的貨船“聯豐號”直接從廈門駛抵高雄港。成爲自1949年以來第一艘兩岸直接通航的貨輪。廈門與高雄之間率先開展海上試點直航,促進了兩市相關產業發展,業者們都看好廈門市與高雄市的航空港。他說:“ 廈門與高雄,歷史上就是天生地設的一對姐妹港,半個世紀以來,廈門港與高雄港的貨物吞吐量不斷增加,分別成了兩岸重要的國際商港。”

▲廈門與高雄淵源深厚,兩岸航運早有記載。

洪卜仁向表示,試點直航打破了兩岸40多年互不通航的堅冰。“當時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遠航運輸總公司、廈門輪渡總公司、廈門遠航運輸公司等多家船務公司先後向高雄港務局提出申請;臺灣方面立榮、高隆、萬海、南泰,還有新加坡ROL、美國APL等船務公司也向廈門、福州港務局提出申請,參與定點直航,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如今,對於廈門市與高雄市之間的城市交流,洪卜仁表示,兩岸民衆充滿期待。“以前大家都在期待廈門和高雄能進行交流,今年就有這樣的契機,我相信廈門市與高雄市的交流將帶動產業的高層次合作,也樂觀兩座城市能有合適的機會展開‘雙城論壇’。”

敢於創新!廈門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海西晨報記者:雷妤 潘薇 陳懷安 攝影:陳理傑

編輯: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