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我介紹:C9某工科院校,一戰,以一個平庸的分數飄進複試,之後又以一個平庸的分數獲得擬錄取。在進入複試的眾多同學中,我的公共課成績並不突出,複習方法也自問毫無新意,所以我主要分享一下專業課的備考歷程。

文學基礎對大多數報考北大創意寫作的同學而言,英語二與政治不足以拉開彼此間的差距,文學基礎與寫作兩門專業課纔是決定考研成敗的關鍵。我在16年11月份便開始了文學基礎部分的複習,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6年11月至17年4月

由於當時還在工作,我只能利用每天凌晨下班後直到睡前的2個小時,以及早起、午休和喫飯的散碎時間讀書,直到四月份離職時,我已將4本中國文學史、2本外國文學史和1本現代文學三十年逐字逐句地看了兩遍。下定決心考研後,我在工作中也時常偷奸耍滑,我會提前一個星期趕完項目,然後再偷偷讀一個星期的書,提心弔膽地讀完了大概十本文學名著。在這一輪的複習過程中,我完全是抱著「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心態瀏覽了兩遍教材。所以兩遍書讀罷,深刻留在記憶中的知識點實際上寥寥無幾,但這種細緻、地毯式的基礎複習,為我後面理清知識框架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16年4月至9月離職後,我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考之中,我第三次拿起專業課教材,開啟了更為系統和條理的一輪複習。在這一輪複習之中我一邊讀書,一邊在本子上列出每章的知識框架,對知識點進行總結與提煉,並試圖尋找與理清各個章節、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和關聯。對於一些重點的章節,我還會進行拓展學習,不止將視線局囿於教材,而是去搜集和比較各種學術視點;我還會試著製作一些思維導圖和記憶表格,比如我曾花了3個上午的時間畫了一張宋代詞人流派圖,將宋代幾十位著名詞人的生平、風格和淵源在時間軸上呈現出來。雖然這些舉動不見得對我的考試有直接的幫助,但它們確實將相關的知識點牢牢印在我的腦海之中。

第三階段:16年9月至考前

九月起我開始整理衝刺階段需要背誦的材料,即最終要寫在我考研試捲上的答案。對於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等每一門具體的科目,我會先依照時間、流派或者人物劃分好單元,每一個單元又分為名詞解釋、簡答題和名著研究三個部分。在整理名詞解釋的時候,我參考了網上多個版本的名詞解釋,並結合貓哥輔導班發放的材料,去粗取精,按照得分要點自己總結出了清晰條理且容易背誦的詞條;在整理簡答題的時候,我則是參考了各院校中文系的考研真題,對每個知識點的多個考察方向,依照考試可能性的大小由詳到簡進行了整理,淘寶買的一些考研試題冊幫我節省了蒐集真題的時間;所謂「名著研究」是我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可能會考查的文學作品的主要情節,並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簡單分析,這樣做是為了應對名詞解釋中可能考察到的作品類詞條,同時也方便我在考試中結合某部作品的細節答題。起初在整理這些材料時,我為自己留了六十天的背誦時間,可之後因為進度緩慢時間一再壓縮,最後不得已縮成了十五天。也就是說我直到十二月上旬的時候,才開始真正地去背誦知識點,或許因為之前基礎打得比較牢固,最後背誦的時候已經是駕輕就熟了。文學基礎的覆蓋面廣、知識點多,複習時(尤其是最後衝刺階段)一定要做到詳略得當,突出重點,若將文學基礎中各項具體科目依據重要程度進行劃分,中國文學史、外國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無疑是最關鍵的,其次是當代文學和中國文學理論,最後是西方文學理論。備考時可以結合曆年各部分分值變化情況,依照個人需要合理分配複習時間。回顧整個複習的過程,由於我對細節扣得比較細,複習節奏一度十分緩慢,有時一天只能讀十幾頁書,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上浪費了時間,單純站在應試的角度上,複習時僅需熟練掌握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即可。其實對於很多跨專業的考生而言,分辨文學基礎中的熱點和重點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複習時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知識點中,這時候我就要強烈推薦一下貓哥的輔導班了,輔導班的學姐們無論是從知識的角度還是應試的角度都可以給你很大的幫助,為你的複習指引方向!關於寫作

寫作是一件依賴天賦的事,也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特別是考場作文,是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成績的。當然,我的寫作成績比較尷尬,現在看來多虧了文學基礎沒掉鏈子,才讓我順利地進入了複試。我認為寫作的備考不必儲備太多理論知識,關鍵還在於練筆。

練筆時須注意三點:一是速度。北大的試卷題目較多,很考驗應試者的速度,構思時間長和寫字較慢的同學註定要喫虧,平時訓練時務必注意對時間的掌控;二是切題。在平時寫作訓練中,我就常發現身邊的一些同學在寫作中過於追求個性的表達或晦澀的題旨,往往導致文不對題或者文章的閱讀體驗不佳。我個人認為,炫技的前提是把話說明白,在考場上寫一篇讓人讀著舒服的文章便足夠了;三是堅持自己的風格,個人認為備考時無需去研究老師的喜好或者刻意去模仿某種風格,在幾百份水平相近的試卷當中,帶有自我個性特徵的文風纔是最討喜的!因為題目的靈活性,寫作考試是很難投機取巧的,不要試圖背模板,也不要過於迷信應試技巧,說到底那些都是錦上添花的手段,而提升寫作的唯一門徑便是練習。在十月份之前,我會保持至少每週一篇的練筆頻率;十月份之後我每天都會抽出一個固定的時間來練筆,不一定非要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有時我僅在限定的時間裡寫出一個片段或者構思出一個大綱。如果感覺缺乏練習的動力,也可以找幾名志同道合的研友組成寫作小組,大家每週共同寫作,相互點評;又或者可以在豆瓣閱讀開個專欄,定時更新,那種成就感會鼓舞著你堅持寫作。此外,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建議及時地收集並整理備考期間的練筆作品,這樣當你在準備複試作品的時候會節省很大力氣。甚至你可以將練筆的作品及時投稿,因為等到初試的成績出來之後再去投稿湊作品,時間已經非常緊張了。關於備考環境與心態

在每年報考北大創意寫作的考生之中,往屆生佔了很大的比例。與應屆生相比,往屆生在備考環境上會存在劣勢(沒有便宜的宿舍、餐廳,沒有自習室 T.T),而且也背負著更多的壓力。作為一名往屆生,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體悟。

擺在許多往屆生面前的首要問題是:要不要一邊工作一邊考研?我個人的看法是,只要能夠保證充足的複習時間,脫產與否其實並不重要。我離職前,每天東拼西湊可以有4小時的學習時間,我並不滿意便選擇了離職。其實,創意寫作的考研史上並不缺乏一邊工作一邊備考最後被順利錄取的例子。當然,如果沒有經濟負擔和其他顧慮的話,脫產備考還是最好的選擇。當初為了全身心備考,我不僅辭去了工作,而且還專門在遠離親朋好友的異地他鄉租下一套房子,每天日出而作,日入不息,過著獨居複習的生活,將外界影響我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身處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之中,對我的複習效率有極大的幫助,由於很少與人類接觸,我的情緒幾乎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經常連續幾個月都內心平緩,不悲不喜。甚至在7月份到9月底,我一連三個月沒出過家門一步,放棄了娛樂和健身,每天自然也不必為了穿什麼衣服、見什麼人而分心。獨自複習的缺點之一便是容易走神,為了不使自己鬆懈,我專門買了一個計時器記錄每天的有效學習時間。只有在我真正沉浸到學習中去的時候,我才開始計時,走神或休息的時候則會按下暫停鍵。長期計時發現,我每天真正在學習的時間其實很短,有時一連幾天有效學習時間都在下降,我心中的負罪感便會油然而生,督促著我認真對待第二天的複習。當然,在複習環境的選擇上也是因人而異,如果你不願承受孤獨,而且自制力差,熱鬧又緊張的自習室還是你最好的選擇。

我認識很多往屆脫產考研的同學,甚至是一些三戰、四戰的同學,緊張與焦慮對他們而言是家常便飯,很多人會擔心萬一考不上自己該何去何從,甚至會因此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實際上我們沒有必要拿這些毫無意義的問題為難自己,因為在放榜之前,一切結果都有可能,任何一種思慮都為時尚早。我認為每一名考生都要有「但盡人事,莫問前程」的覺悟,至少從我下定決心全力複習的那天起就再沒有考慮過「考不上怎麼辦」這一類的問題。在整個備考過程中,我保有一種「佛系考研」的心態,自始至終並沒有感受到太多考試的壓力,甚至有段時間,我一度忘記了自己為什麼每天會坐在書桌前讀書、練筆,只是覺得每天過得很充實,決不會對每日的收穫斤斤計較,也不會面對時間的流逝而瞻前顧後。

我是篤信勤能補拙的人,備考期間每天保持6~9小時的學習時間,雖然每天投入的時長並不多,而且時常有波動,但所幸我一天不落地堅持到了踏入考場的那一天。其實我在選擇北大創意寫作的時候便做了最壞的打算:一年不行,便再堅持一年,兩年不行,就堅持第三年、第四年。王安石的一段話值得考研路上的每一個追夢人銘記:「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與諸君共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