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日歐製造企業回撤,中企如何應對

  寫在前面:

  中國和全球疫情此消彼長,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直接深遠影響。疫情大爆發後,全球經濟逐漸停擺,加速了抬頭後的貿易保護主義快速發展,歐美傳統經濟強國紛紛打算把製造業撤回本國,不搞全球化國際分工了。近日美國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庫德洛多次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100%報銷搬家費。日本政府宣佈出資22億美元(158億人民幣)協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避免過度依賴中國產業鏈。對於中國和中國企業來說,這是機遇還是挑戰?在此時局下,應該如何應對?

  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之後的變化

  疫情發展到今天正如我上週所預測的,全球大爆發,截止到4月14日確診總人數達到180多萬,日增7萬多,本週內即達200萬人。死亡11萬多,每日死亡5000多人。美國是目前疫情震中,確診人數58萬,日增2-3萬,死亡2萬3千,日增1500-2000人,病死率已經超過中國的4%。確診人數和/或死亡人數超過中國的國家已經有八個了:美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伊朗,比利時。中國疫情進一步獲得控製,大部分地區零增長,口岸輸入性病例增加,必須嚴控,境內外國人要一視同仁,不能有超國民待遇,否則擴散開前功盡棄。全球疫情進入高速增長期,病死率快速攀升,美國病死率即將超過中國的4%。目前看來疫情還將向縱深發展,亞非拉地區增速很快 …

  在此疫情下,確診人數和病死率節節攀升。世界各國紛紛無奈開始封城,隔離,讓民眾帶上口罩,進行居家防疫。但是這些防範舉措似乎來的有點晚了。世衛組織和中國的抗疫過程和經驗第一時間都分享了數據和成功的方法。有些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迅速採納和採取措施,就控製的比較好,沒有爆發,例如韓國和台灣島地區。但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太當回事,也沒有虛心接受和參考。雖然2月份就有可參照和防範的案例了,但結果是,每個國家都得要重新來過,自己嚐試一遍才相信。造成非常慘痛的損失和代價,群體免疫的黑洞深不見底,防疫物資由於沒有憂患意識,毫無準備,很多國家醫護人員“赤裸上陣”,連口罩都沒有,成為最早一批被感染者。世界各國目前是深陷泥潭一籌莫展,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這讓各國民眾大跌眼鏡。

  原來希望保經濟,但現在大量人員發病,不得已都得停工停產,停止一切聚集和娛樂餐飲活動。經濟逐漸停擺。這是引發了各國政要的恐慌。這就有了一開始出現的情況,紛紛要求在中國投資的製造業和全球產業鏈搬回國內。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有人甚至說經濟要完全與中國脫鉤。那這能解決問題嗎?這是問題的關鍵嗎?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在中國製造的最大塊蛋糕 85% 是被跨過公司和西方國家吃掉了。15% 小部分是中國的,同時這15%部分裡面還包括所有製作成本和人工,真正的利潤只有1-2%,甚至都不到。

  但是西方國家很多人包括國內的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贏家。其實並不客觀。輕信了西方政客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所做的虛假宣傳。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是跨過企業和西方發達國家。因為他們有先進的科技,產品和品牌成熟解決方案,需要進入世界各國市場傾銷他們的產品。同時為了大幅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率需要找到大批量的廉價勞動力。中國是他們夢想的完美目的地,一手有消費市場,另一手有大批廉價勞動力。生產即可當地傾銷,同時輸出全球各個市場,成就全球品牌。我在《盧曉:人民幣鑄幣權的前提是要有強大的精品工業》中分析了,全球最強一百個品牌中,美國常年占一半以上,這些都是世界上最賺錢並且體量最大的公司。他們是全球化整合最優資源,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全球200個市場最大化變現的最大贏家。

  我在《品牌賦能:國際精品品牌戰略》一書中分析過:價值鏈中,生產製造只是最初級的價值創造,所產生的生產利潤是相對微薄的,真正的高利潤在品牌產品研發和分銷零售環節。所以沒有中國市場這片沃土提供製造和收割兩個環節,跨國公司是無法在全球瀟灑增長的。金融市場股票不可能持續上漲,投資人就無法獲益...

  中國近四十年為全球經濟增長每年貢獻超過30%。這些收益和增長空間是跨國公司留在中國的主要原因。為什麼中國的成本越來越高,但是外國直接投資每年還是增長呢?道理很簡單,這裏有奶啊。離開中國就好像離開自己的奶媽,變成無人飼養無人痛愛的小孩。雖然回到了親生父母的懷抱,但他們沒有能力和資源喂養他們,最後可能變得瘦小,甚至夭折。有正常思維的跨國企業都不會做出這樣自殺的選擇。

  有人說中國受益了。這句話也沒有錯,屬於正常,合作不可能一方得利,另一方損失。但利益分配差異是非常懸殊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我們一直在喝湯,沒有吃上肉。只有一家中國公司華為依靠自己起早貪黑,忍辱負重,沒日沒夜的努力剛剛開始吃上肉了,卻被老地主打壓,並且讓其他地主富農不要和他合作。

  地主家有一群羊,佃農家只有一頭羊,地主也要霸占過去。邏輯是,只有我有羊,你佃農不許有羊,不配有羊,所有的羊都是我的。有個歇後語:希特勒看地圖,都是我的 …

  作為奶媽我們含辛茹苦的把小孩養大,最後被小孩的父母一腳踢開,並且惡狠狠的說,你養我們小孩占了大便宜,得賠款。我們最多就是掙了一份打工微薄的工資而已,而且這工資掙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而且這是我們應得的勞動報酬啊。

  作為老闆如果不算大帳,看看自己兜里掙的錢,而只盯著工人兜里掙的一塊一塊銅板就眼紅受不,那誰還給你打工呢 ?最後不是生意越做越小?所有的事情都自己辦,那不就是個體戶嗎?

  美日歐如果真和中國脫鉤了,會發生什麼?

  第一後果就是競爭力下降。製造離開中國後,產品製造出來還是需要找市場進行傾銷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提供全球最大份額的增長,這些工業產品還要進入中國進行銷售。這時成本和關稅都會增加。如果這些產品不是全球稀缺的高精尖產品,中國市場會有各種替代品,價格不占優的情況下,很難有競爭力。

  第二後果,格局變小,影響力下降。美國製造業撤回國內,會讓製造成本上升,同樣工作內容和工作量中國工人的工資是美國工人工資的五分之一。美國製造的美國品牌產品國際競爭力會比中國製造的美國品牌產品低,進入其他國家競爭力同時也會降低,美國企業和產品對於世界各國市場的影響力就會削弱。

  第三後果,導致美元體系瓦解。美元成為全球主要計價貨幣的前提是美國高質量的工業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化。美元是美國有競爭力精品工業和全球化貿易的結果,因為需要支付和計價工具。堅船利炮是保障,真正維持體系的是競爭力和先進性。自然誰有有競爭力的產品,就用誰的貨幣。美國工業競爭優勢是全球優質資源配置整合的結果,競爭力全球第一。如果都收縮回美國,競爭力下降,出口的競爭力趕不上全球化結果的競爭力,美國將從超級大國,縮小成區域性國家。可控製的範圍也將從全球縮小到北美地區,將會失去對從亞太和歐洲市場的控製。

  第四後果,會加速國內矛盾的激化,政府的垮台和製度的瓦解。一部分製造業基地在中國是符合美日歐企業資源配置最優化和利益最大化的。因為真正的高精尖製造業和技術研發部門都在他們各自的國內,新產品研發論證成功,定型後,才會零部件分解,到全球最優的生產基地去最優配置供應鏈體系。中國製造業的優勢並不是單一的成本最低,而是性價比和效率最高,可以準確無誤的和全球產業鏈配套,中國的存在能讓他們專心集中高精尖資源和能力針對全球頂尖創新科技進行研發,而不會牽扯過度精力和資源進行工廠和供應鏈管理的繁重複雜高風險的工作,同時節省大量人工。如果都回歸美日歐,成本上升的同時關鍵問題是效率會降低,因為美日歐的工人不像中國的產業工人對於工作時間強度那麼好商量和靈活。最終會影響公司的運營效率和收益,如果虧本,經濟賬算不過來,工廠還是會關閉。當大量工人失業,本來就很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就會加劇。大量失業和不滿的工人會發動罷工引發社會動盪直到推翻現政府。

  世界各國製造業選擇中國做生產基地,是市場競爭的最優生存選擇,而不是偶然的和可替代的。中國政府考慮到產業工人的利益,社會製度和治理保障機製有利於解放生產力和從事社會化機械化大生產。這次疫情讓中國政府和企業看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加速了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和速度,5G,數據中心,IoT,人工智能,物聯網能力,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等。這使得中國作為製造業中心的能力優勢更加明顯。這一點是美日歐政客沒有想到的,中國的技術工人是數量最為龐大並且最穩定高效的產能,是世界唯一,不可替代的。

  中國政府的機遇和挑戰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來,美日歐製造業回撤對中國來說的機會大於挑戰。但是從政府層面會面臨較多國內外挑戰。

  這次疫情由於明顯的製度和以人為本的文明思想優勢,使得我們在強有力的領導下打贏了抗擊瘟疫的人民戰爭。在短時間內控製住了疫情,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是保障了14億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目前挑戰是海外中國公民回國入境有輸入性風險,但是如果安排嚴密合理,風險是可控的。中國這次有條不紊,科學高效,透明合理的快速應對緊急疫情的成功舉措,獲得了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的肯定。雖然有些國家和地區羨慕嫉妒恨,這也都是正常的,人性使然,我們要泰然處之。在積極應對的同時,還需要繼續本著科學高效透明的精神,持久性的應對抗擊疫情的新挑戰。

  國際上會不可避免的面臨紛爭和攻擊。出於製度優劣零和博弈的需要,出於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和殖民主義優越感,西方社會不會停止對中國政府和人民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進行攻擊的。政府需要在實力和事實的基礎之上,做有理有據的鬥爭。尤其是我們高效的外交部門將會付出辛苦的努力,抓住機遇,進行多方國際斡旋。主要底氣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精品工業,軍事科技,以及巨大內需市場。我們在這些領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的增長,話語權也會隨之增長。貿易,金融和貨幣作為工具和手段也會隨之發展。

  在國際上打交道,一方面要和敵對勢力做有理有據的鬥爭,絲毫不能放鬆警惕;另一方面還要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開展正常的互利互惠和平共處的合作。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公平貿易,幫助大家共同度過難關。體現出我們中華文明自古的智慧和先進的世界觀,中國古人一直都有對全球治理和世界最優秩序的理解,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體現中華文化價值觀,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低調務實,開展持久性戰略。廣交朋友,互通有無,在一帶一路的框架下,通過亞投行, 把中國的精品工業產品和服務,通過貿易的方式提供給世界各國消費者,通過人民幣金融解決方案便利雙方的採購和支付,規避不受控製的美元彙率風險。

  外交上在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原則下堅持鬥爭。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和平求和平,則和平亡。趙立堅華春迎隔空喊話推特針鋒相對,和崔天凱一線斡旋都是外交需要,都是鬥爭手段。手裡的牌越多出聲的管道越多,也就越主動。基辛格博士最近指出:中美關係的基礎已經改變,兩國都退不回去了。這番表態代表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幻想回到改革開放初期時的中美關係狀態已經不現實了。這不是中方一廂情願的結果。美國上下都調整了對華的態度和策略。這一點從所有對華法案在參眾兩院全票通過就可以看出。對華政策的本質變化已經超越了美國內部黨派之間的分歧,與中國對抗的統一戰線已經形成。所以中方採取保護自己利益的措施也是逼不得已。當然中國政府早已表態,我們從來不惹事,但也從來不怕事。兵來將擋,水來土屯,來而無往非禮也。

  在經濟上,迅速對外資企業所投資的產業,領域,區域,數量質量進行360度掃瞄,並組織中國同產業企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替代產品技術和服務,走高質量發展的精品道路,對其產能進行接收,升級換代,再上新的台階。忘記任何幻想和捷徑。建立和完善完備的獨立的工業化體系,各領域品牌企業配備國際精品品牌戰略解決方案。企業把品牌戰略,產品研發,高精尖產能,全球營銷和全零售開發放在國內總部,整合全球一切可以整合的最優資源,為我所用,建立最優產品和服務,為世界各國消費者創造價值。

  中國企業的機遇和如何應對

  對於中國企業來講,美日歐製造業撤回國是個重要機遇,中國市場會產生份額的空白。只要中國企業能夠及時的轉型升級,走高質量發展的的精品之路,用國際精品品牌戰略做好品牌和能力升級的工作。即可通過替代產品和升級產品占領美日歐企業離開在中國市場空出的市場份額。

  同時,中國企業需要做好資金,人力,高質量發展戰略規劃等一系列工作,準備接手美日撤出後在華企業。對其廠房,機器設備進行折舊減價處理後最優價格收購,產業工人,管理人才等資源進行接收工作。這一工作可以通過各個產業園的管委會提前摸底,進行協調。保證美日歐企業走的省心安心,中國企業接受的舒心放心。

  當然,有人會擔心外國高精尖製造業會撤出中國。這個擔心大可不必,因為外資企業在中國的製造業基地基本上屬於一般性的技術,都是透明的,沒有禁運的絕密技術,都不是最先進的高精尖製造業。基本上都可以有中國企業進行替代,這次撤出會加速中國企業發展自己的高精尖製造業,同時更加規範化,精品化,國際化,推動中國企業向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

  高精尖製造業是每個國家各領域企業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製勝法寶,不會轉移到其他地方。中國的高精尖製造業市場機會非常大,需要中國企業掌握這個領域的規律和方法。這就是國際精品品牌戰略理論和解決方案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國際精品品牌戰略是中國企業快速搶占美日歐企業撤出市場的思路和方法

  中國企業必須走國際領先的精品道路,才有可能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上產生替代效應。否則世界各國市場的消費者不會認可一個低附加值的產品替代一個原來就領先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和品牌的。

  中國企業提升的窗口期就是疫情在全球持續的這段時間。疫情結束或可控後,美日歐企業有可能就開始撤離工作。所以中國品牌企業必須迅速把自己的國際精品品牌戰略開發和製定出來,對標國際最領先企業,與現有商業模式所有方面進行對比找差距,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和行動方案。根據新戰略高標準對各業務板塊,各條線製定目標、解決方案和路線圖,一步或幾步提升起來,才有可能快速實現品牌企業的整體提升。才能快速接收美日歐企業撤回所遺留下的產能和市場。

  這一次的提升一定要站在國際製高點的提升,這樣才能從上到下的把每個業務板塊的每個價值創造條線(品牌,設計研發,產品,人事,批發,全零售,全營銷,整合營銷溝通等等)的方向明確,標準統一,工具開發出來,人員組織配備到位,根據完整的工作計劃和架構才能高效迅速的穩步向前推進。(作者盧曉 教授國際精品品牌戰略研究院院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