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圖註:被子植物還是了恐龍?圖片來自網路

一直以來就有這麼一種觀點,認為是被子植物在中生代末期的興旺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因為植食性恐龍喫了有毒的被子植物葉子,導致大量死亡,進而影響到了恐龍的種類和數量,讓恐龍滅絕。就在不久之前,美國奧爾巴尼大學的科學家還在《生態與進化理念》雜誌上發表了論文,他們認為恐龍的味覺很差,無法根據口感分辨植物的毒性。當被子植物大量出現之後,植食性恐龍大量食用被子植物,最終中毒而亡。這個觀點其實已經由來已久了,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也沒有足夠的化石證據。

圖註:發現於遼寧的渤大侏羅草,生存於距今1.64億年前,圖片來自網路

被子植物最早在距今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出現,經過1億年的演化擴散,其在白堊紀末期時已經出現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成為最成功的陸生植物類羣。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存在著競爭關係,被子植物的成功擠佔了裸子植物的生存空間,導致植物羣種類和分佈發生了變化,但是裸子植物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出現了衰落,甚至是大規模滅亡。就算是在今天,裸子植物依然在許多地方興旺發達,甚至成為森林的主體。

圖註: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紅杉樹國家公園,這裡的植被依然以裸子植物為主,圖片來自網路

恐龍不喫被子植物,這個觀點本身就不成立,舉個例子:2000年,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的北達科他州發現了一具名為「萊昂納多」的短冠龍(Brachylophosaurus)木乃伊,在木乃伊的胃裡,古生物學家找到了40多種植物的化石,其中包括了被子植物的樹葉和花、裸子植物、蕨類植物及藻類。可以看到短冠龍的食性是非常雜的,但是被子植物是其食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註:短冠龍「萊昂納多」的木乃伊化石,圖片來自網路

被子植物有毒,所以恐龍喫了被子植物就被毒死了。其實不僅僅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等都存在著毒性,恐龍不照樣喫。再舉個例子:2017年,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了一種名為伊莎貝爾龍(Isaberrysaura)的植食性恐龍,在其胃中就發現了蘇鐵類的果實,要知道蘇鐵的果實可是有毒的,包含有毒蘇鐵苷和新蘇鐵苷,食用蘇鐵類植物的種子會誘發肝、腎腫瘤,造成脊髓萎縮,喫到一定量還可能窒息致死。既然伊莎貝爾龍會喫有毒的種子,那麼它的體內應該有能夠分解毒素的黴存在。同理,當恐龍與被子植物共存了1億並且將其作為重要的食物來源之後,肯定會在體內產生能夠分解被子植物毒素的黴,就像今天的食草動物那樣。

圖註:喫蘇鐵種子的伊莎貝爾龍,圖片來自網路

圖註:蘇鐵的種子,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恐龍的滅絕,準確的說應該是非鳥恐龍的滅絕,目前的主流觀點依然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被子植物在中生代的出現和繁盛會影響恐龍,但是絕對不會導致恐龍的滅絕,恐龍會喫被子植物。

圖註:恐龍的滅絕應該是天外的「不速之客」造成的,圖片來自網路


當時的環境造成裸子植物生長茂盛 體積龐大 對於食草恐龍龐大的身軀 裸子植物肯定是作為其主要的食物來源 至於恐龍不喫被子植物 肯定是錯的 現在很多動物都是由恐龍進化過來的 他們也是喫被子植物的啊 如果 不喫 恐龍還會進化成現在的樣子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