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7001.jpg  

《第三個女郎》屬赫克爾.波洛(Hercule Poirot)系列作品,在1966年由英國出版社Collins出版,第二年即於美國雜誌” Redbook magazine” 刊載,並由美國出版社Dodd Mead發刊單行本。克里斯蒂貴為英國推理之后,其作品一直深受世界各地的推理迷歡迎,歷久不衰。到了2008年,英國倫敦週末電視公司(London Weekend Television)便選取了《第三個女郎》,作為電視劇《阿加莎.克里斯汀之波洛》(Agatha Christie's Poirot)第11季的拍攝題材。

 

故事講述一天早上,一名年輕女子在未預約的情況下堅持要見波洛,結果卻留下了「我可能犯下了一樁謀殺案」一句模稜兩可的說話,便匆匆離開了。波洛在好友奥利弗(Ariadne Oliver)太太的幫助下,知道這名女子名為諾瑪.雷斯塔里克(Norma Restarick),其生母已離世,本來跟父親安德魯.雷斯塔里克(Andrew Restarick)及繼母瑪麗.雷斯塔里克(Mary Restarick)一起居住,但因與繼母不合,於是一個人搬到倫敦,與另外兩名女性合租了一個單位。波洛希望找到諾瑪,了解為何她說出那樣的話,問題是,諾瑪身邊最親的人,包括其不務正業的男朋友大衛.貝克(David Baker),都不知道她身在何地。隨著調查日漸深入,波洛發現諾瑪的失蹤背後隱藏著更大的陰謀,一切事情,都與諾瑪的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謂「第三個女郎」,是指與其他兩位女性合租的第三位女性。當時有不少女性隻身到城市工作,為了減輕負擔,她們都會登報紙招攬第二女郎、第三女郎合租。本書以此為標題,乃因整個故事都與第三個女郎——諾瑪有關。諾瑪是整件事件的關鍵人物,可是,故事一開頭除了「我可能犯下了一樁謀殺案」這句說話外,波洛對她可說是一無所知。面對這樣的困境,克里斯汀卻能合情合理地讓波洛逐步查出諾瑪的姓名、現況、家庭背景等(就像《殺人一瞬間》(4.50 From Paddington)一樣),真的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創造力。雖然較之《殺人一瞬間》、《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無人生還》(And Then There Were None)這幾本經典作品,《第三個女郎》的情節鋪排有點累贅,可是,克里斯汀作品中精細的陰謀佈局、懸念設置,以及案件在最後一刻急轉直下等元素,仍然能充分反映在此作中,吸引讀者追看故事。

 

雖說波洛是此故事的主角,可是,奥利弗太太的戲份也不少。可以說,如果沒有奥利弗太太,波洛沒這麼容易找到諾瑪的下落,亦不知道他一直尋找的「一樁謀殺案」在哪裡。常看克里斯汀小說的朋友,對這個略帶神經質而有小聰明和幽默感的女作家應該不陌生(曾出現於《清潔女工之死》(Mrs. McGinty's Dead)、《萬聖節前夜的謀殺案》(Hallowe'en Party)、《大象的證詞》(Elephants Can Remember)等作品),她非常喜歡嘮叨,而且做事情有點冒險,這種性格剛好與理性寡言的波洛相反,所以她與波洛經常因為風格不同而爭辯起來。波洛是思考派,喜歡三思而後行,而奥利弗太太卻是行動派,做事較冒險和衝動(波洛勸她不要輕舉妄動,她卻擅自去跟蹤諾瑪的男友,結果被人打傷了頭),自制冷靜的波洛常常因為奥利弗太太的魯莽而抓狂。此書因為有大量二人爭吵的情節,所以讀起來非常輕鬆幽默。

 

克里斯汀常常在故事中對案件某些關鍵人物作一針見血的評論,而這些評論往往與真相息息相關。《第三個女郎》故事一開始,波洛就說諾瑪「不是能夠應付困難的那種人。她不是能夠事先預知困難的那種人。她就是那種別人想找的替罪羊,人家會說『瞧這兒就有個替死鬼』,她就是那種人。」事實上,案件的真相的確與這個評價有關,有興趣讀此書的朋友可特別留意。

 

其他阿加莎.克里斯汀(Agatha Christie)作品介紹:

阿加莎.克莉絲汀(Agatha Christie):《破鏡謀殺案》(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無知帶來的不幸 

阿加莎.克里斯汀(Agatha Christie):《鴿群中的貓》(Cat among the Pigeons)——富有人情味的作品 

阿加莎.克里斯汀(Agatha Christie):《怪鐘》(The Clocks)——可有可無的障眼法 

阿加莎.克里斯汀(Agatha Christie):《雲中命案》(Death in the Clouds / Murder in the Air)——讓波洛當了一回月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