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韩国的百想大赏上,安畔锡导演和郑成珠编剧分别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
"密会"拍摄手法有别于一般的电视剧的质感,真的要归功于安导,
剧本虽是改编日本小说"寂寞东京铁塔",但郑编很会说故事,密会有自己想传达的宗旨。
虽然请回答系列的李有贞编剧和申元浩导演落马,
但能让"密会"的郑编和安导拿走这两个大奖,算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网路上有人把之前安导的访问翻成三篇文章,我看了之后觉得更可以帮我们了解剧情,所以我把这三篇文章大约整理了一下。

翻译by 我是毳毳

JTBC16集电视连续剧《密会》从第一集的播出开始就显现出它的与众不同。
拥有著财富与社会地位的40代女人与贫穷却才华横溢的20代男人之间的不伦之恋,不过是这部电视剧的突破点之一罢了。
《密会》所触及到的,是爱情剧追求的本质。
在一个社会中,爱情这种感情,即“melo”(melodrama:爱情电视剧译注)的诞生之处究竟存在些什么。
“爱情”这种极端不现实的感情既稚拙又让人束手无策,它究竟是如何在臭水沟一般的“现实”中绽放的呢。
《密会》想要表达的东西,观众们很快就理解了,并为之狂热。
仿佛是对令人脸红的寒酸现实有所安慰似的,人们在抚慰人心的音乐中一同感受著孤独、关注著惠媛与善宰的“密会”。
今天,我们采访了这部固执的、绝不与“虚假爱情”妥协的爱情剧的最高指挥——安畔锡导演。

***如何开始策划《密会》这部电视剧的呢?

说来话长。 07到08年底时,有个叫future-one的制作公司曾提议,希望买下江国香织的小说《寂寞东京铁塔》的版权,
然后再与我当时隶属的公司DRAMAHOUSE进行共同制作。
郑成珠作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参与其中的,但我当时认为想把那本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不大可能的。
虽然那是一本出色的小说,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故事性,而是以抒发感受为主,实际内容少之又少。
当时刚好在选角方面也遇到了问题,所以我以为那件事就到此为止了。

但future-one不放弃,郑老师考虑之后,觉得如果真想好好制作这部剧,就必须全部重写才可以。
所以她放弃了过去曾有过的所有版本,从头开始重新创作。
在我看来,郑老师应该是想通过这种形式的爱情片表达些什么吧。
她当时讲给我的是一个关于所谓“画报夫妇”的假象的故事,
所以如果要说《密会》的主旨,那么在那个时候,这个主旨似乎就已经存在于郑老师的脑海中了。

**如果说金喜爱是经历过《妻子的资格》检验的演员,那么刘亚仁是如何被选中的呢?听说金喜爱曾经推荐过他。

从我与郑老师打算合作这部剧时起,金喜爱就已经加入我们了。
换句话说,从初创期开始,她就已经与我们同搭一条船了。
后来,在我们发愁该选谁出演男主人公时,最先接到的推荐就是刘亚仁。

***这部戏的男主人公是需要弹钢琴的。

如果演奏时的样子看起来不够真实,那么就会让人心里感到别扭,这剧还怎么看得下去呢?
不管在什么时候,我都认为比起作品的成败,更重要的是要做出让人不觉著别扭的东西。
“得像天才那样弹钢琴呢,这可怎么办。”那种恐惧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我们甚至还找过在中学前有弹钢琴经历的演员来试镜。
但后来我们觉悟到,钢琴的世界用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
比如有说自己为了考试一直弹琴到高三的人,可他的琴声和动作都没办法使用,哪怕只有5秒都不行。
而且只要弹一个音出来,专家们就能听得出他到底弹得好还是不好了。
比如像负责《密会》中钢琴家事务的金小莹(音译)、朴重勋(音译)等人,
他们只要听上几秒立马就了然于心,觉得别扭而听不下去。
对我说,“弹成那样真的没办法播出去给大家看”,拼命地阻止我。

再比如,即使剧本里写著:弹著弹著稍稍出现了失误。
真正播出去的时候想要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个失误,那么就得做得跟真的一样。
但是如果连观众们都能听得出来那是失误的话,那就不能叫失误了,那种错误对钢琴家来说是致命的。
那么“稍稍失误”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呢?
在听示范演奏时,我们谁都没能听出来到底有没有弹错。
所以从第一集开始到最后一集结束,《密会》中所有的演奏都符合咱们国家的最高水准。


**一般来说,电视剧的剧情究竟如何、人物之间的专业对话究竟是何内容,在剧本中都会有详细的解说。
但《密会》中,不管是谈论有关经营公司的话题、还是操纵入学考试的不法交易,人物对话全部提携纲领,使用专业术语。
(老实说,剧中后来徐家的非法洗钱案,我完全看不懂,但因为那也不是整出戏的重点,所以就算看不懂我也无所谓)

当然,如果能亲切地让观众们听懂自然是件好事。
但如果真的那样做,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热效率。
我最近的想法是,观众们不了解的东西,就算不知道也没关系。
但我们得让他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能跟得上剧情发展才行。
也许会有人因为能全部理解而看得更高兴。
我觉得,如果我们的运气够好,电视剧被重播了,那么当观众再次去看的时候,如果能产生一些新的理解,那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吧。

剧中所使用的音源均是在相应情节所发生的同一空间、使用该情节中所用到的同一乐器录音而成的。
用最后一集善宰和其他学生一同演奏德沃夏克的弦乐五重奏作为例子吧。
这首曲子特别的长,如果要把整首曲子都听完、背下来,然后再进行拍摄的话,一年的时间恐怕都不够用。
通常来说,当影视作品中有演奏场面出现时,都会先将整首曲目全部拍完再说。
如果是那么做,当然就会有出错的地方了。

《密会》中所有合音全部准确,是因为演奏量与播出时的使用量准确地保持了一致。
如果播出时需要18秒的演奏长度,那么就只针对这18秒内所演奏的内容进行练习。
也就是事先预见演奏戏所需时长,然后就针对这部分拼命练习直到全部合上为止。
曾经参与演出的仁川市交响乐团也只演奏了指定的部分乐谱。
这么一来,实际上需要演奏的量就没那么大了,即使需要变换角度拍摄也没问题,因为拍摄的仍然是那18秒内的内容。(好聪明的拍法!!!)

另外,剧中所用音源均为演奏替身的第一遍演奏录音。
第二遍演奏时演员开始合音,因为同时能听到自己的琴声,所以只需要负责人在一旁帮忙把握节奏就可以了。
这么一来,自然就能保证全部无误了。

**第二集中善宰在惠媛家弹了不少曲子,那些也全部是针对编辑后所需长度进行练习的吗?
每首曲子各自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总共需要几秒长度,也都是全部准确指定好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初期决定使用曲目中的哪一部分以及使用时长反而成了最困难的事情了?

非常困难,要决定使用哪首曲子,使用曲子中的哪些部分。
而且大家在决定时长时,一般都只会想到比如大概20-30秒这样的程度,可我们必须得细致到22秒这种程度。
当你必须做出那么准确的判断时,恐惧就会涌上来。出错的话怎么办?没办法,即使是那样也得做出决定。

**善宰怯生生的动作和有些结巴的说话方式都是刘亚仁的主意吗?

是的。他天生就是个演员。
在我看来,刘亚仁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非凡又率真的头脑。
哪怕只掺一点点假,那种异物感也会让他无法忍受。
他并不是靠感觉来演戏的,而是智慧地控制著感性的同时在表演。在他这样年轻的年纪。

**是出于何种考虑,要把善宰塑造成一个恋脚的人?

如果有具体的内容在里面,谁都能写出好文章,但若看过《文章讲话》的话,你就能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就是在用完老爸寄的钱,想把剩下的钱还给他时所写的信。
“谢谢您寄的钱,我已经用了,剩下的钱现在随信寄给您。”
这么写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写成,“谢谢您寄的钱,我已经用了,剩下的3250元钱现在随信寄给您”,那么就会显得既生动,又能让人迅速产生真实感了。
对脚的迷恋也是一个道理。
那个女人真漂亮,如果连续一百天都说她真漂亮,就会显得很老套,而且也失去了生动感。
可如果谈到脚的话,就会一下子生出真实感来。这就是文学技巧。


单独采访② 《密会》安畔锡导演“用最好的真实完成最棒的幻想。”

翻译by 我是毳毳

吴惠媛绝对是一个生活在灰色世界中的主人公。
要这样塑造人物,就必须让大家看得到他/她的内在和所想才行。
那么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物,吴惠媛的内在才会一点一点地示于人前呢?
就是要对出现在她周围的人物进行安排,让他们最有效地体现吴惠媛的内在。
如果主人公的内在很单纯,那么对配角的安排也变得简单,可如果说她是灰色的话,那么就只能更加巧妙地安排其他人物了。

最初我会说没办法做这个作品的理由,也是因为40岁的女人和20岁的男人真心相爱的故事听起来太过梦幻了。
我没有那个自信能让大家领悟到故事的真意。
如果非要问究竟该怎么做,我也只能让剧中的人物尽可能接近真实,仿佛就是大家在真实生活中会见到的人那样,
让观众们沉浸在那样细微的真实感中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生活在那个世界似的。
剧中某些场面,虽然可能对故事情节发展并无直接作用,但也必须要花费那个时间给大家看。
虽说那些场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也正因为有了它们,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才能被人们理解。
这算是最困难的事了吧,不过只要在第一、第二集中成功执行,之后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具体是指哪些场面呢?

我觉得惠媛与善宰的第一次见面,也就是他们认出彼此的那场戏是最重要的一场戏。
那场戏把20岁的男人滴溜溜盯著一个40岁女人看的场面拍得格外自然。
在那场戏中,让善宰著迷的并不单纯只是惠媛的女性魅力吧,
他渴望自己的才能被她认可的那种欲望得到了满足,而他的迷恋应该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吧。

《密会》前半段有这么一场戏,善宰在惠媛家弹完琴之后从巷子里走下来,他当时觉得自己的心脏就像要炸开似的。
因为还没拍弹琴那场戏之前就得先拍这场戏,所以我不免有些担心。
刘亚仁到底还是个年轻的演员,他对这场戏会是个什么想法呢?
突然决定还是跟他先谈一下比较好。
当时灯光是关掉的,摄影机也还在准备,我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他听,说完之后他立即就明白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那么解读的。
后来拍摄时他的演技实在是不得了,当时我就想,这个爱情故事不会是个无解之题了。

**与其说是惠媛唤醒了善宰自己不曾意识到的才能,
是不是不如说,他只是不知道自己水准究竟如何而已,其实还是有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呢?

善宰不管是跟著别人学习还是靠自己领悟,在到达一定阶段后必定会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究竟是弹得好还是不好,
只是一直没机会说出来罢了。
我也很想聊聊那些,也想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可是想想自己的处境、还有我每天见到的那些人,在那样的生活中,既没有机会听到也没有机会说出那些话。
吴惠媛等于是按下了那个按钮,一瞬间就像是池塘决堤似的,有种什么被一下子打开的感觉。
这就是他们爱情的背景。

**聊一下选曲吧。
起初惠媛和善宰一起合奏的那首舒伯特的联弹曲,还有贝多芬第23首钢琴奏鸣曲“热情”等,选这些曲目的理由都是猜得到的。
后来使用的德沃夏克弦乐五重奏和莫扎特回旋曲都有通过台词给出说明。
而在整部电视剧中地位最为重要的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则没有给出太多关于它的注释。

因为郑成珠老师本身就是个古典乐迷,所以第一轮选曲是由她亲自选出并写在剧本中的。
而与这些曲目相关联的历史也好,佳话也罢,都能与其在剧中相对应的场面完美契合。
当她觉得自己在选择上有些不确定时,就会与负责人金小英通话、一起进行挑选。

但是不管再怎么优秀的演奏家,也不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曲子都弹得很完美。
也就是说会有弹得特别好的曲目,也会有不适合的曲子。
而刘亚仁只有一位名叫宋英闵(音译)的钢琴家替身,我们不可能再找来其他替身,所以选曲时也必须要考虑到他擅长哪些曲子。
因为专家们一听便知,啊,换了个人弹啊,这根本不是李善宰弹的嘛。
这种事情也是没办法忍受的。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宋英闵能消化并弹得好的他个人的保留曲目,也就是拉赫玛尼诺夫。因为他是在俄罗斯学习过的钢琴家。

违反上面这一原则的只有两场戏。
其一是结局时使用的莫扎特回旋曲。
因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之后,善宰也应该变得更加成熟了。
所以在他的琴声中,应当也能听得出成熟的感觉才行,虽然宋英闵弹得很好,但他的琴声没能表达出那种成熟的感觉。
这当然也是很自然的事,毕竟宋英闵没办法一下子就变成熟。

另一个原因,莫扎特的曲子虽然看起来容易,但听说只有从小针对技巧进行过艰苦训练的人才能弹得出来,不可能只是跟著感觉或干脆以别的风格去弹,这与宋英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也很不同。
所以最后,莫扎特回旋曲是由金小英老师负责弹奏,
《小星星》(啊,妈妈您听我说主题12首变奏曲)则由朴重勋老师弹奏。

**因为有这些演奏场面,所以跟之前的电视剧相比,拍摄时间是不是长出好几倍?
也没有。迷你剧一般不都是连续拍摄60天或80天的吗,而且还是在有B组、C组同时拍摄的情况下。
我不大喜欢这种方式。
因为对一个作品来说,负责完成它的那个人的视角是很重要的,保持一贯性也很重要。
我认为一部剧就应当由一名导演来完成。而且在我看来,拍摄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另外,艺术是依托人本主义而存在的,那么就不可以无视那些现场工作者的人权以及他们日常化的小幸福。
我认为比起成败,作品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要给他们时间休息、睡觉、洗澡、还有絮絮叨叨,这是我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我做得好的事,就是守住这个目标,我想把这作为自己值得炫耀的资本。
能够睡得好、吃得香,开开心心地聊著天完成这项工作,这一点让我最高兴。


单独采访③ 《密会》导演安畔锡“没有显眼的风格才是真正的杰作”

翻译by 我是毳毳

**这次在《密会》中则是将演员处于物体或背景的遮掩之下进行拍摄,感觉这样更突出了演员的表演。

不管是用(腰部到头部入镜的)半身镜头,还是(膝盖到头部入镜的)中近景拍摄,观众都没办法看得清楚。
虽然会看不清,但能使人更加用心地观察当时的情况或剧情,也更让人投入其中,这是我们所希望的。
我希望能巧妙地让人们投入其中,我就是以这样的心情进行拍摄的。
越是遮遮掩掩,你就越是想看清,不是吗。
(这是真的,我觉得我看密会的时候看得很辛苦,因为灯光太昏暗,或者有时导演不去拍到演员表情,但却是拍个脖子的线条,或者手的特写,
我就会要特别注意那些部位是不是有戏?! 毕竟比起脸部表情,要从其他小地方去知道主角的内心有点困难。
但也因为这样,我看戏看得特别认真,有时候都还得正襟危坐,或特别期待下一秒,导演会不会带到主角的脸。)
(不过脸部表情有没有戏,也是要取决于演员的专业程度,如果不会演戏的人,可能拍其他地方都还比直接拍脸还好,
但因为刘亚仁与金喜爱真的很专业,所以我根本也不想错过他们的表情。)

**第二集中的一场戏中,善宰弹奏巴赫平均律时没踩踏板,惠媛特别指出这点。
起初只说喜欢那么弹的善宰后来说:“感觉乐谱上就那么写著呢,音符之间应该这样弹。”
听到这句话的惠媛说:“这才叫解释。”这段对话的意义是什么呢?

关于这场戏,金小英老师说过,大家一般都是踩著踏板弹这首曲子的。
所以这场戏就是在强调善宰坚持不踩踏板的理由。
作家应该是想表达这个孩子对音乐的态度不落俗套、有自己的想法吧。
他并非跟著感觉随便弹弹,而是仔细分析了每个音符之后才决定断奏的。

**第八集中善宰与惠媛终于发生了第一次肉体关系,那场戏因为其独特的拍摄方式而成为了人们的话题呢。

我真的很喜欢那场戏。
本来剧本中是这么写的,“热腾腾的空气,房间内的所有东西都悄悄为他们两人闭上了眼睛。以下内容只用声音,不可使用图像”。
这里面提到的所有东西都悄悄闭上眼睛,看到这个时我刚好就想到了迪士尼动画片中将物体拟人化的样子。
所以我就拍成了好像是这些东西正在偷看他们似的,不是闭上了眼睛,而是在悄悄偷瞟的样子。
非要说的话,这算是另一种表现方式吧,与闭上眼睛看起来一样的偷瞟。

其实相爱的男女第一次发生关系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It's true!!! 而且对方还是自己心目中的女神! 另一边是想说对方是小自己20岁的小男孩。中间这落差,要跨出第一步真的很难!)
这个事不是说交往了就总可以成的,而是需要不知不觉中全世界都在帮忙的那么一个巧妙瞬间来实现。
是连物体们都帮忙才可能发生的事,就是那样的不容易。

那场戏是当天的最后一场拍摄。
我对演员们说,我们自己会看情况拍的,然后就鼓掌感谢,让他们回家去了,我们的剪辑师真的很棒。
拍摄时我们只是设计了照明,然后随意拍了些调料瓶、鞋、电表什么的。
但是后来当我看到连起来的画面时真的吓了一跳,完全就是按照我脑子里想像的顺序来的。
这件事让我明白到一点,人们一旦投入到真正重要的瞬间中去思考时,就会得出相似的结果。这是很有意思的经验。

**在这部剧里众多未给出说明的内容中,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姜俊亨——吴惠媛的前夫。
既然是叫姜俊亨,过去应该不是一个跟现在一样的俗物吧,可是惠媛怎么会非选他跟自己结婚呢?
而且剧中也已经透露了,惠媛在20几岁时就已经将进入上流社会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了,
如果是那样,她怎么没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对象呢?

郑成珠老师在开始写作之前,特别认真仔细地写了故事概要。
说起来,因为这个概要几乎就相当于这部剧的核心内容,在拍摄中也一直不断被展开,那里面也包含了关于吴惠媛过去的详细设定。
就像你所说的那样,吴惠媛认为结婚是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手段。
可是她的家庭环境不符合成​​为财阀家庭儿媳妇的标准,她的父母已经决定了她所能立足的位置。
其中一个选择是暴发户家庭,这种选择倒是不赖。
但是一旦走了这条路,比起变得有钱,可能更需要甘愿接受别人在自己背后嘀嘀咕咕的蔑视吧。
另一条路则是类似检察官这样的专职家庭。
但是,这类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在结婚时都会对陪嫁金额有所要求。
所以姜俊亨是个中庸之策。
虽然没落了,但是作为音乐家世家的公子,在别人看来还是挺像那么回事儿的,作为“画报夫妇”是够格的。
所以惠媛会与俊亨结婚,也是他们各自以俗物的角度算计又算计之后得出的结论。

**结局是从一开始就想好用那些内容了吗?

在写作过程中,郑成珠老师的脑子里曾出现过几个场景。
被剪了头发的吴惠媛,还有“真心性感”这句台词,一直都在心里盘旋。

**善宰在网上认识的“木耳哥”实际身份是惠媛这件事到最后也没有真相大白呢。

这其实是个活用起来会很有意思的素材,但是是我决定的,不要去表明他的身份。
剧中也有过几处情节几乎都要泄底了,不知为什么最后还是觉得不表明身份更好一些。
以单纯的观众立场来说,木耳这个人物确实很不错,让人不知不觉地想依赖他,
从不知他身份真相的善宰的立场来说,也希望能与他见上一面。
很难说,在这个净是些不像人的存在晃来晃去的世界上,只有他尤其像人。
所以我就想,让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只做木耳哥好了。

基本上是我以这种想法作为前提的,惠媛是知道“我天才”身份的,但善宰不知道木耳的真实身份。
尽管如此,因为是惠媛,因为相信她不会为了一己之需而利用这个身份,所以想维持木耳的身份不被挑明。
尽管惠媛这么多年来也参与了不少不义之事,但她是个会让人对她存有一丝信任的人物,所以这也许会成为一种救赎也说不定。

*在财阀家打麻将这种设定是从哪里来的想法呢?
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设定。
剧情一旦展开,就需要集中观众对会长一家人物的视线,也需要雕刻他们的古怪性情。
要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做到上述那些,想到的就只有麻将了。
一般人很少会做的事,这些人却当成仪式一般地在做。
既表现出他们丑怪的面貌,也表现徐会长是个喜欢散钱的人物。
其余人则都是为了吃到那点儿渣子而坐在那儿的。
当然了,这是郑成珠老师的想法。

文赵民俊(音译)(《dramatic》前主编)、刘善珠(音译)(电视剧专栏作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