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3135071_be9a7e6e58_o  

在我很小的時候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在南方的某寺裡住著一個得道高僧,有天他告訴弟子們,他要到北方看看,過了幾年,師父終於從北方歸來,弟子們好奇地問師父去北方得到了甚麼,師父回道,他在北方甚麼也沒有,地子們問道『既然北方甚麼都沒有,那師父為何還要去呢?』,師父說『如果不去一趟北方,我又怎能知道北方沒有我要的東西呢?』」

可能是國中或是國小看到這個故事的吧,初看時對這個故事沒有任何感覺,如今,這個故事我已經找不到來源,但這個故事卻在我大學的這幾年間深深地打動了我。幾年前擔任過輔大雄友的幹部,大一升上大二前的會長做了一支雄友會的年度紀錄影片,雖然是學生的業餘水準,但看得出這件事的用心,大二當了幹部就問了當年的會長有沒有要延續這件事繼續做下去,得到的答案是:「我們核心幹部沒人會阿(核心幹部由大三擔任)」,身為大二幹部的我就衝動之下說了:「不然我來做」,當時的我是一個連單眼相機都沒拿過,連光圈快門是甚麼都不清楚,剪接軟體連配字幕都有困難的人,因為這個衝動,買了單眼開始學習,當時的我決定,「我要去北方走走」,縱使北方沒有我要的東西,我也要去走走,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學習做影片,一直到現在的今天,雖然不敢說我有多麼專業多麼厲害,但至少做出了一點,幾年前的我完全不敢想像的成績,前陣子幫一間展店到臺北信義區att 4 fun的甜品店拍攝創業故事上募資平臺,後來募資平臺的經理找到我,說的我影片很棒,將來他們平臺有影片的問題將轉介給我,回頭看看,當初這樣的一個衝動是完全沒有預想到會有這樣結果的,只能說,我抱著可能徒勞無功的心態走到北方來了,卻得到我料想不到結果。

我在《人生就像即興演出》這篇文章提過,我們社會喜歡我們線性的去安排我們的人生,導致我們很事故、很功利的去衡量每一件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經濟學的效益,「要不要去學畫畫呢,但好像跟我以後工作無關欸」、「不知道學法文還是學日文,哪個比較實用呢」....等等各種算計,似乎都逃不開我們未來的工作,越來越少人願意去北方走走,但卻也因此失去了發現我們自己生命多數的可能性......

我有一個朋友很不喜歡看課外書,她告訴我沒有興趣,我說興趣通常不是伴隨著你出生就依附著妳的,興趣有時更需要花心力去培養,我認為,去北方走走是一種給自己一個機會,對自我的探索過程,是必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是要通過一連串的努力弄到自己五味雜陳、甚至遍體麟傷的,如果通過這些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北方沒有東西等著自己,就瀟灑地轉身,因為這並不代表虛無,反之,我認為這樣的人生命更加完整,他知道他到過北方,然後可以像那個得道高僧一樣大聲的說「我去過北方了,但那裏甚麼都沒有」,如果一生中總是沒有動身前往北方,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北方有甚麼,生命就因此留下缺憾。

現在的我正在學吉他,也是通過了很多痛苦的過程,手指頭長繭或是彈太久很痛,幾個和絃永遠跟不上樂曲,但我還是相當認真的在繼續學習這件事,但我知道我可能十年後都還是練不起一個成績,但我不在乎,因為我知道這趟路的目的並不只是變成吉他高手,這趟路的目的更是,我要努力走走看,看我有沒有這方面的天分,縱使沒有,也沒關係,我還是會繼續彈著一些簡單的歌曲唱著快樂的歌,因為我知道我去沒幾個人去過的北方,我的生命比別人完整。

你,要去北方走走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