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家人人出門都戴口罩,雖然在外面時彷彿大家一個個都成了口罩正妹,但事實上,口罩卻導致皮膚空氣不流通,近日皮膚科門診多了許多看臉部問題的病人。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志斌醫表示,長期配戴口罩也會加劇原有的皮膚疾病。因口罩多以不織布材質為主,長期下來會對臉部肌膚形成接觸性的刺激,且因不透氣,汗水和熱氣停留在皮膚表層,使水份和油脂分泌失衡,再加上飛沫沾附於口罩內層,更易造成細菌滋生等問題。

  1. 濕度增加—戴上口罩後,隨著我們的呼吸,口罩內的溫度會升高,又熱又濕的環境,容易造成皮膚油脂阻塞毛孔,形成痘痘。
  2. 皮膚表層狀態失衡—皮膚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細菌,當中有益菌、有壞菌,一旦口罩使得溫度、濕度上升,有利於特定的菌群增加,皮膚狀態不穩定,另原本的粉刺,變成了痘痘。
  3. 口罩過分摩擦皮膚—其實不少人會對口罩的不織布材質過敏,而且纖維材質粗糙不親膚、口罩摺痕處與皮膚摩擦導致,如果織物內含有甲醛殘留,或是有釋放甲醛的樹脂纖維,就容易引起過敏。

這些皮膚病的風險都會增加

酒糟肌

他舉例,像是俗稱「酒糟肌」的酒糟性皮膚炎,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常見症狀有血管擴張,臉頰紅斑持續不退、反覆熱潮紅等,另可能合併乾燥脫屑、膿皰、刺癢等病癥。

酒糟肌的致病原因多種,個人先天體質及後天清潔習慣、免疫系統失調、皮膚蠕形蟎蟲、紫外線刺激、酒精等皆可能為惡化因子。

面皰

也就是平常大家說的青春痘、痘痘,戴口罩整天把臉悶著,肌膚特別容易悶出粉刺和痘痘,尤其是容易長「粉刺林」的鼻子和下巴全都被悶在口罩裡。

濕疹

長期配戴口罩的話,緊密的勒痕甚至引發濕疹。所為的濕疹,就是一種表皮及真皮發炎,所引發的疾病。包括了紅、癢、發炎、皮膚脫屑,都是症狀。

別用係數高防曬品! 3 招改善皮膚情況

陳志斌建議,應依照各地政府建議戴口罩時機配戴,視情況摘除口罩通風透氣。

1.配戴30分鐘,取下休息1分鐘

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脫下口罩,讓皮膚「喘口氣」,這時候可以用面紙印一印臉上的油光,讓毛孔可以透透氣,再重新戴上口罩。

2.盡量不要上妝,避免更容易出油、出汗,反倒成為細菌的溫床

在戴口罩前,就不要使用過度滋潤的保養品,在肌膚無法完全吸收的狀態下用口罩悶著臉,容易讓肌膚負擔過大,可能會造成毛孔粗大或粉刺痘痘問題。日間改用較為清爽的保養品和防曬,而且確保在完全吸收後再戴口罩才不會讓肌膚出狀況。

如果要化妝的話,建議可以用「粉餅」類的化妝品,代替液體狀的化妝品,比較清爽透氣,降低了爆痘的問題。

3.防曬使用防曬係數SPF 30以內、PA系數較低的清爽型防曬

為了避免皮膚悶熱導致病情復發,可以選用防曬系數比較低的產品,相對來說對皮膚的負擔比較沒有這麼大。而且,戴上口罩之後,其實物理防曬效果已經很好了,如果在室內,可能不一定要用上防曬產品。

太常用酒精,也會造成手部皮膚乾裂

除了配戴口罩外,勤洗手及減少非必要性的公共場所出入,也是目前防治COVID-19最好的方式。

針對患有手部濕疹的病患,陳志斌提醒,部分民眾為求強力清潔及便利,會使用酒精消毒、洗手,但忽略其在揮發過程的瞬間,帶走皮膚角質層上的水分,破壞皮膚屏障,且搓洗的動作也會帶走溶解的皮脂,造成皮膚乾裂等問題。

建議手部濕疹嚴重的患者避免頻繁接觸水及酒精,應遵守洗手5步驟使用肥皂洗手,水溫切勿超過40度,洗後立即擦乾、塗抹護手霜。如出現乾癢、脫皮、裂傷,甚至長出小水珠,即是濕疹症狀發作,務必前往就醫,以免延誤診治。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病毒肯定透過結膜傳染!柯文哲:不要戴隱形眼鏡,把眼鏡戴起來保護眼睛

常戴口罩讓臉上狂長痘?教你 4 招常保好肌膚

辦公室是高危險傳播地帶!醫師解析洗手間、茶水間的危險陷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