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詩詞出自《山坡羊?潼關懷古》,作者正是張養浩,與這闕詞的知名度不成比例的是作者張養浩的鮮為人知。

張養浩出生於元朝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字希孟。23歲時,他受到平章政事不忽木賞識,被其舉薦出任禮部令史,1308年,任監察御使。監察御使,官不大,職責卻重,還是一個容易得罪人受到打擊報復的職位。張養浩在任上,卻不避風險,大膽直言。

兩年後,張養浩向皇帝呈獻萬言書,指陳時政「十害」:賞賜太多,刑禁太疏、土木太盛、號令太浮等等。以致「當國者不容」,結果就是張養浩被羅織罪名,貶為平民,永不錄用。1311年,元仁宗登基,愛惜張養浩的才學,召其出任中書省右司都事。

此後十年間,張養浩連續升遷,歷任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任期中,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元朝於1315年開始舉行科舉考試,選拔出大批有才華的名士。正在他一心為政時,1321年元朝的政局突然發生了變化,仁宗去世,英宗即位。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張養浩看透也厭倦了種種政治風波,便以贍養老父為由,急流勇退,回到濟南雲庄隱居。張養浩別號「五柳先生」,至今濟南還有一個柳雲社區,正是與他有關。

張養浩歸隱後,朝廷先後七次徵召,六次都被他一口回絕,最後是在1329年初關中大旱,竟出現人吃人的慘劇,朝廷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賑災,已經耳順之年的張養浩收到任命後不顧自己年邁,將家財分給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一路上,他遇到災民就救濟,遇到寺廟就求雨。看到餓殍遍地這樣觸目驚心的景象,張養浩難忍悲痛百感交集,作出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篇。到了任上,他就宿於官衙,白天夜晚事無巨細傾力救濟災民,常常為窮苦的災民眼含熱淚,心痛不已。到任僅四個月後,張養浩就積勞成疾一病不起,逝於任上,噩耗傳出,百姓悲哀痛哭。

這樣一位有才學,為官清廉,又處處為民著想心懷蒼生的父母官,除了他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人們對其知之甚少,論起原由來,恐怕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他出生的時代——元朝。

從歷史的時間軸來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存在了98年,實在不過是短短一瞬,但在百姓的記憶里,那卻是殘酷而且令人憤怒的。蒙古人的鐵蹄踏來時,大宋的輝煌終結在崖山,許多百姓喪命於慘烈的屠城中......於是,人們選擇了有意識的遺忘。而供職於這個朝代的官員,尤其是漢族官員,人們也在潛意識裡視其為有失大節而無法原諒,也許這就是張養浩被歷史忽略的原因吧。

但個人是無法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的,張養浩在朝不畏強權,在官關心人民疾苦,實在是一位難得的父母官。因為對百姓深切的同情和關懷,發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感慨的張養浩,值得我們銘記。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艷


關於為什麼忽略張養浩這個問題,首先你要知道張養浩是誰。因為他是誰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張養浩畫像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關懷古》)

絕大多數人知道張養浩這個人都是從上面的這首詞中了解的,咱們暫且將這首詞放一放,先看看張養浩的身世。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庄,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

張養浩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

說完了張養浩,咱們再說一說他所生活的年代——元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廣闊的政權,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國地區的征服王朝。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朝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中滅南宋統一中國。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災害頻繁。饑寒交迫的農民掀起大規模的反抗鬥爭。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攻佔應天當年秋天明軍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

張養浩同學真所謂生於元朝死於元朝,他出生元朝建國,他死之後39年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明朝。真真是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呀。但是他是一個漢人!現在再返回去看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詞。具體意思不作解釋了,抗日戰爭的時候汪精衛之流的大漢奸也說過類似的話:都是為了淪陷區的老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總得有人站出來維持局面呀!多少維持會的會長也是這麼想呀!

蒙古屠城

現在蒙古和滿族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五胡也不能亂華了,包括蒙古和滿族在內的少數民族也只能南遷了。但是如果歷史回到一切事情發生的當時,蒙古屠城成風,清朝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日本人有「南京大屠殺」,都是生靈塗炭血流成河。現在我們說性質不一樣了,分「內矛」和「敵矛」了,但是性質是什麼?對當時死難的老百姓有意義嗎?性質是我們活在當下吹著空調吃著西瓜回頭朝歷史深處回望,我們自己給它定義的。如果若干年後,中華民族統一了日本,五十六個民族成了五十七個民族,我們又該怎麼定義日本的侵略?

嘉定三屠

南京大屠殺

怎麼定義張養浩,我相信當時的受蒙古蹂躪的漢人百姓更有發言權,明朝的人比現在的人更有發言權。但是他們都死了,歷史是我們寫的。

雖說「學好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但是人還是有很多選擇的,比如朱元璋、徐達、常遇春,就連小說中的張無忌也不敢造次。單純看個人品行,張養浩也算不錯,但是大節呢?一邊是讓百姓生靈塗炭的蒙古,一邊是民族團結的大局,除了忽略我們還能怎麼辦?


張養浩的《上坡羊·潼關懷古》《山坡羊·儷山懷古》選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多年,但課本上對他的介紹極其簡單。

很顯然,我國歷史忽略了他。這其中的原因,有書君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張養浩生不逢時

元朝傳五世11帝,歷時9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建立的蒙古族王朝。

張養浩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一生經歷了元朝6個皇帝,可以說,他生是元朝的人,死是元朝的鬼。

蒙古人用鐵蹄終結了大宋王朝的輝煌,崖山海戰是宋元之間的一場生死決戰。

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

當時,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這場海戰成為了漢族人民心中永遠的痛,甚至有人發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感慨。

元朝雖然不到百年,但在中原百姓的記憶里,只有殘酷和憤怒:

蒙元軍隊的屠城,蒙元統治的等級森嚴,漢人低人一等,於是人們選擇了有意識的遺忘這段歷史。

而供職於這個朝代的官員,尤其是漢族官員,人們也在潛意識裡視其為有失大節而無法原諒,這就是張養浩被歷史忽略的第一個原因吧。

第二,張養浩的所作所為

張養浩出生於富裕人家,從小飽讀詩書,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

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

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

天曆二年,關中大旱,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朝廷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賑災,已經年過花甲的張養浩收到任命後,不顧自己年邁,將家財分給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不久積勞成疾,殉職於任上。

這樣一位躹躬盡瘁、有骨氣的人應該名垂青史,大書特書,但他的名聲並不響亮,也許與下面這件事有關。

元朝統治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中斷了近五十年的科舉考試恢復了。

張養浩親自主持大考,為知識分子找到了一條上升的通道。

但因為多年沒有進行科舉取仕,很多知識分子已經紛紛轉行開始寫元散曲了。

有了科舉考試,部分知識分子就投身到讀書求仕中去了,元散曲就這樣被釜底抽薪導致人才斷層。

所以說,雖然張養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對元散曲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第三,張養浩的其文其言

我們知道張養浩,主要是通過他的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章最後的八個字,道盡了黎民百姓在改朝換代的遭遇,但在統治者看來,確實大逆不道。

所以歷來統治者也就不敢樹他為典型了,這樣張養浩也就不會被正史所稱道。

張養浩的《山坡羊·儷山懷古》全文如下: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最後的十二個字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興亡,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焚燒以及奪得政權後大興土木的奢侈無度。

這更是讓統治者不爽,這樣的人當然不受統治者的待見。

現在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可見我們現在開始重視張養浩了。

正如臧克家讚揚魯迅先生的詩句:「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有書君相信,隨著張養浩的兩首元散曲的廣為傳播,他的精神品質也會廣為流傳。


謝邀。

元朝中書省參知政事張養浩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熟悉的是他以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佔據語文課本,陌生的是他這個人本身的面目和事迹。

悅史君先通過簡明介紹張養浩的一生,給大家解讀歷史背後的真相。

南宋咸淳六年,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張養浩出生在濟南歷城縣,這裡早已是元朝的管轄區域。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張養浩以一篇《白雲樓賦》引起山東按察使焦遂的注意,被推薦擔任東平學正,開始步入仕途。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張養浩來到大都,先後擔任禮部令史、御史台掾吏、中書省掾屬等職務,期間外放出任堂邑縣尹,做了很多實事。

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張養浩被任命為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因上萬言書指出「十害」,被免職貶為平民。

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張養浩又被任命為中書省右司都事、翰林待制,主持元朝第一次科舉考試。

元朝天曆二年(1329年),張養浩再度出任陝西行台中丞,同年七月去世,被追封為濱國公,謚號「文忠」,可以說是很尊榮了。

應該說,張養浩在政治上的作為,也是非常突出的,但我們只記住了他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悅史君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元朝不是熱點

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書籍,我們接觸到的大多是漢朝、唐朝、清朝等熱門,頂多再加上秦朝、明朝等,元朝一直是比較低調的。

雖然元朝只存在了90年,但從張養浩的一生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到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來看,他是一個純粹的元朝人。

因此,作為一個元朝人,張養浩的事迹自然也跟著低調了。

第二,張養浩不特殊

張養浩是一個很有成就的人,無論是學問還是仕途,但他並不特殊。

悅史君這裡說的特殊,是指一生中有特別的事件或者功績,比如滅亡南宋的元朝淮陽獻武王張弘范、制訂領先世界的《授時歷》的元朝昭文館大學士郭守敬等。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張養浩,就沒有類似於他的明朝人、清朝人的興趣大。

第三,作品太過超前

張養浩留在歷史上的痕迹,最明顯的就是《山坡羊·潼關懷古》,而問題其實就出在這裡: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最後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帝王們無法容忍的。

悅史君再給大家看一篇張養浩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意味就更加明顯了:

山坡羊·驪山懷古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同樣最後一句「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是帝王們無法接受的。

因此,這就註定了張養浩沒法得到正統王朝的推崇,湮沒600多年後,自然事迹就慢慢模糊了。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文史專家,作家,多平台簽約作者,觀止讀書會發起人,書評人,文學專欄主編 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答:因為他出生在政治不正確的朝代——元朝。

1269年,張養浩在濟南出生時,元滅金都已經三十五年了,南宋在他出生後兩年也告終結,老張也不爭氣,沒有活到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們龍精虎猛逐鹿中原的年代,可以說,生在鐵騎下,長在大元朝。

張養浩是一介文人,也沒有後世汪兆銘那樣的刺殺攝政王的勇氣和立場,所以即便是做了元朝的大官,造成的影響也遠遠比不過汪精衛投敵那樣驚世駭俗。即便是後來功成名就、淡泊功利,數度辭官不就,考慮到最後還是重出江湖投身仕途,你看,或許籌碼還是不夠高而已。

世人知曉張養浩,全賴他所作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尤其是詩詞最後八字箴言,可謂是道盡了黎民百姓在王朝更替大時代中的心聲,無論誰贏誰輸,老百姓永遠都是炮灰,管它城頭立的是哪位大王的旗幟,跟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

這未嘗不是張養浩的心聲,雖然他這番心聲產生的年代著實可疑,張養浩成長的時代里,元朝已經在中原建立了穩固的統治,作為漢族出身的張養浩,未必會懷念金朝的好處,北宋的繁華則是更加遙遠縹緲的存在。

那麼這首《懷古》所能代表的心意,就該是張養浩為代表的漢家文人世子如何在「波濤如怒」的異族統治下,怎樣把異族統治的危害性降到最小化,把漢族黎民百姓的權益最大化,這也是他人生的主要命題。

1313年,元朝的統治整整進行到一半,在張養浩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停擺半程的科舉考試終於恢復,張養浩本人也親自主持這次大考,這是張養浩對於科舉制度的巨大貢獻,當然也是他對牢騷滿腹、缺乏上升通道的文人的巨大貢獻,本來這幫文人由於沒有方向感,已經紛紛轉行開始寫元散曲陶冶情操去了,張養浩卻把他們拉回到讀書致仕的革命老傳統上來,元散曲卻被釜底抽薪導致人才斷層。所以說,雖然張養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他對活潑潑的元散曲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雖然後世盛讚老張「為國為民」,但老張之所以沒有廣泛流傳,與「為的民眾」當然不相關,但他「為的國家」,不管列入沒列入《二十四史》,出於漢人的過期榮辱感,都不算是一個特別正經的朝代。正如同汪兆銘不管是為敵占區民眾做了多少實際努力,他仍然是一個鐵杆漢奸一樣。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記住歷史,避免悲劇重新上演。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尋求僵化的,絕對的結論。因此,當中原文化的發展明顯高於周邊游牧民族文化又不斷受到周邊"異族"來襲,犯我領土,殺我同族時,當然要奮起抵抗,驅除侵略者,保家衛國;但這些"異族"進入中原地區,逐漸融入中原先進文化甚至統治中原地區時,又必須維護這個政權,承認其合法性,積極進行文化交流,互相學習。不過可笑的是,近來有不少人將所謂"五胡亂華"等同於日本侵略。且不說二者相隔千年,不可能有這種穿越,就其性質來講,二者也大相徑庭。前者是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互相廝殺(漢人在開疆擴土時又殺了多少"異族"才有了今天的疆土呢? 當年的"異族"今何在?),而後者是赤裸裸的侵略,是殖民統治,是妄想把中國從地球上抹去,是妄想把中國併入"大東亞共榮圈",從這個意義出發,南京大屠殺和"XX 屠城"一樣嗎?

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否認元朝,清朝統治的"道統",更搞怪的是,不少人在網上大肆鼓吹"涯山之後無中華",殊不知此言論的始作俑者正是日本侵略者為"解放"中國人所作的輿論準備。

中華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包容性,而且明顯優於周邊奴隸社會文化。因此在所謂"五胡亂華"時期,儘管中原地區湧進了不少"異族",也有互相殘殺,刀光血影。但中華文化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少數民族的統治集團成員,殺了漢人,但漢人的文化卻傳承了下去。我們討論民族仇恨過多,探究民族融合太少。只有面對這些坎坎坷坷,面對歷史,才能深刻了解中華文化,加強民族團結,避免分裂悲劇的重演。


什麼叫歷史忽視了張養浩?好像他挺冤的似的。

元代要說最冤,那就得說趙孟頫。就因為趙孟頫姓趙,他的成就,他的貢獻全都被宋朝的「名節」給冤大了,而且朝朝代代都冤他。

張養浩有「投靠元朝」的「罪名」嗎?沒有吧?

好歹他既不姓趙,也不是宋朝遺民,所以,他像一切臣子一樣在元朝讀書應試功名。同時,他又是一個清官,這人物你說那個朝代能說他半點不是?這就足夠了啊,而且,他還以一首《潼關懷古》名垂文學史,你說歷史是怎麼忽視他的?


我是看過三聯版《射鵰英雄傳》,A4紙大小,封面好像是深褐色,紙張很薄很軟的,裡面黃蓉受西毒重創,郭靖帶她去找一燈大師治病路上,黃蓉聽到「漁讀耕樵」的樵夫唱的就是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金老先生特意備註此曲乃後朝所創,硬是安插到南宋來,說明太愛此曲,我也自此知道了張養浩,估計很多人都是通過《射鵰》認識張養浩的。


哎!歷史其實很簡單,封建王朝都是忠於皇帝的,現在還有很多所謂的狗屁學者,說什麼元朝是蒙古人的,清朝是滿族人的,我就想問問這些王朝,處了皇帝是少數民族以外,其他大部分人都還是漢人吧!什麼是征服?斷其文化,毀其信仰傳承!可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不管是元朝還是清朝,都主動選擇了繼承和傳播漢文化!不然你以為單憑藉那點少數人能在中國站的住腳嘛?現代人反感清朝,是因為中國近代清朝這個閉關鎖國,使中國落後挨打的原因!要是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時候,清朝要是像以前的王朝一樣,舉國拚死抵抗,努力發展實力,也不會被人罵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