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岡仁波齊和七十七天,絕對是2018年值得觀看的兩部和藏區有關的電影!尤其是岡仁波齊,電影《岡仁波齊》,幾乎沒有任何劇情的和所謂演技,我承認我心太浮躁,第一次沒有看完,第二次被孩子打斷,第三次又沒看完。

我知道總有一次,我會用心看完這部影片!少年時期,第一次旅行去青海湖,見到公路上磕頭的人,那時候還不知道他們叫朝聖者!後來終於如願以償,來到西藏,即使已是滿身塵罪之身,我依舊發自內心地敬畏著這塊佛教凈地!這是一部特殊的電影,平鋪直敘,無悲亦無喜,一切自然流淌,安詳發生。

就是那樣,接納、祝福並安然地繼續行走著!原來心靈可以這樣安寧從容淡定澄凈!原來生命可以這樣倔強執著地走下去!原來信仰可以讓人如此渺小而無比強大!

再說說七十七天,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不管從演員的出色表演,還是畫面的選擇,都美到無以復加,江一燕絕對是一個為夢想而生的女子,把她和藏地鏈接在一起,註定了這部電影的驚艷絕倫!這個靈魂如風的女子,這些年風塵僕僕遊走在世界各地的荒蕪之地,跟著盡頭流浪天涯,活的無比自我且瀟灑!

一部電影,好不好,其實很好判斷,就是能不能重複看完第二遍,並看完之後對電影的畫面念念不忘!如果一部電影,當你看第二遍的時候,想快進,精神無法投入劇情裏,那這部電影就一般化了!

好的電影,總是會讓你閑暇時想起,並在想看電影放鬆的時候,一遍一遍去重複去看,每次看都有驚喜和不一樣的思考和收穫!

誠然,岡仁波齊和七十七天,至少在我看來,是具備了重複觀看且帶自己帶來驚喜和思考的兩部電影!


講一下張楊導演的《岡仁波齊》:

之前因為這部片子,採訪過張楊,當時他也因為這部片子的大火,而接受多個媒體的約採,不過後來發現,採訪他,他的話並不多。

《岡仁波齊》有關於信仰,其實也有關於生活方式的一種傳達。雖說,張楊本身並沒有信仰,可是他尊重所有的信仰。

這部電影張揚耗時一年帶領自己的拍攝團隊,跟隨著朝聖隊伍一路從西藏芒康走到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將信徒們的轉山轉水轉佛塔,一路虔誠跪拜磕長頭的場景,全部收入到自己的鏡頭裡,並記錄下他們這一路所經歷的快樂與痛苦經歷。

在這2000公里的漫長徒步旅途中,每一個人都在成長和蛻變,這正是張楊所想要體會的,也是看完影片後大家所能夠感受到的。大家都有所追求,堅持和篤信讓其成為可行和現實。每個人心中都一個岡仁波齊。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兩部電影。

《七十七天》

趙漢唐導演,並與江一燕共同主演的電影《七十七天》

影片講述了在生活中麻木到迷失自我的男主角楊孤身橫穿羌塘無人區的故事,而劇中的女主角則是一位身體殘疾仍樂觀面對生活的美麗女孩,是她讓楊堅定了去嘗試世人眼裡無法完成的無人區探險之旅。

↑ 羌塘(藏語意思:北方未知的空地)

自由、遠方、堅韌,影片的主題非常好。遼闊的雪域、壯麗的山崗,取景也是美到動人心魄。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生活離自己過於遙遠:自己不殘疾,也沒有麻木,不敢也沒必要去經歷這樣的冒險。的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去體驗這種波瀾壯闊的人生,但是,電影其實並未脫離我們的生活,其中很多細小的場景和人物的語言及心理都充滿了啟迪意義,可以讓我們在自己的小生活中受益。

《七十七天》真的離我們很近,他既描繪了雄偉的遠方,也講述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如能了知上述五點,在生活中思維和運用,我們一定不會虛度和辜負自己的一生。

《岡仁波齊》

講述了11位藏民穿越2500多公里、橫跨高原四季磕長頭朝聖的故事。導演張楊以半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西藏曆時一年時間完成。

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卻是為了逃離,有些人為了父母,更多的人卻是為了眾生。

也許有人不理解,這些藏傳佛教徒別的事可以不幹,為什麼一定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去禮佛朝聖呢?不理解很正常,因為這是兩個世界:在藏傳佛教徒眼中,拉薩是世界的中心,而對一般人來說並非如此,如果以世俗的價值觀去衡量他們的,對他們來說不公平。

「雖然這個電影沒有劇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設定我已經想了很久」,導演張楊這樣描繪。接近一年的拍攝週期裏遇到了不少意外,在西藏這片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簡單:互相幫助,互相信任。正如他們朝聖的終極目的,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卻是為了逃離,還有一些人為了父母,更多的人卻是為了眾生。

尋找信仰、尋找自己,未必一定要到某個地方。我想,也許再多走一些路,多看一些風景,所有的大山大海都為我所覽之後,我也會有這樣的徹悟吧。我也知道,並且一直在說,行走不能改變什麼,但是,總有一些地方,會給我們一些和日常不一樣的思考,比如,高原,比如西藏。

高原就在那裡,也許你看了《岡仁波齊》,也許你刷了《七十七天》,關於西藏,你真的懂嗎?我也不懂,希望自己可以懂。

因為人生淺薄,因為閱歷有限,所以這篇文章可能有些矯揉造作,可能有些為賦詞強言愁,但,還是想寫。因為喜歡,因為有想說的衝動,就這麼簡單。嗯,就這樣。

最後,送一段話,來自電影《七十七天》

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著

活了半輩子我就想幹一件自己想乾的事兒

在短短的一生裏

鼓起勇氣做想做的事

成為想成為的那個自己


我想,也許沒有什麼電影裏有比它所呈現出的荒原的浩瀚壯美更震撼人心的了。

10月16日,我有幸看了《七十七天》的點映,對於這部期待已久的電影,我想說:這裡除了極致穿越探險的故事,還有你一輩子也許都無緣遇見的極致美景。

我甚至想,也許正是因為大羌塘那令人驚心動魄的美,當年才吸引了光影大師李屏賓等數位實力主創願意為這部電影傾心投入;而今,也許正是因為那美到極致令人心醉的畫面,竇唯才會僅僅看了一分鐘的片花就答應了為此電影作詞譜曲——主題曲《扎西德勒》。

竇唯,他從不在意江湖,但江湖卻處處有他的傳說。

我們的星球除了冰雪覆蓋的南極和北極,還有人類無法生存的第三極——羌塘。

羌塘,也許世界上再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像它一樣,兇險和美,都登峯造極。

一次探險,七十七天;一個念頭,三年時間。

每個戶外越野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羌塘。

7年前,《北方的空地》讓中國的戶外探險活動躋身世界頂尖行列。

2010年4月,楊柳松以徒步推車自負給養的方式,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生死考驗,用77天橫穿大羌塘。這是人類首次以自力的方式橫穿大羌塘。9月,他發布的橫穿羌塘原帖點擊量高達3000萬次,一時間低調的他再次成為了江湖上的傳說【此前,他曾寫過一本雅魯藏布大峽谷穿越紀實——《結,起點亦是終點》,時至今日此書依然被旁人炒到上千元】。而後,原貼整理出版的《北方的空地》不僅獲得了第六屆金犀牛最佳出版物,更使中國的戶外探險活動躋身世界頂尖行列。

7年後,《七十七天》成為首部華語極地探險電影。2013年,同樣熱愛戶外探險和越野,熱愛藏區敬畏羌塘的趙漢唐,攜主創團隊以難以想像的艱辛,歷時三年深入無人區腹地,踏遍可可西里、阿爾金、昆崙山、藏北、柴達木五大無人區取景拍攝。用一部電影再現了楊柳松橫穿羌塘的探險之舉,同時用極致的畫面向世界呈現了中國無人區的絕美,使中國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極地探險電影。

《七十七天》這是一部屬於所有熱愛戶外者的電影,這是一部屬於所有嚮往遠方、渴望自由心靈者的電影,這是一部每一幀鏡頭都美到極致的電影。

無人區腹地,平均海拔5000多米,最高達到6700多米,極致美景的背後是高寒缺氧、冰雪風暴、補給困難、傷病暴曬、變幻莫測的地形和天氣……光影大師李屏賓說《七十七天》是一個充滿奇蹟的劇組,而有力氣的鏡頭都是危險換來的!

高原上的神山聖湖、荒漠、雪峯、璀璨星空、廣袤的雅丹、遼闊的冰川、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這些極致之景的美令人沉醉。

然而,即使是沼澤河灘、鹽鹼地、碎石地、冰雪、沙塵風暴、雷電、龍捲風這些極地兇險之景,都驚心動魄到浩瀚壯美;甚至是那些荒野猛獸,在荒原之境,都呈現出一種純粹的美。

有條路線,走一次將此生無憾!

有些風景,看一次便畢生難忘!

《七十七天》給你觸摸天堂的震撼,讓你遇見世界上最極致的荒原美景!


首先我認為兩部電影都是特別值得觀看,不論是選材,還是影片的拍攝上,都是值得大家肯定的,所以我想說說我心中的這兩部電影。

《七十七天》

這部電影是以楊柳松77天穿過無人區真實事件創作,所以在影片中可以看見男主在生活中迷失自我,希望通過橫穿無人區,讓生活不會平凡或者遺憾,也從他的視角,讓我們體會到自然的力量和平凡活著也是一種美好。可以從女主上看見:即使身體殘疾,在想追尋自己的夢想。她想過死亡,因為她認為自己累贅,可是一路向前,在喜馬拉雅山前,我們看見了夢想是沒有附加要求的。

因此本片帶給我們不僅是視覺上衝擊,更是內心深處的自我。身處繁雜社會,是否已經忘記最初的夢想,是否已經迷失在這花花世界。我最喜歡裡面的一句話:有的人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你呢?

《岡仁波齊》

這是一部2500公里的故事,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為了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了神山岡仁波齊,而在路途中加入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還有自幼殘疾的少年等等……其實這是一種信仰的追求,一條朝聖之路。所以在我看來這兩部電影是具有相似性:漫漫長路上,他們都遇到種種磨難,他們在長時間的長路,依舊沒放棄。兩部電影都會給我們帶來震撼,帶來思考,帶來你對生活的看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