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簡威瑟╱臺北報導】

花旗環球證券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賴昱璋指出,LED封裝產業供過於求問題存在已久,且此逆風仍未看到逆轉契機,並考量億光(2393)苗栗銅鑼新廠產能利用率並未達到100%,將億光推測合理股價一口氣腰斬至18元,維持「賣出」投資評等。

花旗環球證券早在2016年就看到LED封裝產業將面臨劇變,當時便將億光投資評等驟降至「賣出」,在此過程中也數度下修億光財務預期,最新報告則認為,億光至2020年止,獲利衰退程度至少都雙位數起跳,保守態度不言可喻。

根據外資所做財務模型,億光獲利不但連年衰退,繼去年大減33.7%之後,2018∼2020年淨利每年都將持續衰減,幅度介於16∼21%之間,每股純益從2017年的2.74元,逐年退步到2.16元、1.8元與1.44元。

這意味著,研究機構擔憂LED將步上太陽能後塵,成第二「慘」業。也因億光獲利連年衰退,花旗環球以2019年每股純益為基準,給予獲利處於下行時期的10倍本益比(與2011年中∼2012年類似),得出18元合理股價,是外資圈新低價。

商品化產業供過於求是營運的最大問題,過往包括面板、甚至近兩年重新火紅的被動元件族羣,以及現在尚處逆風中的太陽能等,都深受其害,因此,花旗環球本次重申LED下游封裝面臨的產業供需問題,瞬間讓市場期望回歸現實面。

相對地,外資圈對LED雙雄之一的晶電,不僅納入研究範圍的機構較多,更有瑞信證券持看多論調。

歐系外資分析師說,當年並駕齊驅的LED雙雄,之所以出現外資關注度不同調的狀況,最主要原因就是轉型與否。像是晶電切入VCSEL商機,又發展Mini LED,無論是在題材或是未來轉機層面上,都較能吸引資金目光;不過,LED照明與封裝產業在陸廠大舉參與、成殺戮紅海後,下游業者多半隻能苦撐,對長線資金自然較沒吸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