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於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對2018年以來尚未出臺降價措施的政府定價管理的景區,全面開展門票定價成本監審或成本調查、價格評估工作,以“五一”、暑期、“十一”等遊客集中時間段爲重要節點,成熟一批、出臺一批,降低景區偏高門票價格水平。

  景區景點降低門票價格,既符合“全民旅遊時代”公衆的普遍心理期待,同時也符合旅遊經濟的內在發展規律,有利於促進旅遊經濟擺脫“門票依賴”,朝着一個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經過前幾年的努力,原來高企的國內景區門票價格,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贏得了公衆的肯定,現在國家發改委之所以圍繞國有景區門票降價再次下發通知,有兩個很重要的背景:一是一些景區景點對降低門票價格不主動、不積極,搞消極降價;二是部分景區景點“假降價”甚至是“明降暗升”,通過其他方式和手段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因此,這次發改委的通知明確指出,各地價格主管部門要從減輕旅遊者景區遊覽全程費用的角度出發,在降低門票價格同時,加強對羣衆反映強烈、壟斷性較強的交通車、纜車、遊船、停車等服務價格監管。

  真正瞭解旅遊行業的內情,尤其是熟悉景區運營管理的人士都知道,這短短的一句話,卻蘊藏着國家發改委推動景區門票價格下降能否真正獲得成功的“密碼”,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監管部門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在之前的幾輪“降價潮”當中,一些遊客通過景區的公示欄或者是媒體,明明知道某個景區門票價格降低了,有時候降價的幅度還不小,但是整個景區遊覽下來,總的花費並不少,總感覺自己遭遇了“假降價”,但是到底“假”在哪裏卻說不清楚。

  遊客的這種感覺沒有錯,他們確實遭遇了“假降價”或者是“明降暗升”,而問題就出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景區對景區內的景點進行拆分,通過類似“園中園”的方式分別定價,這些單獨的景點門票價格加起來,甚至超過了原來景區的統一價格;二是一些景區門票確實降低了,但是卻利用自身的壟斷地位,提高了景區內交通車、纜車、索道、遊船等的服務價格,導致遊客總體費用不降反升。

  對於一些景區這樣的“套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遠道而來的遊客很難發現,自然也就無計可施。正是因爲如此,國家發改委纔在最新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把這次景區降價的監管重點放在遊客全程遊覽費用以及景區內一些壟斷性項目的價格上。可以說,這纔是“打蛇打七寸”之舉,有利於遏制一些景區管理經營者的小聰明、小伎倆。

  但在筆者看來,對於景區門票降價,既要有政府監督,也要有社會監督,比如能否要求景區把近年來的門票、景區內的收費項目的價格信息通過景區公告欄、網站、APP等渠道進行公示,這樣一來,景區是否真的降了價,降價幅度是多少等,遊客就可以一目瞭然。

  對於那些“假降價”或者是“明降暗升”者,就可以向旅遊主管部門或者是價格部門進行投訴、舉報。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一些景區“關門降價”,但是卻沒有降價甚至“明降暗升”的弊端了。

  苑廣闊 (作者系時評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