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偉大的抗日名將!

黃埔軍校第三期高材生!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戴安瀾陸續參加長城抗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屢建奇功。從團長、旅長一直升到師長,統領當時中國軍隊第一支機械化師——200師,在崑崙關作戰中,戴安瀾帶傷作戰,一舉擊斃日軍中將旅團長中村正雄,攻上崑崙關。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要求,集中精銳部隊組成中國遠征軍,開赴英屬殖民地——緬甸作戰。戴安瀾的200師位列其中。

在入緬作戰中,在關於指揮作戰、戰略戰術上由於中、美、英三方分歧極大,註定了中國遠征軍凶多吉少。

最後商定是由英緬軍總司令英國人亞歷山大為總指揮,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人史迪威為前敵總指揮,遠征軍副司令杜聿明為副總指揮,戰役的目的是由中英聯軍共同收復被日軍佔領的緬甸首都——仰光。

戰役部署是怯懦無能、心懷鬼胎的英國人制定的,按照他們的部署,中國軍隊配置在可以保證英國軍隊隨時可以撤退的路線之上,並且以加強聯絡為由在中國軍隊各師、旅部隊內派駐了聯絡參謀,以此來掌握中國軍隊的動向,但是卻拒絕中國軍隊這樣做。

果然,戰役一打響,英國軍隊隨即一觸即潰,不要說進攻,就是防守,中國軍隊也是處在孤軍作戰的境地。而此時戴安瀾指揮下的200師原本是主攻部隊,隨著英軍的撤退馬上成了後衛了,並且地處戰線最前沿,隨時有被日軍切斷包圍的危險!

戴安瀾和第200師,中國軍隊最驍勇的戰將和部隊,因為英國人的卑鄙變得生死未卜!

就是在這樣極為不利的條件下,戴安瀾留下遺書,指揮部隊同三倍於己的日軍在同古血戰整整一周,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取得斃傷日軍5000人的巨大戰果,最後奉遠征軍代總司令杜聿明的命令放棄同古撤退。同樣在戴安瀾指揮下,200師在撤退途中井然有序,未折一兵一卒也,沒有丟下一個傷員。這和指揮混亂、只顧自己逃命的英國軍隊形成鮮明對比。

同古之戰,英國和美國都給戴安瀾和200師以高度評價,稱之為中國軍隊的光榮、緬甸之戰中防禦最久、撤退最有序的部隊。就連對手日本人也對之讚不絕口。

但是,由於英國人不戰而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使中國遠征軍仍然處在生死劫中。特別是杜聿明不理睬美國人和英國人擅自下令200師撤退,更是將三方的矛盾徹底激化。最後還是蔣介石親自飛到緬甸卑謬召集中國遠征軍各軍部隊,連同英美指揮員一道共同制定了彬文那會戰計劃,這才逐漸平息下來。

但令蔣介石也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作戰會議還沒開完,前線的英國軍隊便本著放棄緬甸的目的繼續後撤了,導致這一計劃再次流產。而中國遠征軍又要為英軍的後撤埋單!

於是就出現了英國軍隊一路向西倉皇退卻,中國遠征軍不斷接防英軍丟棄的陣地,而日軍則步步緊逼,不斷向中國邊境滲透的局面。最後,英國人平安到達印度,而中國遠征軍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後卻發現自己的退路同時也是中國當時唯一的一條國際大動脈——滇緬公路已經被日軍切斷!

鑒於友軍的卑鄙行徑,杜聿明怒火中燒,堅決拒絕率部到印度與英軍會師的建議,而是命令全軍翻越中緬邊境人跡罕至的野人山回國。

在翻越野人山途中,200師遭遇日軍伏擊,戴安瀾身負重傷。因為在荒無人煙的野人山裡缺醫少葯,戴安瀾的傷勢很快惡化,在距離中國國境線還有三四十里的地方,戴安瀾這位中國軍隊的優秀將領帶著無限的遺憾壯烈殉國了。

戴安瀾犧牲後,無論是國內各黨派還是同盟國國家,都給予了極大的哀悼。國民政府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並且追授為陸軍中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也相繼做了輓詩;美國總統羅斯福以總統名義追授戴安瀾懋績勳章。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抗日名將!


國軍有十大抗日名將,張自忠,李宗仁,杜聿明,孫立人,薛岳,衛立煌,傅作義,張靈甫,王耀武,還有就是戴安瀾了。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除了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創作的詩詞,有很多都膾炙人口:《七律?長征》,《沁園春?雪》等等,但是以律詩吊挽將軍的,只有兩首。而有幸享此殊榮的,一位是共和國的元帥羅榮桓,另一位就是戴安瀾了。

《五律·海鷗將軍千古》: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戴安瀾,原名戴炳陽,字衍功,1904年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

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初為二等兵,後進入伍生隊。1925年,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1939年,戴安瀾升任國民黨軍第200師少將師長,這一年他僅有25歲。也就是在這一年的12月份,桂南崑崙關戰役中這位年僅25歲的小夥子一戰成名。

但是終究戴安瀾還是沒有逃過戰爭的魔爪,在1942年的同古保衛戰中。雖然從戰爭的一開始就知道結果,但是200師的全體官兵依舊堅守陣地,勇猛還擊。雖是處境艱難,九死一生,師長戴安瀾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放棄戰鬥,重創立敵人,打出了國威。

但是,後來中英盟軍全面崩潰,他們在退回國內的過程中,戴安瀾不幸中彈,在離國內僅剩幾十公里的地方與世長辭了。

1943年4月1日,國民黨政府在廣西全州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葬禮,當時的場面十分宏大,竟然有1萬多人參加了這次葬禮。而對於戴安瀾呢,除了毛澤東,周恩來和蔣介石也都題寫了輓詞: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周恩來

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蔣介石


抗日名將戴安瀾的名氣很大,形象也被不斷塑造與升華。1942年率中國遠征軍先遣部隊第5軍200師入緬作戰,之後以身殉國,終年僅38歲,被稱作「域外死忠第一人」。本文暫且不談他在軍事指揮以及戰略方面的具體評價,只說戴安瀾將軍的犧牲的始末及之後歷史形象問題。戴安瀾,號海鷗,學名炳陽,1904 年生於安徽省無為縣的一戶貧寒人家。初進私塾,1923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後決意投筆從戎,1925 年正式考入黃埔軍校三期步兵科。銳意進取,1928 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 1 師連長,繼之歷任營長,於 1932 年升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 25師 73 旅 145 團團長,之後率部移防抗日前線北平駐守。

1933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 13 軍 25 師 173 旅旅長。戴安瀾參加武漢會戰後,於 1939 年 1 月晉陞為國民革命軍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 5軍 200 師少將師長。1939年6月17日,授陸軍少將。當年12月,在崑崙關大捷中,一舉擊斃日本侵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蔣介石稱之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1940年獲得國民黨政府頒授四等寶鼎勳章,迅速成為軍旅新星。戴安瀾犧牲之始末

1942 年 2 月,為協同英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軍,保證「輸血動脈」滇緬路的暢通,國民政府決定派出中國遠征軍,計劃兵力約10萬。

戴安瀾奉令率領200 師不到一萬名軍官,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從雲南出國奔赴緬甸,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同古是阻止日軍北侵的重鎮,史稱同古保衛戰。首戰告捷,從 3 月19日起,在東瓜地區血戰 12 天,殲敵 5000 有餘,收復棠吉,史稱東瓜保衛戰。

戴安瀾作戰意志堅定,在戰前宣布: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可謂英勇異常。同時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讀之令人感佩。豈料不久後陷入日軍重圍,軍長杜聿明令廖耀湘的 22 師趕緊接應,3月29日突圍,戰到次日凌晨,渡過錫塘河,戴安瀾部退出同古鎮,跳出了包圍圈。3月30日,第5軍見敵勢兇猛凌厲,決定到同古鎮以北的棠古地區暫時休整,而戴安瀾200師作掩護部隊,使得軍部安全撤退。4月5日,蔣介石來到戰區指揮部,特意召見了戴安瀾,兩人:一同進餐,留宿行轅,勉慰有加,甚為倚重。

但到了5 月 18 日,撤退到緬北細保至抹古公路南側森林邊地時,日軍乘夜間天降大雨之際,發起襲擊,戴安瀾胸部、腹部共四處中槍,很快進入緬北矛邦村山上的一座小廟裡。因雨林地區氣候炎熱,傷勢過重不治,5月底戴安瀾犧牲,將星隕落於域外。

戴安瀾的身後形象

戴安瀾戰死在當時影響很大。英國的《泰晤士報》稱:東瓜之命運如何,姑且不論。但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簽署的文件中說:戴安瀾將軍於 1942 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入之優良楷模。

不僅如此,美國軍方把東瓜保衛戰看作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史迪威評價戴安瀾為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蔣介石為紀念戴安瀾,賦詩一首:虎頭食肉負雄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蔣介石是很看重戴安瀾的,可見其心痛;毛澤東在1943年3月寫過一首《挽戴安瀾·海鷗將軍千古》的五律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顧命,壯志也無違;

時任中央副主席的周恩來則手書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輓詞,對戴安瀾將軍誠致哀悼;朱德與彭德懷聯名撰寫對聯寄託敬意:上聯為將略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下聯為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可以說,舉國紀念戴安瀾。

1942年10月16日,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中將。當時的國內的輿論對戴安瀾讚譽有加,重慶報紙稱東瓜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為革命烈士,哀榮至極。戴安瀾將軍一心為國,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詩品可見人品。高風亮節,在奉命開赴台兒庄前夕,寫給其兄長的家書一封,要求以五個月所得薪水1500元中之1000元,捐獻國家。民族危亡之際孤師入緬,首戰告捷,但最終血肉之軀馬革裹屍,悲壯之至,是值得永久紀念、不朽的的抗日英雄——後世怎麼高度評價其實也是不為過的。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評選活動中,戴安瀾先生光榮入選。

周恩來讚譽戴安瀾:「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美國將軍史迪威評價戴安瀾: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由此可見,戴安瀾不僅是中國的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戴安瀾做出什麼貢獻,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

國內抗日,戰功赫赫,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的戴安瀾,20歲時投身國民革命軍。

為了牢記「挽巨瀾於既倒,誓死振興中華」的滿腔豪情,自己正式改名為「安瀾」 。

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後,戴安瀾參加北伐戰爭。先後擔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

1938年3月,台兒庄戰役打響後,已經升為旅長的戴安瀾率領軍隊重創日軍,迫使台兒庄的鬼子處於孤軍作戰,不得不撤退。

戴安瀾建立巨大功績,國民黨總部獎賞戴安瀾1枚寶鼎勳章。

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日鬥志。

戴安瀾率部投入徐州會戰的其他戰場。

因為戰功卓著,戴安瀾升任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干訓班教育長。

戴安瀾率部投入武漢會戰,殲滅日軍近千人,記大功1次。

戴安瀾升任第200師少將師長,這時候戴安瀾只有35歲。200師是第五軍的主力師,號稱中國軍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機械化師。

隨後,戴安瀾率部參加隨(縣)棗(陽)之戰、長沙保衛戰。

戴安瀾率部抗擊日軍最艱難的戰鬥發生在1939年年底的崑崙關之戰。

戴安瀾指揮第200師第600團,與日軍兩個聯隊在二塘進行激烈戰鬥。

在飛機掩護下,日軍發起猛烈進攻,600團團長邵一之陣亡。

這是日軍登陸後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戰鬥進行了兩天兩夜。

日軍佔領崑崙關後,中日雙方以崑崙關一線山地為界,暫時處於對峙狀態。

第5軍軍長杜聿明制定了「關門打虎」的包圍全殲戰術,命令戴安瀾第200師、鄭洞國榮譽第1師正面主攻崑崙關。

反攻戰鬥打響後,戴安瀾指揮第200師與榮譽第一師開始攻堅,經過12個小時殘酷戰鬥,一舉攻佔崑崙關主陣地。

日軍再次出動飛機狂轟濫炸,奪回崑崙關。

崑崙關日軍工事非常堅固,上兩層下一層碉堡,構成交叉火力,中國軍隊攻擊受阻。

空前慘烈的戰鬥進行著。兩個團的兵力,在戴安瀾將軍親自率領下,以大刀、鏟刀和血肉之軀,一路斬草開路,割破日軍設下滿山遍野的鐵絲網,向崑崙關最後一道大門——界首陣地發起猛攻。

儘管敵機在頭上掃射、轟炸,戴安瀾指揮一團士氣旺盛,不顧犧牲,頑強進攻。中國士兵組成敢死隊,用手榴彈塞進日軍據點的槍眼,炸毀日軍武器裝備,終於攻克界首高地。

在戴安瀾率領下,中國軍隊肅清了崑崙關全部殘敵。

崑崙關消滅的日軍,被日本人稱為「鋼軍」,曾經打敗了頑強的俄軍。

戴安瀾指揮的第200師,因在崑崙關戰役中戰功卓著,受國民政府集體嘉獎一次,參戰人員提薪餉兩級。

師長戴安瀾因指揮有方和重傷不下火線,再次榮獲青天白日寶鼎勳章一枚,被蔣介石稱讚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

入緬抗日,抬屍回國,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1941年底,戴安瀾的第200師開赴緬甸抗擊日本侵略軍。

東瓜保衛戰前,戴安瀾宣布:「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日軍裝備先進,而且還有空軍配合作戰。面對4倍於自己的先進日軍,戴安瀾率領軍隊苦戰12天,消滅5000多日軍,成功掩護英軍安全撤退。

東瓜保衛戰為戴安瀾、為黃埔軍校、為中國軍人在盟軍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重慶的報紙稱東瓜保衛戰「無論在中國抗戰史或世界大戰史均有其不朽的價值」 。

在同古保衛戰中,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

戴安瀾採取百米決鬥戰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里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對日軍進行肉搏。

同古保衛戰又歷時12天,第200師將士們以高昂的鬥志與日軍鏖戰,用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

棠吉之戰爆發後,負責收復棠吉的第200師將士率先向日軍發起進攻。

戴安瀾命令部隊強攻棠吉西側的日軍警戒陣地,並一舉奪下。

戴安瀾在收復棠吉的戰鬥中親臨前線指揮,攻克棠吉,不僅使中國遠征軍受到極大鼓舞,而且也使東線戰局轉危為安。

毛澤東在悼念戴安瀾的詩中,寫道:「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由於英軍急於向印度撤退,中英盟軍全面潰敗。

遠征軍大部隊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在地面攻擊的同時,大批日機對著人群密集掃射。負責掩護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與軍部失去了聯繫。

第200師兵分兩路,橫穿細抹公路的時候,突然遭到大股日軍伏擊。

緬甸嚮導堅決拒絕為中國軍隊帶路,戴安瀾命令部隊立即分散突圍。

迎著日軍密集火網,幾千名中國士兵端著刺刀沖了上去,與日軍激戰,第200師傷亡慘重。

戴安瀾被日軍機槍子彈射中了胸部、腹部。

將士們輪流用擔架抬著戴安瀾,艱難行走在在緬北的高山峽谷和原始密林之中,還要躲避日軍的追擊。

1942年5月26日,第200師余部行走到緬甸北部茅邦的克欽山寨,這裡離國境只有30多里。但是,戴安瀾已經心力交瘁,幾次昏厥,他吩咐衛士整理衣冠。戴安瀾終因傷勢太重,不幸去世,享年38歲。

官兵按照戴安瀾的遺願,將他的遺體輪流抬回國內。

國民黨政府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

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一枚軍功勳章,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戴安瀾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爭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我們今天的和平、安寧、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強大做出應有的貢獻,讓我們的子孫不能再受外國侵略與奴役。


戴安瀾1904年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戎馬一生都在國民政府中央軍系統。1933年長城抗戰,他是第17軍(軍長徐庭瑤)第25師(師長關麟征)第145團團長,古北口一戰,關麟征、戴安瀾英勇負傷。對於古北口慘烈的戰況,戴安瀾久久無法忘懷。四年之後,他在《痛苦的回憶》一文中,總結了這次戰役的教訓,提出了加強訓練、嚴肅軍紀等許多正確主張。

全面抗戰開始後,戴安瀾升任第73旅旅長,先後參加了平漢鐵路北段作戰、徐州會戰。第31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十分欣賞戴安瀾,提撥他為第89師副師長,有意繼續培養。沒想到杜聿明"挖牆腳",1939年初,戴安瀾調升第200師師長,第200師前身是陸軍裝甲兵團,國民政府軍機械化部隊的"始祖",戴安瀾表示一定"盡竭全力,練習勁旅,為國馳驅,殲彼倭寇"。鄭洞國曾經擔任第5軍榮譽第1師師長,1982年5月22日在《團結報》發表紀念文章《黃埔之英 民族之雄》,深情緬懷道:"1939年初,戴安瀾來我們第五軍任二〇〇師師長,我們朝夕相處,相知甚深。他雖是軍人,卻酷愛文學,擅長寫作。他那颯爽的風度和無所畏懼的性格,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是年12月,第5軍參加桂南會戰,攻克崑崙關,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正面戰場難得的勝仗。作戰期間,戴安瀾中彈受傷,血流不止,但他堅定地說:"我受了一點輕傷,算不了什麼,決不下火線。不打退敵人心不甘。"1942年3月,第5軍奉命進入緬甸抗擊日軍,蔣介石在臘戌幾次召見戴安瀾,希望第200師堅守緬南重鎮東瓜,為大軍集結贏得時間。從3月19日到29日,第200師頑強抵抗日軍進攻,戴安瀾抱定必死決心,給妻子王荷馨留下一封遺書:"現在孤軍奮戰,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後來,由於補給中斷,援軍隔阻,蔣介石同意第200師北撤。

4月中旬,稍事休整的中國遠征軍又在緬甸中部重新構築陣線。第200師轉戰克遙克伯當、棠吉等地,戴安瀾認為"出國作戰,以經常之軍,作遠征之舉,可謂草率,今惟有以精勤?救之"。5月18日,第200師在通過細包至摩谷的公路時,遭遇日軍阻擊,場景異常混亂。據第200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回憶,因戰鬥發生在夜間,又是在密林中進行,經過一夜激戰,發現戴師長下落不明,師參謀長周之再冒險多方搜索,才在路旁草叢中發現戴師長胸部、腹部各中機槍彈,雖未擊中臟器,但因醫藥匱乏,傷口迅速化膿。

鄭庭笈接過指揮,邊戰邊撒,部隊終日行進在大雨滂沱的荒野山林間,身體虛弱的戴安瀾傷重不治,於5月26日犧牲在緬甸北部茅邦村,時年三十八歲。遠征軍將士帶著戴安瀾遺骸千辛萬苦回到祖國,《中央日報》《掃蕩報》聯合版發表題為《敬悼戴故師長安瀾》的社論。社論指出,戴的殉職,"無論在中國抗戰史上或在世界大戰史上,均有其不朽的價值"。1943年4月,戴安瀾追悼大會在廣西全州舉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撰贈了輓詩"海鷗將軍千古":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一句話「不死早晚功德林。」(北平第二模範監獄)但是,戴安瀾如果一直不陣亡的話,估計到1949年最差也是個兵團副司令官了。(就是大約高吉人的那個位置)

高吉人(1902—1979),籍貫陝西靖邊,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四期學員;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三期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預備兵團副司令官。

另外也要看從哪個方面評價戴,每個民族都要樹立自己的英雄,從這個方面,他夠格。從軍人的角度,他也算稱職。從指揮能力的角度,他還到不了這個評價的檔次。(只當到師長)戴在撤退時犧牲後,毛主席知道消息馬上提筆在延安窯洞里寫了這麼一首詩,名為《五律挽戴安瀾將軍》,表現出我軍同樣對他的認可。

但是有人說戴安瀾撤退時瞎指揮不聽杜聿明的,當時撤退200師重武器損失很厲害。(200師在緬東,杜聿明也要求200師直接從緬東撤退回國,但戴安瀾偏偏要去緬北)因為戴師長在撤退的時候不歸5軍(軍長杜聿明)指揮,歸6軍指揮;新38師歸5軍指揮。

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在其記錄中說:「當面的敵人是重慶軍第200師,其戰鬥意志始終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掩護任務的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拚死抵抗。雖說是敵人,也確實十分英勇,軍司令官飯田中將及其部下對其勇敢均表讚許。(可是我翻遍日軍記錄和檔案,找不到這句話和文獻)

再有,根據雙方戰報和鄭庭芨回憶錄「一個89師調來的外來戶,駕馭不了手下那些驕兵悍將,東瓜戰鬥中他扔下鄭庭芨指揮官頂缸守城,自己怯戰溜過錫塘河東岸躲起來結果卻被迂迴的日軍56師團搜索聯隊加上昂山的緬甸國民軍撞個正著,又要東瓜功臣是鄭庭芨分兵來援,打亂了整個作戰布置… 」。「名將」因中央日報發表的「日記」和潤之題詞之故而聲名鵲起!卻和手下人的回憶不免大相徑庭,什麼才是真的呢?未必是撥開歷史迷霧才知道。

不過,戴師長畢竟是遠征軍時期犧牲的少有的高級幹部,是否當得世人銘記呢?


戴安瀾,中國軍魂的代表,真正的民族英雄,永載中國歷史史冊的為國作出巨大貢獻的英雄。

沒有戴安瀾這些民族英雄的前赴後繼付出鮮血和生命小日怎麼打敗,抗日戰爭怎麼勝利。

沒有這些英雄的欲血奮戰,就沒有今日之安寧社會和幸福生活。

同入侵中國的國外勢力作鬥爭而流血犧牲的軍人才能稱為民族英雄。


戴安瀾,又名戴炳陽,號海鷗,安徽無為縣洪巷鄉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畢業後加入國民黨革命軍。歷任國民黨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在抗日戰爭中,戴安瀾身先士卒,英勇善戰,履歷戰功被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及「海鷗將軍」稱號。

戴安瀾戎馬一生最為顯赫的戰績,就是在1942年初,率領遠征軍先頭部隊第五軍200師全體官兵入緬作戰。

當年戴安瀾的200師曾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鐵馬雄師」,也是當時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堪稱王牌中的王牌。

進入緬甸之後,戴安瀾立即率部進入距離仰光不足300公里的同古戰場,與攻佔同古的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為先頭部隊,戴安瀾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為了完成任務,必須要全力頂住敵人的進攻,給大部隊贏取有限的時間增援。經過兩天的死纏爛打,日本軍雖然動用了很多飛機輪番轟炸,但在戴安瀾的鋼鐵之師的頑強抵抗下,同古城堅固如鐵,很難攻克。

不久,日軍的後續部隊也陸續抵達同古地區,再一次向戴安瀾的200師發動猛攻,狡猾的日本鬼子還派了一股部隊轉到同古城北,偷襲了克容岡機場和附近的鐵路。切斷了同古和外界的聯繫,同古城頃刻間成為了一座孤城。就在這種內無救濟,外無援兵的艱苦環境下,戴安瀾的遠征軍200師與日軍奮戰了整整5個日夜。

日軍瘋狂的炮火已經將同古城炸的天翻地覆,一片狼藉。英勇的200師受到了重創,傷亡慘重,但是儘管如此,將士們依然沒有放棄腳下的這片土地。臨危不懼的戴安瀾師長更是下達了死命令,命令全體官兵誓死守衛同古,同日寇決一死戰。並立下遺言:「余奉命固守同古,誓與城共存亡,余戰死,以副師長代理,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理」。各級軍官們見師長都表達了決心,一下子精神頭也上來了。就這樣戴安瀾的200師與敵人又死扛了幾日。但最終因寡不敵眾,日軍終於衝進了同古城,戴安瀾帶領部隊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內肉博戰。

就在同古即將全部淪陷的時候,200師所屬第五軍軍長杜聿明下達了撤軍的命令。這時候日軍結集的幾個師團對同古發動了聯合總攻,在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下,日軍佔領了整個同古城。戴安瀾的200師經過淤血奮戰最後僅僅剩下了幾千士兵,他們趁著夜色悄悄的撤離了同古城。

同古一戰戴安瀾誓死守衛同古,捍衛了一個軍人的威嚴。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大大挫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令日本人聞風喪膽的鐵馬雄師打出來中國人的勢氣,展現了中國遠征軍的風采。

1942年5月,整裝待發的200師,從新返回抗日戰場,戴安瀾接到新的命令,奉命收復棠吉城。與日軍再次展開激戰。在成功收回棠吉城後,由於盟軍的節節敗退,導致緬甸西部被日軍佔領,日軍大部隊迂迴到了中國遠征軍的後方,面對突如其來的日軍,戴安瀾的部隊被打個措手不及,一點準備都沒有。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在盟軍苟且偷生撤退之後,杜聿明下令遠征軍向國內撤退,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在撤退的過程中,戴安瀾的新200師被日軍逼進了茫茫的原始森林中。前無退路,後有追兵,戴安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境。素有機械師之稱的200師在森林裡也成了籠中之鳥,難以發揮機械師的威力。在這種情況下,戴安瀾依然屹立不倒,命令部隊分散突圍,寧可玉碎也不瓦全。

不幸的是在這次突圍行動中,戴安瀾為了掩護部隊突圍,被日軍的機槍打中,年僅38歲的國軍抗日將領戴安瀾結束他年輕的生命,戰死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1942年戴安瀾將軍犧牲的噩耗從緬甸傳到延安,毛主席知道後,提筆在延安窯洞里寫了這麼一首詩,名為《五律 挽戴安瀾將軍》,詩中這樣寫道:外辱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冬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他便是被毛主席譽為「海鷗將軍」的抗日名將戴安瀾,一位對中華同胞充滿熱愛,一位對中華每一寸土地都留有感情的英雄,他為了民族、為了國家、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異國他鄉,只因為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只因為他憎恨殘忍的侵略者,他是一位值得任何人敬佩的英雄。

戴安瀾將軍是黃埔三期的畢業生,他從底層軍官成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團的師長,完全是靠他自己的一腔熱血。在北伐時期,他就英勇善戰,往往身先士卒,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率部先是參加長城防線,於日寇血戰於古北口,之後又參加了台兒庄戰役、武漢會戰、徐州會戰,在崑崙關戰役中他率部殲滅日軍王牌旅團第十二旅團,其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

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他率部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先行開赴了緬甸同古,在同古保衛戰中,他於平原之處堅守十餘天,使得日寇在軍事實力數倍於我軍的情況下損失慘重,完成了阻擊任務,經此一役他成為了第一個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後因盟軍指揮的失利,使得中國遠征軍孤軍奮戰,不得不從野人山突圍回國,在200師回國的途中,戴安瀾將軍在指揮的時候不幸中彈,後突圍至緬甸矛邦的時候因為傷口的潰爛而去世,年僅三十八歲。

後屍體被官兵護送回國,在廣西全州舉行了國葬,舉國弔唁。戴安瀾將軍他是守衛國家的藩籬,他的不朽英魂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戴安瀾是抗日戰爭史上一個軍功彪炳的大將,同時也是一個抗戰功績即被自己的圈子認可,同事又被相關方面認可的典型,在解放後不久,戴安瀾就以抗日軍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這在整個近代國·共鬥爭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這裡需要明確一個問題,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不是哪一派哪個勢力的事情,電視劇上演的爛了街的抗日神劇,往往關注細枝末節,抓住一些子虛烏有的小事情大編特編,好像抗日戰爭就跟玩似的,不需要走心。

其實大規模有組織的對日抵抗主要發生在國軍一方,電視上經常演的某路上前線抵抗,路遇大規模潰敗的國軍,還不忘奚落的說一句:「國軍不行了,抗日還得我們上」,那不過是忽悠人的鏡頭,不能說不對,但具不具有普遍性,還很難講。

畢竟,長沙保衛戰、衡陽保衛戰、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等,這些與日本狹路相逢,針尖對麥芒。

真正的抵抗,都是國·軍進行的,這些大規模的戰役可不是隔靴搔癢,也不是簡單的與日本置氣撒嬌(某方面的抵抗在經過電視劇美化後,好像就是這麼個調調)。

這些戰役才是真正影響抗日進程的關鍵性戰役,而其中戴安瀾率領的抗日遠征軍,則把這張影響力傳播到了國外,傳到了國際舞台上。

戴安瀾本身所體現出來的是某方面在組織人力物力方面,絕不是毫無建樹,而這種組織力本身就是統治力,蔣介石說「十萬青年十萬軍」,是有確切的歷史事實做依據的!

好在戴安瀾的人生以抗戰軍功收尾,沒有摻雜入後來的內戰紛爭這也使得他的抗戰軍功容易被剝離出來,丁是丁,卯是卯,功臣終究是功臣。

1946年往後的很多人就沒有戴安瀾這般幸運了,雖然近年有緩和的跡象,但想要被追認抗戰功績,說實話,隨著很多當事人的逝世,很多事情已經來不及做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