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辛亥革命後,滿清政府雖然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卻迎來了北洋時代,而北洋政府唯一可以說沒有大規模內戰的時間,還是袁世凱活著的時候,而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卻進入了混戰時期。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最為強大的有兩個派系,是直奉和皖系,而東北的奉系也正在崛起,從1916年到1928年,在這短短的十二年中,有皖系把持過北京,也有直系,當然也有奉系,不過他們都是依靠戰爭來達到目的的。

其中他們的代表像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馮玉祥、閻錫山等等這些人,他們基本上都是為了地盤、權力而戰,他們每個人都聯合過,當然也互相打過,這也正是北洋政府沒能一統天下的一個原因。

所以我認為,像吳佩孚、張作霖這二人,他們權力巔峰的時候擁有了大半個中國,但是最後都失敗,敗給了南方的革命軍,其實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源於他們的本質,他們是軍閥、他們沒有信念、沒有理想,在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的權力,所以他們註定失敗。


坦率講,北洋這個圈子,更像是一個江湖而非政治團體。北洋團體沒有出現力挽狂瀾的強人完成統一中國的任務。個中緣由很多,比如中國的社會性質,各方利益的不同等等。但我更願意從人性的角度來思考這個江湖圈子。所謂江湖,狹義為先,快意恩仇。他們會把個人的恩怨看的很重,從而很難抱成一團。以直係為例,曹錕在馮國璋時代可直可皖,馮國璋有了他,直系四督,天下震動。可一旦被徐樹錚拆招,馮國璋的直系又重新回到了長江三督。力量隨機削弱。再此後,曹錕代馮而執直系牛耳,但曹錕自己都想不到他的直系居然分成了洛,保,津三派。各自互有交集卻難說有完全的利益的共同化。由於他們是兵家出身,所以他們很難去刻意掩飾自己的心緒。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所以,在追求利益共同化的過程中,他們反而分化了。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吳佩孚,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天下沒人敢收留吳佩孚。吳佩孚走投無路,這時候是趙恆惕公然收留吳佩孚。趙算是吳佩孚的老對手,當年吳在湖南,壞他事兒的就是趙。所以可能連吳自己都不會想到趙會收留他。這看上去並不像是一個政治事件,而是一段江湖糾葛。頗有些一笑泯恩仇的意思,但政治畢竟不是江湖。所以,北洋這群武人,玩不轉政治是必然的。這也可看做是他們毀譽參半的原因。

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北洋武人,真正把統一全國看做畢生追求的目標的,只有兩人。段祺瑞與吳佩孚。其他人對於統一一事,能統一自然很好。不能統一,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是一種選擇。


夫子云,名不正 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看看北洋軍閥之間的爭鬥便是如此。他們都握有槍杆子,也有自己的稅收來源,還有一堆文人幫的吆三喝四。可問題也來了,打來打去,打不出一個統一政府,其實便是一個「名」得問題。千萬別覺得名虛無縹緲,這關乎到政權的合法性,也關乎到他能團結多少支持者。例如張作霖,張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會戰後實力大增,廣州政府北伐前夕,張作霖又當了大元帥。但為何敗的那麼快?奉軍是有戰鬥力,但編製極為混亂,且各部隊自成系統,個人色彩極為濃厚,張學良、張作相、李景林都有自己的小攤子,又沒文官政府有效的約束,這就是眼界與格局太小。得不到長久自然不奇怪。除此以外,張一意孤行,不注意把地方勢力與自身之間的關係處理好,也不認真聽部下的勸,這也是其失掉支持的重要原因。最有統一希望的大元帥都如此,更何況是吳佩孚等「失敗者」。所以,立住flag不難,除了錢,除了槍,還得玩手段。


北洋軍閥大部分都出自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時期的各級將領,袁世凱死後,各自佔領地盤形成割據勢力,從彼此之間關係來說,很多甚至是出自同門,有過交集,之間關係錯綜複雜,不是純粹的敵對狀態,另外,當時國內局勢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勢力的影響,分裂當然是各國列強最願見到的局面,最重要的是,各個軍閥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黨和綱領,都是派系鬥爭,組織上不嚴密,目標上不明確,思想上不統一,並不像後來的北伐戰爭一樣,組織、思想等方面的條件都具備了。


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也是比較特殊的時代,他處於中國近代「」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局面下,1912年到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去世,是由袁世凱領導與維繫的一個鬆散的全國性質的軍事政治集團,由於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創建者,在北洋軍閥中擁有較高的威望,在其沒有實行洪憲帝制之前。尚且能夠勉強維持脆弱的統一局面。但是洪憲帝制的實行。導致了袁世凱與北洋軍閥內部擁有很大威望的段祺瑞與馮國璋關係的破裂。隨著袁的去世。再也沒有任何一方擁有可以服眾的威望以及實力。分裂成為直,皖,奉三大系軍閥以及其他的比較小的地方類軍閥。混戰不停。據來新夏先生在《北洋軍閥史》一書中所敘述:近代中國的軍閥定義為以一定軍事力量為支柱,以一定地域為依託,在中體西用的思想的指導下,以封建關係為紐帶,以帝國主義為奧援,參與各項政治,軍事以及社會活動,罔顧公義,而以只圖私利為行使權力之目的之個人和集團。根據來新夏先生的論述可以知道,其無法統一的原因有:第一,北洋軍閥在當時的社會生產關係上仍處於較為落後的思想觀念。並且其首領大多出自農村,對農村地主生產剝削手段較為熟悉,對近代急需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不十分熱衷。這就導致了他們的社會基礎仍是地主階級。並沒有超越歷史的局限性。第二個原因就是北洋軍閥的首領大多是中體西用思想的影響者。走不出清末思想的怪圈。其中吳佩孚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第三個原因是割據稱雄,擁兵稱霸,地盤對於軍閥來說是命根子。直系曾經控制中國八個省份,奉系在1926年也曾經擁有半個中國之多,軍閥如果沒有地盤就無法生存下去。地盤可以解決軍隊與財源的問題。還擁有特別多的軍隊。直系巔峰時期擁有20多萬軍隊。奉系也曾經擁有近40萬人馬。第四個原因是雙方都有一定的帝國主義的支持,直系是美國與英國支持。奉系是日本的支持,皖系是日本的支持較為多。這些帝國主義在背後向他們支持得軍閥出售武器,提供援助,有時候甚至出兵直接干涉,比如日本出兵干涉北伐軍北伐。以及郭松齡反奉的戰爭。無法有一個軍閥統一也反映出了當時的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均勢的局面。都不希望打破這種政治經濟平衡。來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其中段祺瑞曾經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但是遭到了吳佩孚以及西南軍閥的反對。吳佩孚也曾經推行統一全國的政策。但是受限于軍事策略以及馮玉祥北京政變也成為泡影。綜上所述。北洋軍閥里自從袁世凱去世以後。再無一人有足夠的威望,實力去統一整合這個極為脆弱鬆散的政治軍事集團。


在我看來,北洋軍閥各派系實力確實不弱並且都有一統全國的宏偉目標,但是反觀當時的情形,各地之間其實存在許多差異,諸如山西軍閥閻錫山為了保存自己實力,將山西地區鐵路軌道特意修為窄軌鐵道,這使得其他地區火車進入此地後還需專門更換火車,可見各地之間還是進行了一系列的抵制其他地區統一的措施。而且我們還不可忽略歐美諸國對於中國的影響,列強們各自支持有不同的軍閥,軍閥們也選擇不同的列強作為自己的後盾,諸如一戰期間發生的府院之爭,就是黎元洪和段祺瑞爭奪最高權力的競爭,但是兩者卻又都分別依賴美國和日本,因此與其說北洋軍閥實力都很強,倒不如說他們的軍隊構成,統治方式等同質化,使得實力都強卻都相差不大,缺少了變革的動力後,最終難以統一。


正因為各方實力都不弱,才沒有能夠有一方統一。任何一方都沒有能夠打敗其他兩方聯合的實力,而又沒有利益共同體,各方都是從眼前利益出發,選擇聯合。如果有一方實力很弱,則其中就有另一方能夠兼并它,並且更加壯大,從而可以和本來勢均力敵的去較量。北洋軍閥當時的情況就是如此,直皖、直奉戰爭中戰勝者無法消滅戰敗者。而後來的國民革命軍之所以可以取得更大的勝利,正是之前的各方較量後實力被大大削弱。


北洋軍閥的創始人是項城袁世凱,他天津小站練兵起家,掌握了北洋新軍。後來的各路梟雄大多是他的親信和部下,武昌起義為袁世凱掌握清政府全部軍政大權提供了最佳時機。西方列強為了維護在華利益,放棄清政府扶植袁世凱。清政府讓步,革命黨人妥協,中外反動勢力擁護,袁世凱控制了中國。洪憲帝制,眾叛親離。袁世凱千古,各派軍閥群龍無首,雖然各自實力都不弱,但其號召力影響力都遠不及老袁,實力只能稱霸一方,再加上帝國主義分而制之,矛盾重重,連年混戰,所以雖有北洋政府,不論是誰都無實力和能力一統天下!


政治上: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失去了統一的領導核心。軍事上:直系皖系奉系實力相當,不相上下。國際上:各派系軍閥都有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如:直系得到英美帝國主義支持,皖系和奉系得到日本支持。並且帝國主義國家採取"以華制華"的策略,為維護自己的在華利益而各自尋找代理人。帝國主義不希望中國統一從而威脅自己的在華和遠東利益。經濟上:北洋軍閥是具有封建地主性質的武裝集團,依託傳統的小農經濟和軍事武裝,從而使得中國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分裂割據局面。


可以說袁世凱為北洋軍閥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906年袁死後,他手下的人都覺得自己也能像他一樣稱王稱霸,誰也不服誰,於是分裂成直系皖系等派。之所以不能統一,我覺得是他們都沒擁有袁那樣的能力,而且彼此之間為利益你爭我斗,死守自己地盤不撒手。內部原因外,孫中山革命派的崛起也有一定影響,以及軍閥們不得民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