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達杭州灣依託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嘉紹大橋和正在規劃的杭州灣跨海二通道、杭甬高速複線、寧波至新區城際鐵路等大型交通設施,可與周邊城市羣實現“同城化”發展。

  中國小康網獨家專稿 記者劉源隆 2017年,浙江省提出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努力把杭州灣經濟區建成世界級大灣區,並亮出了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一石激起千層浪。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在浙江省內外產生重大反響。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佔恆就說:這對浙江實現“兩個高水平”目標和“四個強省”建設,推進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以及加快建設現代化強國等具有重大意義。

  浙江的16年積澱

  曾經習近平總書記主政浙江期間,就明確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目標和“規劃建設環杭州灣產業帶和城市羣”的要求,其中把杭州灣作爲重點開發區,把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擺在突出的戰略地位。圍繞杭州灣的發展,在完善海洋港口規劃佈局、推動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發展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杭州灣大通道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2003年12月省政府制定印發《浙江省環杭州灣產業帶發展規劃》,由此拉開了環杭州灣大發展的序幕。

  2017年6月12日,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謀劃實施“大灣區”建設行動綱要,重點建設杭州灣經濟區,支持台州灣區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強全省重點灣區互聯互通,推進沿海大平臺深度開發,大力發展灣區經濟。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分析表示,環杭州灣大灣區是以上海爲龍頭,上海、杭州、寧波爲三大空間頂點,“1+2+3+X”空間佈局的灣區。1即上海灣區龍頭,2即杭州和寧波兩大極核,3即舟山、嘉興、紹興三大協同空間,X即所有輻射的沿海和腹地空間。“以資本和金融爲優勢的上海、以互聯網產業爲核心的杭州還有國際化港口寧波,形成了杭州灣的構造及產業特點。”李慧勇說,“類似於珠江三角洲基礎上建設起來的粵港澳大灣區,杭州灣大灣區是長三角一體化高度發展的產物。”

  “杭州灣大灣區有條件發展成爲新的令人矚目的灣區經濟代表。”杭州市副市長、市政協副主席謝雙成一直對杭州灣大灣區建設充滿信心,他表示,我們有港口的優勢,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三;有產業的優勢,集聚了一羣如阿里巴巴、網易、螞蟻金服、海康威視、大華等現代的富有創新意義的企業,數字經濟有先發優勢、領先優勢;有很好的政策環境,浙江經驗“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打造了很好的營商環境,世界第一個互聯網法院在杭州成立則體現了特殊的法治環境,更有利於創新經濟發展;有很好的生態環境,世界幾大著名的灣區,都是在風景優美的地方誕生,浙江也好,杭州也好,都是風景優美、宜居宜業的地方,對各類人才具有很強吸引力。

  但如果將杭州灣大灣區置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之下,則杭州灣大灣區的劣勢也就顯而易見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安樹偉則直言,杭州灣只有兩個大港口,粵港澳則是港口羣。產業結構上,李慧勇也表示,杭州灣也比粵港澳差距不小。

  杭州灣的未來

  2018年7月召開的上海都市區新型城鎮化研討會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透露,目前相關機構正在研究以上海都市圈爲依託,打造中國第二個大灣區的規劃課題,而該規劃課題也包含南通在內。

  鄭新立指出,以上海都市圈爲基礎,以上海爲中心,形成了一個“Σ”形的灣區,上海正好位於長江口與錢塘江口之間,以上海爲龍頭,通過滬杭甬、蘇錫常寧兩個方向的經濟帶形成兩翼,可以吸引全世界的資本、人才、商業與貨物在此集聚。如果鄭新立透露的消息屬實,那麼杭州灣則被這個以上海爲中心的大灣區涵蓋進去了,那麼“杭州灣大灣區”的叫法就有了更大的名稱,或許是“上海大灣區”,也可能是“江浙滬大灣區”,當然還要等國家政策的出臺。

  以現有杭州灣大灣區的規劃定位來看,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國際貿易與物流研究所副所長李雪豔建議,應以“同城效應”爲目標,着力構築國際一流的城市羣。李雪豔表示:“‘同城效應’能夠有效促進一個區域內的人口、貨物、信息和資金的充分流動,並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邊際生產率,促進高質量發展。”在杭州灣城市羣高效互聯互通的基礎上,應積極推進“1+2+X”城市羣公共服務共享,打通各城市間交通、教育、醫療、旅遊、住宿等各方面的信息共享和服務共享,以及低碳節能建築設計理念和標準的共享,實現“互聯網+”公共服務全面聯通。

  “要促進杭州灣大灣區建設,當務之急也是短期能夠做到的,就是在促進灣區內要素自由流動上加快步伐。”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沈凌進一步舉例道:比如,能不能首先推行人才在灣區內自由落戶?能不能推動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和失業救濟等社會服務?能不能實現區域內交通進一步的便利?等等。

  杭州灣大灣區的核心,一是上海,二是杭州,三是寧波,面對上海與杭州的高速發展,寧波在大灣區發展中的地位極爲重要。寧波市委政研室就曾撰文指出:“面對這一歷史性機遇,寧波要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及早謀劃,明確定位,尋求對策,全力爭取在區域發展競爭中贏得主動,在更高平臺上服務全國全省戰略,爲早日建成‘名城名都’提供堅實支撐。”

  “灣區經濟是區域經濟協同治理的新方式,是寧波再崛起的必由之路。”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建議,寧波在灣區經濟中,要增加跨灣通道,形成閉環網狀,如杭州灣第二通道、環杭州灣高鐵;鼓勵成立跨界部門,通過跨地域、跨資本,引領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跨越,如發起成立杭州灣商會;謀劃更多戰略協同,如寧波“一帶一路”綜試區與上海“一帶一路”橋頭堡的協同,寧波“中國製造2025”示範區和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協同等。

  寧波發展規劃研究院專家張水清說,寧波需要“北上擁灣”和上海“南下臨海”、杭州“東進向灣”三大區域戰略互爲融合、互爲支撐,推動泛杭州灣城市羣融合升級。

  在產業發展方向上,沈凌建議,圍繞灣區經濟的發展規劃,應該更加註重規劃的長短期限的結合,高新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合。

  “高科技發展所需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人,杭州灣大灣區長遠發展的短板是優質的教育資源。”沈凌直言,目前,浙江人力資源豐富,浙江考生的成績向來名列全國前茅。但是區域內優質大學資源不夠豐富,而香港彈丸之地卻聚集了好幾所東亞首屈一指的大學。這方面的不足,或許在短期內不會影響杭州灣大灣區的經濟發展,但是從長遠來講,一定是最大的瓶頸。”而大學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因此,雖然這個是長遠的目標,卻需要眼下就着手開始佈局。”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報道)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9年4月上旬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