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北京世園會園區的半空中俯瞰,沿“山水園藝軸”一路向北,綠色掩映中,能看到一座建築呈半環形鋼質輪廓,屋頂兩端微微翹起,宛如一柄溫潤的玉如意舒展於青山綠水之間,這就是中國館。

  展牆上24個圓形展窗呈現出一幅展示中國園藝生態文化發展的長卷。

  帶您轉一圈

  園藝再現“千里江山圖”植物畫卷

  中國館共分三層,由序廳、中國生態文化展區、中國省區市園藝產業成就展區、中國園藝類高校及科研單位成果展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插花藝術展區五部分組成。參觀可以從一層中心位置偏左的大門開始,一進門是整個場館的序廳。正對大門左側的,是一片綠色立體生態牆,這並不是一面普通立體生態牆,綠色生態牆體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發源地,以花草、苔蘚、竹子等植物形成多層次立體的呈現形式,因此遊客進入中國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原生態的青山綠水。

  穿過序廳就進入了31個省區市園藝產業成就展區,在一層和二層,遊客可以看到北京、河北、湖南、江蘇等地的園藝產業展覽展示。沿着場館的主遊覽線路前行,可以依次觀賞到這31個省區市的室內園藝精華,北京的衚衕、貴州的銀飾、安徽的徽式建築、內蒙古的民族風情……在各省區市的特色建築的映襯下,遊客可以直觀地欣賞到當地的特色植物和園藝成果。順着主遊覽線路穿梭在這31個省區市展區間,神州各地精華一覽無餘。此外,園藝類高校及科研單位成果展區也在這裏。

  飽覽了祖國的園藝精華,遊客可以直接轉入位於地下一層的中國生態文化展區。剛走進展區,遊客可能會先進入一段光線較暗的區域,這裏用中國古老的夯土技術展示宛若山水畫般的夯土牆。穿過夯土牆,則正式進入了以“天地人和”、“惠風和暢”、“山水和鳴”、“祥和逸居”、“和而共生”爲主題的中國生態文化展區。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這兩幅長卷舉世聞名,在中國生態文化展區,藝術家通過插花、綠植、苔蘚等植物佈置,再結合鏡面裝置、多媒體互動等技術,遊客可以看到這兩幅用園藝再現的植物畫卷。

  欣賞完園藝版的畫作,再往前走,就能看到一個巨大的圓形天井。天井向上直通地面一層,四周則是展示中國園藝生態技術發展的展牆,牆上有24個圓形展窗。如果將這面弧形展牆展開,呈現出的則是一幅展示中國園藝生態文化發展的長卷。在圓形的展窗裏,遊客可以看到中國最早的容器栽培、最早的園林植物專著、第一本插花藝術專著、東方插花的鼻祖等24件展品、書籍、圖片或知識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插花藝術展區位於二層觀景平臺,在162天的會期當中,這裏將以“國風花韻” 爲主題,展示中國傳統插花的歷史淵源、文化魅力和精湛技藝。

  宛如一柄溫潤的玉如意舒展於青山綠水之間,中國館正在緊張布展。

  哪些值得看

  北京室內展區展示千年煻花技術 賞珍貴北京無喙蘭

  穿過序廳,遊客步入省區市園藝產業成就展區,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北京室內展區。這裏將是一個150平方米的開放空間,也是31個省區市展區當中少有的開放式展區。展區以故宮紅爲主色調,只要看一眼就能立刻激活人們記憶中百花深處北京城的模樣。雖然記者採訪時北京展區仍在布展當中,但展區負責人林巧玲已經爲記者展示出了一幅美妙的畫面:紅牆、玉蘭和牡丹相映成趣,一隻風箏靜靜落在門前,當人們緩緩走近,大門輕啓,幾隻投影雨燕越過影壁,飛向藍天……林巧玲說,展區的正中央,將會設置一個以北京市樹國槐爲原型的抽象藝術裝置,站在樹下,會像時光穿越般回到盛夏時節的老北京胡同裏,甚至彷彿還能聽到樹上的蟬鳴。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煻花,林巧玲說,這是一門北京獨有的園藝技藝,距今約有12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卉促成栽培技術之一,簡單說,就是將花卉栽種在密室內,用加溫的方法讓其提前開花。在北京世園會期間,北京室內展園將展示栽培頤和園古桂、牡丹、月季等花卉的煻花技術。“雖然這些花都不是什麼珍貴品種,但通過這些花卉背後展示出的煻花技術,卻是很多人不瞭解的。”林巧玲說,爲了展示煻花技術,展區的設計實施方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原來,明代的時候,右安門外的草橋就已經有了煻花技術,清代養花則以豐臺最盛,當地居民多以養花爲業。

  林巧玲告訴記者,在北京展區展示的珍貴花卉中,有一款名叫北京無喙蘭的蘭花最爲特別,那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爲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也是北京特有的蘭科植物新物種。“說起來這個植物還比較年輕,是北京林業大學沐先運博士2017年在北京首次發現的,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只發現了十幾株北京無喙蘭個體,數量稀少,十分珍貴。”原來,北京無喙蘭自身沒有葉綠素和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只依靠土壤中的特殊真菌提供養分,對環境的要求苛刻。“豐富的真菌來源於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來源於良好的森林植被,而良好的森林植被,則得益於首都北京卓有成效的生態文明建設。 ”林巧玲說。

  除了北京無喙蘭,林巧玲告訴記者,在展區最核心的區域還將展示北京市花月季新品、北京牡丹品種等。最珍貴的當屬朱德委員長當年贈送中山公園的蘭花。據瞭解,朱德工作閒暇之餘酷愛養蘭,1964年秋,中南海的花卉要向北京園林局移交,朱德委員長決定,把蘭花移交給中山公園共計1001盆,朱老總囑咐中山公園要養好它,讓北方的百姓也能欣賞到祖國南邊的美麗花卉。即將在展區展出的白色蘭花“海燕齊飛”則是朱德親自命名的,該花一莖雙花,像兩隻飛翔的海燕,所以取名“海燕齊飛”。

  北京無喙蘭將在七八月花期時展出。

  湖南室內展區

  遮陰控水爲憋花期 掏空石頭爲減重量

  位於二層西側區域的湖南省室內展區是施工進展較快的區域,記者前去探訪時,展區建設和裝飾已經完成了80%左右。迎客鬆、木質書房、含苞欲放的玉堂春、長滿苔蘚的大石塊……走進湖南展區,一股原汁原味的氣息撲面而來,這裏被命名爲瀟湘館,將通過園藝手法和建築的結合,還原一個嶽麓書院的書房場景,讓遊客置身生活場景,感受湖南園藝精華。

  “爲了保持原汁原味,幾乎所有的材料我們都是從湖南直接運過來的。”湖南盤龍大觀園的園藝負責人熊亮告訴記者,石頭來自湖南大圍山、竹子來自瀏陽、苔蘚選自湘潭……他對場內的每一株植物和裝飾都如數家珍。

  在書房的一角,栽種着一顆玉堂春,樹木已經被植入土壤,枝頭有幾顆含苞待放的花苞點綴,並未達到盛花期。“我們專門做了遮陰的處理,爲的是延長它的開花時間。”熊亮告訴記者,玉堂春的花期本該在3月份,但爲了讓這棵精心挑選的玉堂春能在北京世園會期間綻放,出發進京前,園藝工人對它進行了遮陰和控水的處理,“我們爲它遮了光,包裹了根,也不‘喝’太多水,讓它以爲自己還在冬天,還沒到開花的時候。” 熊亮用專車將玉堂春移栽到北京,前幾天才正式拆下遮陰網,玉堂春的開花期被延遲了近一個月,到了4月底北京世園會開幕的時候,它纔會到盛花期。

  遊客進入展區,先要經過一個門庭,而門庭的旁邊,將會栽種一棵黑松作爲迎客鬆。爲了讓黑松的身高跟門庭的高度匹配,熊亮在湖南當地足足找了兩個月,從100多棵黑松中,挑選出了身高在4米左右、姿態完美的樹木。“它枝頭的第一飄是3米多,正好在門庭的上方,枝條與門庭能營造出動靜相宜的美感。”

  北京世園會的會期是162天,在如此長的會期裏,如果只是讓遊客看一種場景,恐怕很難有吸引力。熊亮說,爲了讓湖南展區具有動態效果,展位能在不同時期營造出不同的場景,“比如雪景,現在你看到我們書房的屋檐上有苔蘚,下雪前,我們會剪掉部分苔蘚,然後給屋檐打上人造雪,營造出雪中書房的別樣美景。”熊亮還在屋檐上藏了噴頭,加水之後,就能營造出下雨的場景,屋檐上方留下的“雨水”,正好能落入地面上的水系裏,雨中的書房,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在建設過程中,曾經讓熊亮頭疼不已的其實是幾塊大石頭。爲了帶來原汁原味的氣息,熊亮從湖南大圍山找來很多原生態石頭,石頭上還長滿了苔蘚和雜草。然而,由於展區在二層,對承重有一定的要求,石塊的重量顯然已經超標。“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決定用水鑽把石頭掏空。你別看石頭塊兒挺大,其實都是空心的。”熊亮說,開展之後,會有演員坐在石塊上彈奏樂曲。

  有了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在湖南展區還有與衆不同的嗅覺體驗。原來,熊亮打算在竹子下面埋下野蘭花的種子,這種蘭花葉子細長,花有奇香,栽好之後,如果有風飄來,坐在書房裏的遊客是可以聞到陣陣蘭花香的。

  觀展解碼夯土牆

  爲了藝術效果臨時更換設計方案

  在位於地下一層的中國生態文化展區,有一個光線較暗的序廳,序廳的四周圍着四堵牆。爲何要建四堵牆?原來這四堵牆並不是普通的牆,而是用中國古老的夯土技術一點點夯出來的,牆體呈現橫向波紋,從遠看好似中國的山水畫。而土是園藝中最基礎的元素,藉助夯土牆的展示來提示人們園藝的本源是什麼。

  北京建築大學生土實驗室主任崔大鵬是夯土牆的負責人,他爲記者詳細介紹了夯土牆的製作工藝。“其實夯土並不難,就是砸土,但是爲了達到工藝品級的效果,工人可不是隨便砸的。”崔大鵬說,首先需要在現場豎起背板,再豎起模板,兩塊板子之間10釐米左右的縫隙,是用來填土的。“本來我們一開始選的是不鏽鋼材質的背板,後來發現和我們想表達的追本溯源的效果不太相符,所以後來就換了方案,改成了更樸實的水泥材質背板。”夯土要經過幾道工序,如同織布一般,一層一層地將經過處理的土夯實,最終呈現出土壤有粗有細有層次的肌理效果。記者發現,夯土牆在製作的過程中還會留有直徑在5釐米左右的小洞。崔大鵬告訴記者,這些小洞裏將裝上刺槐、皁角、白蠟、沙棗等幾十種中華園藝種子,用亞克力鑲嵌在小洞內,並從牆體背後射出燈光效果,而小洞的位置也都有講究,是根據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二十八星宿圖來設計的,從遠處看,種子就好似空中閃着光芒的點點繁星。

  一層和地下一層之間巨大的圓形天井。

  採光天井

  一層屋頂裝飾變身二層採光天井

  步入位於一層的中國館序廳,只要一擡頭,就能看到形似綠色樹蔭的天花板上有大小不一的發光圓圈。小的直徑約有三五米,大的直徑則有10米,剛走近場館的時候,記者以爲這只是一層序廳天花板上的裝飾。然而當記者轉身走到二層,在省區市展位間,發現了跟一層天花板上大圈圈直徑相當的“井口”,趴過去仔細看,能隱約看到一層的場景。這個一二層之間的天井,它們既是一層的屋頂裝飾,同時又是採集自然光的通道,爲整個建築增添了綠色環保的色彩。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葉曉彥

  攝影:劉平 監製:童曙泉、慄晨、洪燕傑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