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翰帖》系唐代歐陽詢最具代表性的行書作品,共11行98字。作爲《史事帖》的一部分,《張翰帖》是歐陽詢僅存的四件墨跡之一,備受好評,被稱作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位第七。

  歐陽詢《張翰帖》縱25.1cm,橫31.7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釋文: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

  分頁欣賞

  張翰是西晉時蘇州人,富於才情,爲人舒放不羈,曠達縱酒。他身居高官時卻時常思念江南故鄉,於是萌生隱退山林、遠離亂世之念,後終棄官回鄉。歐陽詢因此寫下此讚譽之作。

  此作是典型的歐體行書,與歐楷風貌有內質關聯。宋徽宗在賞鑑此作之餘,寫下深刻心得,他評此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形容十分貼切。

  宋徽宗鑑賞此作時還指出,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峯崛起,四面削成。”宋徽宗的這段評語很切實,對我們欣賞《張翰帖》以及其他歐體書法,都是極具裨益的。

  轉自:國風藝術在線(guofengshengyu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