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鮮戰爭(一)

1592年,是大明萬曆二十年,這一年,爆發了一場影響東亞三國數百年的戰爭,這,就是萬曆朝鮮戰爭,明朝稱爲朝鮮之役,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徵之一,朝鮮方面稱爲壬辰之亂,日本方面稱爲文祿-慶長之役。二戰時日寇發動的侵華戰爭無人不知,卻鮮少有人記得這場發生在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它的影響卻是直到現在都無法抹去,深刻影響了中日朝三國隨後數百年的局勢,徹底改變了東亞的格局,實在是無法忽視。這場戰爭並非是突然爆發,它由日本經過長期準備發動,時間跨度長達6年,小院試圖通過本文抽絲剝繭,探尋戰爭的真相。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豐臣秀吉的野心

日本太閣,著名的豐臣秀吉,出身卑微,經歷傳奇,在平定了戰國時代各地大名割據後,成爲實際上日本的天下共主,諸大名皆聽其號令。早在1587年九州之役結束後,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就將目光投向了島外,併爲此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先派兵佔領朝鮮;自己渡海至明朝,居留寧波;隨後佔領天竺;再派豐臣秀次佔領明朝的首都北京。他計劃在這一目標制定之後的第七年(1594年)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這計劃似乎有點眼熟?是的,數百年後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計劃與其如出一轍。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豐臣秀吉畫像

爲了實現自己的想法,豐臣秀吉在1590年一統日本後,開始按自己的方案進行操作。他在1591年致書朝鮮國王李昖,內容如下: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爲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佔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爲我前導。

秀吉措辭無禮,言語狂妄,明顯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夢想中還是在紙面上,秀吉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朝鮮,而是直指大明,征服全世界纔是他的終極目標。當然當時的日本所知有限,亞洲全境在豐臣秀吉看來就等於是全世界了,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四處派遣使者到大明周邊國家,要求他們稱臣並幫助日本伐明,但並無人響應,琉球和暹羅等國國王反而通報大明,提醒明朝警惕豐臣秀吉的野心。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豐臣秀吉所穿鎧甲

年輕的萬曆皇帝

萬曆二十年,雖然朱翊鈞已登基二十年,但實際執政只有十年,這是因爲他十歲就即位,由於年齡太小,前十年都是由母后李太后代爲聽政,李太后則將軍政大事統統交給了最爲信任的首輔張居正,張居正也不負所托,延續了隆慶時期的新政並繼續改革,史稱“隆萬中興”。

張居正於萬曆十年病逝後,朱翊鈞終於得到了真正的權力,這時他才真正成爲了明神宗,年輕的朱翊鈞此刻他還不是被後世詬病的那個懶政避朝的萬曆皇帝,正相反,時年二十九歲的朱翊鈞正值壯年,似乎有着無窮的精力,在即位前十年間事事皆出於老師張居正,此時他終於可以實現自己的想法而無人可以掣肘。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朱翊鈞畫像

此刻的大明朝廷,文臣之中,首輔申時行已年老致仕,王家屏接任後短短六個月也因“爭國本”時間致仕而去,當時的首輔是趙志皋,時年也已七十多歲,性格柔弱,早有致仕之心,而當時實際上文臣的首領正是後來接任趙志皋首輔之位的王錫爵,王錫爵沉穩有謀,是個堅決的主戰派,他也將在隨後的戰爭中爲明軍提供堅定的支持。

武將之中,戰神戚繼光已故去,不過其訓練出來的兵馬依然存在,主要由始終跟隨他的浙軍名將吳惟忠統領,除了吳惟忠外,麻貴、李如鬆、劉綎、駱尚志等也是當時名將,他們也是即將奔赴前線,在正面抗擊日軍的一線將領。明朝重文輕武,武將在文官面前自動低人一等,所以部隊統帥也由文官擔任,武將只負責作戰執行的具體操作層面。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不設防的朝鮮

萬曆二十年的朝鮮,正處於李氏王朝統治之下,自開國君主李成桂結束高麗王朝統治開創朝鮮王朝後,朝鮮太祖李成桂就主動歸附大明,成爲藩屬國,甚至朝鮮的國號還是由李成桂奏請朱元璋親自圈定的,朝鮮也一直使用大明年號,將明朝視爲父母之邦。

當時朝鮮太平日久,二百多年不知兵事,除了在遼東方面常備精銳以防備死敵女真外,其餘地區幾乎處於不設防狀態,豐臣秀吉的書信送達國王李昖手中後,對於這個近在咫尺卻沒什麼存在感的倭國,李昖甚至都懶得回信,大明纔是本國宗主,區區倭國算是什麼東西,這個豐臣秀吉莫不是吃撐了腦子秀逗了,給使者點禮物打發他回去,告訴豐臣秀吉,好好呆在島上當你的島主,伐明什麼的就不要多想了,夢做多了傷身。

朝鮮內部派系紛爭,武備鬆弛,日後被奉爲民族英雄的李舜臣此時剛被舉薦爲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但在黨派爭執中受到排擠,並沒有什麼實權,其後甚至還被下獄,他的巔峯要到6年以後纔會到來。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電影中的李舜臣

日本的戰備

事實證明,豐臣秀吉是個行動派,爲了夢想可以矢志不移,這從他以卑賤的出身最後成爲統一全日本的傳奇人物就可以看出。雖然未獲朝鮮答覆,也沒有得到周邊國家支持,但這絲毫不能影響豐臣秀吉的計劃。他於1591年正月開始備戰,到1592年三月,已召集三十餘萬兵力準備對朝鮮及大明作戰。

以往許多人印象中,日本古代戰爭似乎是村級的小規模械鬥,實際上那只是誤解,是實力不強的大名們之間的互相攻伐,而那些著名的大名,手下兵力往往達數萬乃至上十萬,日本戰國史上,十萬人以上的戰爭並不鮮見,而以秀吉掌日本全國之兵,動員三十餘萬兵力並不十分困難。除此以外,還配備了一萬餘人的水軍和七百餘艘船隻作爲海戰及運輸之用。

在戰略上,秀吉並未一次性將三十餘萬兵力全部投放至朝鮮,第一波出征的軍隊有十五萬七千餘人,在他看來,這點兵力對付朝鮮都已經綽綽有餘,其餘兵力被安排在本土作爲戰略預備隊。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日本武士

戰國的名將們

日本的戰國時代,在其歷史上是個名將輩出的年代,到了日軍侵朝時,織田家族當然已經凋零,不過德川家康、伊達政宗、加藤清正、立花宗茂、島津義弘、上杉景勝、小早川隆景等人都是大名鼎鼎且久經戰爭考驗,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並稱爲“戰國三傑”,並最終取其而代之,建立了統治日本長達264年的江戶幕府並在死後得以封神。除了德川家康,奧州獨眼龍伊達政宗領地的石高高達120萬石。加藤清正是築城名家,有鬼加藤之稱。立花宗茂以勇武出名,被秀吉贊爲“西國無雙”。島津義弘作戰勇猛,被稱讚爲“雄武英略”。此外還有“沉默的武將”上杉景勝,從秀吉處獲封‘羽柴’之姓的小早川隆景等都是深受其信任。

明朝的滅亡,始於這場四百多年前的抗日戰爭,三個王朝因此崩潰

德川家康電影形象

這樣的陣容,在紙面上堪稱全明星,當然秀吉也明白,自己的對手並非朝鮮,背後的大明纔是其真正的敵人,秀吉將第一波兵力十五萬八千餘人編爲九個軍團渡海作戰,日本的戰國名將對陣大明遼東鐵騎,他們即將在第三國的土地上進行廝殺...

(篇幅所限,未完待續,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

更多內容請查閱微信公號:小院之觀(ID:fenyingqingsishui),歡迎共同探討,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