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同學都接觸了議論文的寫作,但是大多數同學還依然停留在對精緻素材的尋找和打磨上,能注意寫作結構的不多。今天小編就來教大家7種常見的高分議論文結構,從滿分範文中體會不同結構的好處,一個結構好的文章給人或整齊劃一感覺;或層層遞進的邏輯順序;或更具說服力,不少同學都是靠它拿了高分。

1對照式的文章結構(正反論證)例文一: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紀念是內心情感的湧動,但又不是感情的無節制揮霍;紀念需要行動來升華,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導。真正的紀念是心靈的迴響,是歷史的迴音;它審視過去,啟迪未來……  黑格爾曾經自誇德國人天生就是哲學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天生嚴謹自律的民族,就在一個狂人的引誘下,陷入了戰爭的淵藪。60年前的那幕慘劇:生靈塗炭、妻離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對往者的審視中找到道德的標杆,也找到了紀唸的理由。德國人用盡一切方法阻止時間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聲: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後的善後問題,還有那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德國人在60年裏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終於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見理性的紀念纔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  但紀念一旦脫離理性的制約,它就會變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慘劇中同樣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為亞洲地區的主要劊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還妄圖為二戰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拜鬼」……日本這種偏離理性範疇的「紀念」活動,自然得到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的代價才取得勝利,中國人民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於是各地都掀起了聲勢壯大的抗議和紀念活動。但近來這些紀念活動在少數激進分子的鼓動下出現了打砸搶日貨商店的不理智舉動。羣眾愛國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紀念並不是感情的揮霍,非理性舉動無益於解決問題。我國領導人多次表達出嚴正立場,但同時並不關閉中日會晤的大門,「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無疑就是對過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而高貴的心靈在銘記苦難,咀嚼苦難過後,方能理智地紀念苦難。當紀唸的洪波湧動時,勿忘用理性的「閘門」控制情感。結構簡析:  總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明確中心觀點:真正的紀念需要理性的引導。

  主體部分:第2自然段:正面事例和扣題分析

  第3自然段:總結正面的觀點,強調理性紀唸的作用。  第4自然段:反面觀點總+反面例子及分析,強調不理性紀唸的危害。  第5自然段:聯繫當下分析理性紀唸的現實意義。  結尾部分:第6自然段:藉助格言,結尾強化中心。對照式的文章思路很清晰,正反論證也凸顯了論述的力度,同時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獲得素材佐證,所以是考場中實用性很高的一種結構模式。值得廣大考生借鑒模仿。2平面並列論證例文二:回到原點文學創作是雨水緩緩滲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過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裝入冷飲車間,從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過程。當我們看到評判一本書的好壞僅僅由其印數和銷量來決定時,我們應該反思。我們必須回到原點,回到文學創作的根本……

  回到原點,要回到生活中去尋找創作的源泉,而不是閉門造車。文學創作本就是來源於生活,然後纔是高於生活,然而現在很多作家卻離這個原點越來越遠。有些作家以「作家團隊」的形式,打著「名牌作家」的旗號,開個會討論一下就可以出書,這樣的閉門造車,只能產生無病呻吟之作。回望歷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創作時卻是緊緊把握住這個原點。列夫·託爾斯泰在他幾部著作期間漫長的時間裡,他總是深入到莊園裏,與那裡的農民們一起勞作、收穫、編草鞋、編識字課本……他之所以被稱為「耕作的詩人」,正是因為他沒有遠離文學創作要來源於生活這個原點,也纔有了那些閃爍著人性光輝的文字。如今,我們需要更多像託爾斯泰這樣的作家,回到原點,以一種謙敬、悲憫的姿態去體察民眾的生活,這樣的文字纔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點,要回到文學創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數與銷量。文學創作本肩負著觸及靈魂、滌盪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們卻看到,它已經漸漸變為一種只需要類型標準、只需要印數與銷量的純技術活動。從一年出一本書,到一年出幾本書,再到雜誌書的出現,有些作家為了保持讀者的關注度,持續吸引讀者的眼球,已經將出書速度化,將文學創作的使命這個原點全然忘卻。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帶著使命周遊列國的見證。白居易也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卻是繞著這個原點,帶著使命來創作。如今,我們已經偏離了這個原點,如果我們再不回到原點,那這種姿態必然阻止文學創作走向深刻,走向寬廣輝煌的文學聖殿。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我們要有放慢腳步回望從前的勇氣」。確實,現在我們的文學創作已經偏離了原點,遠離了文學創作的根本。我們需要放慢腳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閉門造車,去看看先人們是怎樣做的,回歸文學創作的根本。結構簡析 總起部分:第1自然段:明確寫作範疇「文學創作」,提出「回到文學創作的原點」的觀點。  主體部分:第2自然段:做法一+過渡+事例+分析  第3自然段:做法二+過渡+簡例1+簡例2+分析  結尾部分:第4自然段:藉助名人名言,結尾強化中心。「並列式」的結構模式,可以從不同方面去找到多個觀點依據來支持總觀點。並列式的結構也很簡單明瞭,但這種結構模式的難點在於考生是否能在不同的角度找到多個合理有力的理由來支持觀點,也就是分論點是否能合理展開的問題。3由古到今遞進式論證

例文三:還是淡泊寧靜些好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自從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講過這話以後,經過一千餘年歲月的沉澱,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恐怕這足以說明,這句話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該是多麼雋永深長;淡泊寧靜,該是多麼令人崇尚的美德。  在我國歷史上,能做到淡泊寧靜的志士仁人並不鮮見。博於學而精於思的莊周,曾因貧困貸米度日;楚莊王聞其才名,用厚幣禮聘,許以為相,莊周卻表示寧為「孤豚」,不為「犧牛」,將做官視同被宰殺而獻祭的牛,甘願清心寡慾,終於成為一代宗師。諸葛亮少時不求聞達,躬耕於南陽,遍讀諸子百家;因為通陰陽,曉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國安民,用兵施政之道,無不瞭然於胸,終成一代名相。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寧靜,對於我國古代志士仁人來說,乃是一種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種恆定志向、獲取成功的路徑,一種於擾攘紅塵中保持獨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潔。因此,作為一種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廣為稱頌。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巨變的時代,市場經濟大潮的湧動,已使急功近利成為時尚;社會心態的浮躁和淺薄,也使世俗化、物慾化傾向日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淡泊寧靜也許更難了。但是,難以做到並非不應該做到;唯其難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們大力倡導。  大家知道,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就是一個淡泊寧靜的人。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畢生沉浸在自己的數學王國,寵辱不驚,視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譽為「文化崑崙」、「學界泰斗」的錢鍾書先生,則更是淡泊寧靜得令人肅然。記者採訪,他迴避;為他錄像,他謝絕;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的編輯們曾想盡辦法,但他堅決不同意上鏡。至於這個會那個會的邀請,他也從不給面子。他的妙論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三不四的話,花些不明不白的錢,何苦來?」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鑽天覓縫,蠅營狗苟之徒羞煞愧煞!  當然,我們認為淡泊寧靜值得提倡,並不反對某些人宦海凌風,商海弄潮,而只是說,無論如何,我們不應該將淡泊寧靜看作是一道過去的風景線,看作是一種時代落伍者的迂闊和陳腐。  其實,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嘗不需要淡泊寧靜?其實,淡泊寧靜,永遠都應該是人生的一種力量,一種崇高。所以,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們牢牢記取。人,還是淡泊寧靜些好!結構簡析  總起部分:第1自然段:名言引入,明確中心  主體部分:第2自然段:古人的事例論據(排例)  第3自然段:分析總結古人事例

  第4自然段:轉折引入「當今意義」

  第5自然段:今天的人物事例。(詳例)  結尾部分:第6自然段:辯證分析後總結「遞進式結構」的優點在於能夠從兩個很分明的方向去找素材,而且文章的內部邏輯性很強。前面的講古人古事是為後面講今人今事作鋪墊蓄勢,這樣能給閱卷者一個很清晰的思路。4「為什麼——怎麼樣」的遞進式結構例文四:錯過  如果航船錯過了燈塔,又如何可以歸航;如果大海錯過了流水,又何以成就其廣博;如果萬物錯過了春天,又怎能煥發生機;如果人生充滿了錯過,我們又從何成就精彩?所以,精彩人生不容錯過。  人生不容錯過,因為機會轉瞬即逝。當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日復一日的尋找鐳的工作中感到絕望的時候,正是她在夜色中發現了實驗廢棄材料中閃爍著光芒的物質後,沒有選擇忽視它,最終在那閃光的廢料中找到了搜尋已久的鐳。對於這樣一個轉瞬即逝的機會,如果居里夫人選擇忽視而錯過了它,或許世界上從此便少了一個偉大的女科學家。無獨有偶,當摩爾根在他飼養的成千上萬隻果蠅中篩選僅有的變異果蠅時,如果他錯過了它歷盡千辛萬苦培育出的果蠅,而讓那萬分之一乃至數十萬分之一的機會從眼前逝去,也許人類在生物學領域的發展將會嚴重滯後。但幸運的時他沒有錯過。  當流行劃過天空,正是天空絲毫不容許錯過地抓住了一閃即沒的流星,才能讓世界見證它的絢麗,而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機會都亦如同天際偶爾劃過的流行一般稍縱即逝,如果我們總是錯過,我們的人生又怎能多彩?

  人生不容錯過,世上不容後悔,當面對機會,要學會抓緊和珍惜。也許這樣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遺憾的是,現實中不懂珍惜,任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最終飲恨收場的事例卻不勝枚舉。當項羽在烏江邊行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卻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時候等來了渡船的時候,如果他肯就此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逃出生天,也許「捲土重來未可知」也不會只是後人的慨嘆;當嶽飛在抗金前線將敵人打得節節敗退,收復大片失土的時候,如果南宋朝廷能夠抓緊這個難得的戰機,讓嶽飛趁勝追擊,也許「封狼居胥」也不會只是一個令人扼腕嘆息的黃粱美夢了;當明王朝的鄭和七下西洋,在航海技術上領先同時期的別國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時候,如果統治者能夠抓住這個機會,發展航海,那麼數百年後的那場中華民族的劫難還會發生嗎?

  然而,這一切終究只是一個充滿遺憾和後悔的假設。因為他們不懂得抓緊珍惜這得之不易的機會,就這樣與這些難得一遇的機遇錯身而過,失去了一個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榮耀與光輝的機會。  是的,人生不容錯過,當機會來敲門的時候,請緊緊地與它擁抱。結構簡析  總起部分:第1自然段:比興引入,明確中心  主體部分:第2自然段:提出「原因」+詳例1+詳例2  第3自然段:從「原因」方面集中分析  第4自然段:提出「方法」+排例  第5自然段:承接第4段,歸納分析  結尾部分:第6自然段:總結文章從「原因」和「方法」兩個角度展開論證,富於變化的文段模式和事例後面的集中分析是文章的出彩之處,讓文章呈現出豐富而深刻的特點。5

「擺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

例文五:慾望「搶」去原規則  當物質遠不足以滿足人的需求時,人們的慾望會顯得更大,漸漸地,人們會變得浮躁,甚至失去理智,並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去「搶」。這樣,原本「公平」的規則漸漸地消去,而「搶」似乎就成為了一種新的中國式規則。(引出寫作中心。)  傳聞日本核事故將對鹽產生影響,人們便開始瘋狂的「搶」鹽。同樣的是,當iphone4s推出後,國人更是為之癡迷,一輪「搶」的熱潮又被掀起,如此種種,不勝枚舉。「搶」也就成為了一種慾望主導心靈並逐漸形成的大眾行為。漸漸地,也就成就了新的規則。但凡好東西出現,必有一番大搶鏡頭上演。(擺出兩種「搶」現象,由個別現象歸納出普遍情況)  「搶」的熱潮往往是這樣開始的。首先,新的物質或稀缺的資源引起了人們嚮往的慾望。於是,他們為此有序的獲取,當其中一人忍不住心中那龐大的佔有慾而「搶」先了一把,原本已發熱的人就是緊跟而上,由此一連貫的「搶」便如化學反應遇上催化劑般越發強烈。於是,「搶」的「正常」心理也就形成了!(分析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認為「搶」這一現象不僅是因為物質需求誘發了人類的貪婪,更重要的是國人的身心修養和道德素質未達到應有的高度。有句俗話說得好:「沒有不愛漂亮女人的男人,但卻有能自律的男人!」面對慾望,有好的身心素質的人,往往能自律,不會失去自己的理智;而往往定力差的人卻佔據了多數,「搶」便像「新產品」一樣成為了人們追捧的「新規則」。(深入分析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  「搶」的規則一旦形成,便會向那連鎖的核聚裂變,只會越演越烈。只有從根本上去解決!當然,如果需求能夠滿足的話,問題也會一點點的解決,但往往這點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從精神層面去解決,讓精神引領行動,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就離不開政府對文藝演出的鼓勵與支持,也就離不開一本好書的薰陶。讓人們的精神飽滿,才能學會「克己」。(分析其危害後提出初步的解決方法)  同時,建立信仰也成為了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大眾心理的形成,除了自身知識與素養的缺失,還因為人們長期缺少精神的依託——信仰。當今的中國也許正是沒有一種信仰的力量來影響人們的行為,這樣可能加大人們對物質上幸福的渴望,搶也便是常見的事了。所以我就覺得政府必須建立起一種信仰去引導國人精神,從而影響國人的行為。畢竟,沒有信仰的國家是可怕的。(進一步提出更根本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慾望搶去的規則,還需要自身的修養與信仰來搶回。結構分析  總起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寫作對象  主體部分:第2自然段:擺出「具體的現象」,並歸納出普遍現象。

  第3自然段:分析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第4自然段:分析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  第5自然段:提出初步的解決辦法  第6自然段:提出根本的解決辦法  結尾部分:第7自然段:總結「擺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分析問題現象時常用的寫作思路,它以層層深入剖析而備受關注。是一個很好的議論文寫作思路。6「引-議-聯-結」—時評式結構例文六:這教育你受得起嗎? 《四川新聞網》發表了一則有關「最牛高三班」的新聞。何以稱其「最牛」?該班所有人均上重點線,且無一不上名牌大學,甚而美國麻省理工。對此,人們對此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有人如是說:「這是教育的不公平!憑什麼他們就享受優於他人的教育,憑什麼他們就上清華北大,接受高等教育?人人都應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

  我卻不以為然,不,簡直嗤之以鼻!要我說,這恰恰是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何出此言?且聽我細細道來:

  首先,無可否認的是,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先天性的智力差異。每個人的智力,在出生時就已不公平。有些人天資聰慧,智力超常,一看就是當科學家的料;有些則不過是常人而已,甚而不過常人,即使接受再高的教育,也難有建樹。這是不能矢口否認的事實。而目前的社會卻無視這種差異,主張所謂的教育公平,妄圖讓傻子與天才共處一室,你說著這是幸福了傻子呢,還是委屈了天才?  其次,如若人人都要上清華北大,去追求所謂的平等受教權,那麼清華就喪失了它之所以為清華的意義,哈佛不再是哈佛。高等學府其培養頂尖人才的作用也只能是天方夜譚。而如今的大學裡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大學生無事可做,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只顧喫喝玩樂,不讀聖賢書。有大學生竟戲謔說,上大學就是玩!嗚呼!我們的大學都成什麼樣了?大學沉淪至此,我們該歸咎於誰呢?我說,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公平惹的禍!沒錯,現在是人人都可以享受上大學的權利了,可是大學生在大學裡究竟都學了些什麼東西呢?喫喝玩樂,遊手好閒,又是流水四年!  我們應該明智而不偏執地看待教育公平問題,執拗地追求所謂的教育公平沒有任何意義。強調智力先天性差異,但並不否認其後天性,所以在接受中低教育上,如小學,中學階段,我們則應追求教育公平,因為在此階段,每個人的智力水平尚未穩定而有發展的空間。但在接受高等教育上我們便要思慮了。要認識到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接受高等教育。你不能讓一個邏輯思維能力貧乏的人去同未來的科學家躋身一堂討論學術吧?推行烏託邦式的教育公平只會導致全面平庸!是科學家的料就應該進科學院,我們沒那水平就要謙虛呀,別小心眼不服氣!  總之,是該公平接受教育,但也要看你受得起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